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颖婷 见习记者 | 王葳然
摄影|王
湧
编辑 | 陈姝楠
骗子用“假靳东”的短视频,忽悠了不少老年人,一头扎进“桃色陷阱”;骗子一口一声妈妈爸爸,让刷视频的老年人遭遇“苦情大戏”进而重金打赏……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短视频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用户,其中不乏庞大的老年群体。然而,这片看似充满乐趣的网络空间,却暗藏着针对老年人的诈骗陷阱。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王彦林就老年人短视频诈骗问题提交了代表建议。
诈骗现象频发,老年人成重灾区
“近年来,老年人短视频诈骗案件频发,形势严峻。”王彦林代表表示,“根据《老年反欺诈白皮书》的数据,有互联网经验的老年人中,80%的人曾接收到不实推广信息或网络谣言,近40%的人曾遭遇网络诈骗,且46.2%的老年人曾遭遇色情、低俗信息困扰。”
王彦林代表进一步解释,这些诈骗信息往往利用老年人情感上的需求和孤独感进行攻击,特别是软诈骗形式,如使用明星重名、山寨名、情感色诱等手段,针对性地诱导老年人进行消费。“很多老年人对于这些陷阱的危害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往往无法识别其背后的诈骗手段。”
传统反诈手段面临挑战
面对短视频平台广泛存在的诱导消费型诈骗、虚假养生、假短剧等灰色地带,传统的反诈手段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虽然推广了国家反诈中心APP,也进行了大量的线下宣传,但在面对新型骗术时,效果依然有限。”王彦林代表坦言。
特别是“苦情大戏”类的诈骗案件,骗子雇佣演员扮演“好心人”,通过“调解家庭矛盾”或“维护正义”吸引老年人购买产品。此类新型手段利用智能化造假技术、制造虚假火爆场面等方式,让老年群体难以辨识。“由于行政体系和基层工作人员忙于应对大量的反诈工作,往往无法及时跟进新型骗术的更新,致使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升级。”
教育程度与地区差异增加反诈难度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超过75%的老年人有过短视频创作经历,且28%的人经常发布短视频。这表明老年群体不仅是短视频的主要观众,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
然而,由于教育程度、地域差异以及性格特征的不同,如何有效向老年人普及前沿的反诈知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内容通常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结合乡音、特产等内容,更容易打动本就依赖短视频获取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的老年人群体。”王彦林代表说,“对于硬性揭露诈骗信息的内容,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抵触心理。”
立法明确诈骗性质,加大处罚力度
为了应对新型软诈骗的挑战,王彦林代表建议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其边界、处罚力度和处罚方式。“特别是在诈骗和低俗行为的界定上,应更加细化,避免因尺度不清而导致处罚不力。”
她强调,对于诈骗所得的打赏、带货利润,应进行罚没,并对相关操盘公司及MCN组织处以相应的罚款。同时,要加大对新型软诈骗、诈骗主播的处罚力度,通过广泛的公众宣传,形成警示效应。“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有效遏制诈骗行为的蔓延。”
利用AI技术,建立自动核查机制
王彦林代表认为,短视频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源头进行治理。“通过引入人工审核、AI分析和算法技术,对短视频中的剧情演绎、角色扮演、虚假专家等灰色地带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她建议,平台可以在视频内容下方显示是否为AI伪造、角色扮演或虚假信息,并对带货内容加入警示标签,如“演绎内容”、“虚假信息”或“平台未认证资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老年观众受到诱导后的消费行为,降低他们的购买风险。”
推动建立针对性、地方特色的反诈宣传
地方反诈宣传应结合本地的软诈骗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定点”宣传。王彦林代表表示,在保证反诈信息传递准确的同时,可以通过加入娱乐、幽默或嘲讽等元素,使反诈宣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我们可以模仿软诈骗中的‘认爹认妈’或‘山寨主播带货’骗局,并揭露其背后的盈利链条。”她建议,“此类反诈宣传可使用乡音、方言等本地化元素,使老年群体更容易产生共鸣。”
加强平台自律,建立黑名单制度
短视频平台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王彦林代表指出,对于屡次违规的主播或账号,应采取更严格的封禁措施,并公开其行为及处罚结果,形成强有力的社会震慑。
同时,平台可通过AI技术结合人工审核,设置举报系统,让用户可以直接举报可疑内容。“这种自律机制的落实,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还能增强平台用户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同时,短视频平台、银行、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应加强合作,建立反诈联盟。王彦林代表表示,通过共享数据、信息以及联合打击行动,可以有效降低诈骗的发生频率。
“例如,支付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可疑支付行为,及时向银行或平台报警,并向老年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她说,“此外,电信运营商可以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电话号码进行特别保护,限制一些高风险的交易和短视频观看行为。”
增设老年人专属的短视频频道或专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群体,王彦林代表建议短视频平台增设专门针对老年人需求的频道或专区。“在这些专区中,平台可以精心筛选和推荐适合老年人观看的内容,避免不适宜的虚假、低俗信息的传播。”
同时,这些专区可包含相关的防诈提示,帮助老年用户辨识有风险的内容。“平台还可以考虑设置内容标识,对符合老年人健康需求、经过审查的内容进行认证,提升内容的可信度。”
老年人群体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不仅因为他们在技术上的薄弱,还因为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王彦林代表指出,很多诈骗者通过情感操控和心理诱导,获取老年人的信任并实施诈骗。
“因此,加强老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同样至关重要。”她建议,可以通过社区、家庭医生、社会工作者等渠道,提供定期的心理支持和情感疏导服务。“缓解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减少他们被诈骗者情感绑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