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要资讯  ·  大商所期货品种之玉米和玉米淀粉(下) ·  2 天前  
中国保利  ·  保利集团党委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3 天前  
中国电信  ·  国际荣誉!首次获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从SAS“躺进”伯克利,别人疯狂补习他每天打4个小时游戏……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11-26 12:12

正文

👆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刚从魔都某国际部转入上海美国学校(以下简称SAS)初中部时,R同学的爸爸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状态。

SAS的家长会是这样开的: 每位家长轮流进入老师办公室进行单独交流,一人15分钟。

R同学的爸爸每次去,听着坐在对面的外国人用英语语速很快地讲话,总说儿子这里好、那里也好,他感到了茫然。除了英文听得一知半解,心里也是真的疑惑——“我家孩子真的这么好吗?老师说的是真的假的?”


回到家,R同学爸爸看着周内每天打4个小时、周末要打10个小时游戏的儿子,想到其他同龄孩子都在卷成绩、卷补习班,心里更加忐忑了——


我把孩子送进SAS,选择了一条看似更轻松自由的道路,到底对不对?

R同学在SAS毕业时

当初是想着“哪些不卷选哪里”选择了SAS,而一路走来,从儿子沉迷游戏、全家的茫然无措,到孩子获得了自主的学习动力,并顺利进入伯克利大学就读, R同 学的 爸爸 “站 在今天看,如果时光倒流,他会 放手让儿子更早进入SAS”。

这条“反卷”的道路是怎么走下来的?面临升学的压力,如何看待“卷”与“不卷”?静待花开的教育如何结果?今天的R同学爸爸有了自己一番非常深刻的思考。

当然,对于当年开家长会时的那个疑惑,R同学爸爸也得到了答案:是的,我家孩子真这么好。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以下将采用R同学爸爸第一人称叙述。

今日文章福利:

R同学爸爸 限时答疑3天

👇🏻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 真棒 SA S 家长交流群」


“哪里不卷去哪里”,儿子 “自由”了,我却焦虑了

一般孩子转学都是在小学五年级就规划行动了,我们是在六年级临时决定的。

当时R同学在魔都某国际部读书,一年级到五年级过得都很轻松、愉快,孩子学得开心,我们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直到六年级一次考试,学校突然决定进行一次排名。那次考试过后的家长会,老师给每位家长手里塞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名次。

老师不会和孩子讲排名,但其实孩子们都特别聪明,私下迅速知道了各自的名次。

R同学的成绩挺出乎我意料的,我是指出乎意料的好。当时R同学班里二十多个孩子,我一直以为他能排在班里前六、七名的位置就很不错了,没想到,他是全年级三百多个孩子里的第七名。

按理说,孩子成绩优异是很多家长感到开心的事情,但我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担忧。

一直以来,我都主张孩子应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R同学排名成绩如此靠前,相当于给他无形中贴上了“学霸”的标签,这会让他之后的压力越来越大。

果不其然,第二学期伊始,R同学便因为压力大而常常哭,开始抗拒上学。我与学校老师沟通之后,学校也很开明地决定取消排名。

但这没能让我放松下来,就是在这个事件之后,加之我也预估了继续读初中可能会面临的更多压力,我决定给孩子转学。

本着 “哪里不卷去哪里” 的准则,我把R同学转到了SAS美国学校。本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结果真到了不卷的学校,一下子还真是“水土不服”,面临一片“空白”。

SAS完全没有分层教学机制,不论是课程还是成绩,都不分班。初一的时候,课堂学的数学内容R同学早在三年以前就学过了,母语变为英语,中文则变成了外语课,总的来说整体课程都没什么难度,也没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我问R同学,上课老师都教些什么?R同学说老师不教,要么是列一个书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要么以小组形式组织讨论,然后交流、互相倾听观点,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我又问,那课本知识怎么办?R同学说老师让各自去Youtube上找教学课程自学,老师说网上的教学比老师讲得又好又全面。

老实说,我自己是传统教育体系出来的,虽然向往那种自由的、开放式的教学,但真正亲历R同学这种如此“轻松”的教育,内心的焦虑还是止不住地往外冒。我内心干着急,心想学校怎么连个大致的排名都没有?起码能够知道儿子的成绩是在上、中、下游哪个区间也好啊。

其实,不只R同学学习方面的状态在变,日常的状态也在变。

之前在魔都某国际部,R同学的课业学习内容就把他的日常塞的满满的,到了SAS,大量的课外时间空出来了,R同学开始打游戏,周内每天放学打4个小时,周末每天打10个小时左右。到后期,R同学打游戏打得越来越好,他甚至还把每个关卡的游戏攻略记下来,发到Youtube上,真的成了游戏博主。他的视频粉丝量特别高,每条视频底下动辄就是几百条评论,他在社群里也十分活跃。

失去了衡量儿子好坏的唯一标杆——成绩排名,我就在这种“摸黑”的状态下和儿子一起度过了前两年,逐步适应了这种“散漫”的生活。因为始终不愿再回到更卷的教育体系中,我开始对儿子放低期待,觉得只要R同学玩得开心,成绩怎么样都可以接受,未来有大学上、能养活自己就好。

也就是在我放平心态、逐步适应之后,儿子升入九年级有了GPA分数,我开始清晰地知道儿子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美国的教育体系真的是自有一套教育方法。在我观察看来,儿子真的培养起了自学能力,碰到任何问题他就自己动手搜索、解决,也有时间管理能力,能主动且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原来,此前我所焦虑的“空白”时间和课程里,真的可以生长出属于儿子自己的主动性。


打游戏VS考AP

国际高中的卷与不卷

儿子升入高中后,经常有家长朋友会来问我:


美国高考卷不卷?

既然是竞争性考试,孩子真能一直轻松吗?

是的,R同学升入高中后,某种程度上我确实也鸡娃了,毕竟轻松也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学,但对比国内的高考,完全不是一个强度量级,底层逻辑也非常不一样。

自从儿子初三有GPA成绩后,我发现他很多科目都有B或是B-,我决定采取一些行动。首先,高一开始,我和儿子针对每日游戏时长展开了“谈判”。

我对儿子说,你每天放学后的游戏时间要缩短到1个小时。儿子不干,努力争取到1小时15分钟。于是我妥协下来,并提出周末每日时长要从10小时缩到4小时。经过一番拉锯战,最后我俩终于“成交”。

当然我的方法不限于这些,我只给他用ipad玩,还设置了时长密码,这样他就只能在家连Wi-Fi的情况下才能玩,受到不少限制。这样,儿子总是玩着玩着就到时间自动锁屏,他也就逐渐失去兴趣,慢慢不再倾注更多时间。

到了十年级,我也找到留学机构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与儿子进行了一番交谈,包括问他想去什么样的大学、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

儿子逐渐受到启发,自己也知道接下来要收心学习了,于是,在他真正决定不玩游戏的时候,在Youtube上最后发了一个“退出江湖”的视频。后来我还偷偷去他的视频账号看,很多粉丝留言表达遗憾、想念。

玩游戏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接下来就是AP考试的大关了。

在SAS,即使在十一、十二年级,也不会进行任何分班或分层教学,学校也不提倡提前考AP。如果十年级想学AP课程,需要提前向学校进行申请,十一年级只允许学生考3门AP课程,如果想多考,也要向学校提出特殊申请,学校在评估学生的整体负担能力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同意。

这样进行考试设计的背后,实际是学校非常 反对“为了考AP而考AP” 。有很多家长,特别是体制内转轨的家长,常常会为了考AP在校外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一转轨后马上让孩子参加多门考试,获得一个漂亮的成绩单。而这与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学校认为成绩只是一个学习状况的反映,真正重要的是能否真的理解课程内容,而非培养孩子成为“考试机器”。

R同学当年十年级时想考一门历史,但因为疫情没有考成。十一年级的时候,因为申请的美国大学那边特别注重十一年级的成绩,于是我们向学校申请多考几门,学校同意后,他那一年考了6门AP课程,拿了6个5分。

为了考AP,R同学暂停了乐团、篮球队的活动,压力比往常肯定大,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个时候,儿子在SAS教育体系中培养的各种能力就凸显出来了,尽管课业重,但儿子并没有什么难点、卡点,他会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分成四段,每段一个半小时,每晚睡足四个时段,真的忙不过来时才会睡三个时段。他的自学能力也很强,遇到不会的自己搜索着就解决了。

陪伴儿子学习成长的这些年,我观察到,学校的体系真的很科学,只要按照这套体系认真参与,考试成绩不会差。十一年级才能学的东西不要提早到十年级,因为孩子的能力是陡坡性上涨的,提前一年学会给到孩子很大压力,而教育不是做培训,如何让孩子真正吸收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与单纯考高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本末倒置,才会真正耽误孩子发展。


儿子进入伯克利后,

我重新反思了“反卷”的意义

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常常和我分享美国大学的生活,我也逐渐看到了美国学生的真实状态,这让我更加明白为何不能卷娃,也重新思考了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

最近儿子在进行期中考试,美国那边的学生很多都学到凌晨4、5点钟,真的是很用功。所以,上了一个好大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而只是通向更深层学习的开始。

那些为了考大学拼命死磕成绩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大学的水平并不匹配,真正进入大学后反而不会很好的适应,也承受不了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还有很大的一个不同在于人本身的不同。

R同学在伯克利遇到的老师同学,大多都聪明、成绩好,但R同学体会到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善意、平和,这更多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感觉到,你作为一个人,你存在本身、你的想法、你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成绩和好头脑只是一种附加,它不会超越你存在本身,成为你唯一值得被关注的东西。我想,只有在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培养出这种淡然的氛围。

R同学在大学里感受到,每个人都非常立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成绩的关注缩小了。我记得儿子在魔都某国际部的时候,随着压力越来越大,他平日里喜欢的打网球之类的爱好逐渐就没时间去玩了,而到了SAS,儿子的爱好得到的是正向激励,也有很多时间去发展。

他培养了很多兴趣,音乐、运动、游戏,这些都会终身陪伴他,成为一种心灵的慰藉。

我想我们作为家长, 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慢养孩子, 不能只看眼前一学期的成绩,而要想到孩子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孩子数学成绩总是很出彩,在国际竞赛中很容易就拔得头筹,但竞赛的思维不能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长期让孩子处于这种紧张氛围里,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疲惫感。学习完了把书一撕,再也不想看,这完全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

■ UCB图书馆

孩子当下的年龄正是他们最有热情、动力、好奇心的时段,他们本应在这个时间里肆意探索,但如果因为家长的焦虑而对学习产生厌恶,之后的人生里就很难再找回这种热情了。在高压的成绩为主的环境下持续奋斗好几年,他们之后要花费更多时间抚平这种教育带来的焦虑、无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