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EO品牌观察  ·  深耕户外领域逾20年,牧高笛MOBI ... ·  昨天  
中国能建  ·  闻令而动!中国能建紧急驰援宜宾筠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20-01-19 17:59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年龄焦虑与代际想象的问题,指出以年龄为尺度的鄙视链引发了年龄焦虑,形成强大的语义场。文章通过举例反驳了这种年龄观的局限性,并指出建立更公允的年龄观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从个体生命进展的角度来看待年龄问题,并讨论了青年文化的影响和新型代际想象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龄焦虑与代际想象的流行

文章讨论了最近流行的年龄焦虑和代际想象,指出这种话语渲染了年龄的可怕,威胁到年轻人的心态。

关键观点2: 反驳可疑的代际想象

文章通过举例反驳了以年龄为尺度的鄙视链的可疑性,指出这只是生理决定论的窠臼,强调了年龄不是终审判决的观点。

关键观点3: 建立更公允的年龄观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建立更公允的年龄观的重要性,提出解决之道在于引入平等的年龄观,告别倾斜的年龄图式。

关键观点4: 从个体生命进展角度看年龄问题

文章提出了从个体生命进展的角度来看待年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价值。

关键观点5: 青年文化的影响和新型代际想象的问题

文章讨论了青年文化的影响和新型代际想象的问题,指出在建立更公允的年龄观之前,年龄焦虑会不断蔓延。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聆听思想声音 感悟时代温度



Jan 19, 2020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王晓华(深圳大学)





近段时间,微信等自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暧昧的鄙视链。它以年龄为尺度,形成了含混的等级制图式。随着相关言说的流行,年龄焦虑开始弥漫。


代际想象形成了强大的语义场

与传统文化语境不同,这种言说渲染老的可怕:一旦变老,人就会僵化,难以掌握新兴技术,等等。有趣的是,老的边界不断前移,甚至已经威胁到了90后。受此影响,不少19岁的女性称自己为大妈,30多岁的人已经属于“化石”。上面的表述虽然不乏搞笑意味,但却折射出流行的代际想象:以年龄为尺度,人类形成一个向上的阶梯,后来者总是处于高处,具有无法匹敌的优势。这是个可疑的假设,反例可谓不胜枚举。譬如,60岁的中国人王斌章退休后创立天堂伞业,63岁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过程思想。这是浮现于我脑海中的两个例子。如果需要的话,读者可以自行脑补相关故事,列举可以提出的反例。显然,仅仅根据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文本,我们就可以找到大量年长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由此反观部分自媒体的年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落入了生理决定论的窠臼,重演了年龄歧视的陈旧套路。它所表达的是种线性的时间观,假定生命会保持固定的走向。事实上,情况绝非总是如此。00后不一定比90后年轻,70后也未必比80后“老”。当一个因循守旧的“后生”与锐意进取的“老者”同台亮相,谁更有资格被称为青年呢?答案或许不难给出。

然而,由于援引了进步叙事和代沟(Generation gap)概念,这种代际想象形成了强大的语义场。谈论它的人们展示了对于“进步”的自信,假定一个物种会始终选择向上的路。在他们标绘出的历史图景中,无数旋梯拔地而起,不断延伸到更高处,而顶端则站立着年轻一代。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拥护它的人渲染中年人的油腻和老年人的无能,尤其是他们对新技术的隔膜乃至抗拒。在他们看来,几乎所有的新的流行趋势都见证了代际更迭的必然性:抖音、吃鸡、大对体、直男、手势舞、葛宇路、负债、疾病、微动作、实验性网文、风,速度强权……诸如此类的新话语都彰显了 “老一代”的“老”,暗示他们已经与时代脱节。当相关言说进入职场,结果几乎不言而喻。随着招聘广告上的年龄要求日益苛刻,许多90后已经患上了焦虑症,担心自己被日益激烈的代际竞争淘汰。当相关情绪蔓延开来,每个人似乎都处于危机之中。



年龄不是一个终审判决

事实上,上述年龄观并不新鲜。以年龄为尺度的鄙视链早已生成,具有多种版本。依据自己的喜好,言说者可以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分别凸显年幼、年轻、年长的优势。存在众多临时性的理想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居住于其中。老聃曾羡慕婴儿,认为后者是无为的典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复归于婴儿。”(《道德经》)这种说法虽然展示了独特的视角,但却难以通向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结论。如果每个人都像婴儿般无为,那么,我们这个物种就无法延续下去。正因为如此,儒家倡导完全不同的年龄观。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是有条件的肯定:只有当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未闻道时,他/她才不如后生。反问句的使用凸显了当时的主流立场:在许多人眼里,来者可能不如吾辈。相比于代际关系,孔子更相信个体生命的内在进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生的阶梯的确存在,但它属于个体而非群落。个体可以选择向上的路,探微索隐,登高望远,渐入佳境。倘若足够幸运,他/她会从自己的30后进展到70后。这是孔子层层递进的年龄图式。它引入了“希望的原理”,演绎了更为积极的生存哲学,因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如果说其中存在需要反思之处,那么,就是它仍未克服等级制的思维惯性。在它所允诺的远景中,天平依然处于倾斜状态:年轻人大都处于弱势地位,老者则站在高处。对于儿童和青年来说,这种图式意味着压抑,必然引发另一种年龄焦虑。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改写年龄哲学,渲染年轻人的优势。这正是现代性开启时的情形。从五四时期开始,青年文化逐渐占据上风,引发新型的代际想象。这种变化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同样蕴涵着新的问题。当人们不断渲染年轻人的优势时,鄙视链已经悄然形成。一旦约束机制丧失作用,年龄焦虑就会不断蔓延。显然,在建立更为公允的年龄观之前,这种焦虑必然挥之不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