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Fweek维科网  ·  CEO换帅!又一光伏龙头重大人事变动 ·  昨天  
半导体行业联盟  ·  特朗普!史上最强硬投资政策! ·  2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华为尊界S800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一览 ·  4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沪硅,突发! ·  2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光伏目标100亿!又一行业巨头拟H股上市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律师回三线小城,本想降维打击……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6-14 19:52

正文

作者 | 吴梦奇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刚回老家那个三线小城的时候,王端端有想过自己的收入可能会“挂零”。

没想到的则是,一挂就是整整4个月。

唯一令王端端欣慰的是房租,从在一线时的4700直降到了830——这还是因为王端端暂时不想让家里人看见自己的窘迫,所以没选择零成本住家。

理想中,自己带着一线大所执业积累下来的技能、经验、眼界、履历,回到家乡形成“降维打击”,再不济也能借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优势找出些新的机会。

现实是,理想和三线小城里固若金汤的市场格局一碰,立马支离破碎。

看着自己长大的避风港,如今成了回不去的家乡。 王端端困惑的是,究竟是一线城市改造了自己,还是非一线其实已经不存在多余的市场?

家乡变“异乡”

“离开一线前觉得一线和三线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土壤,但真回了三线才发觉,单经济土壤的影响就已经足够大了。”

王端端选的律所给律师分了授薪律师和独立律师两类,合伙人另算。授薪说是授薪,但其实也是“底薪+提成”,底薪开得不高,将将2k出头,其余靠做案子提;独立律师没有保底,全靠律师自己努力,不过律所也因此只收10%的提留。

王端端自信选了独立,结果是刚开局就吃了4个月存粮。

问题出在案源:之前在一线主要做非诉,回了家乡,市场不能说没有,但作为“外来者”的王端端显然还没被纳入本地的企业圈和对应话语体系中。回来前有经商的亲戚曾跟她夸下大单(侧面坚定了她回家的决心),结果真到了议价阶段,反而没了后续音讯。

接其他活吧,一个离婚财产纠纷,客户恨不得把费用谈到3位数,还把和另一个律师询价的聊天记录发给她。王端端不想反驳,拉黑了事,但还是气得在群里吐槽了整整一星期。

预想中的降维打击没有出现: 在客户只关心价格和结果的情况下,谈论专业、履历和新技术新理念无异于和市场脱节。

后来还是主任看她每天顶着黑眼圈来去如风于心不忍,给她引流了几个合适的客户,才让王端端的独立律师生涯不至于过早终结。后来靠着过硬的技能和客户间的口口相传,境况可算是稳定下来。

虽然偶尔刷小红书时,王端端还是会困惑:怎么一刷都是月薪2-3W起步的三线甚至四五六线律师。 “同为三线城市,亦有收入差距。”

主任有时跟王端端开玩笑,说她 “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谈专业“头头是道”,处理人际“两眼一摸瞎”。

这让王端端很是反思了一阵:自己是不是被大所“养废了”。后来和参照组一比对,可能是自己适应慢了。

今年春节,她和去年一块儿离开一线的小伙伴“陈工”碰了次头——后者得名主要是因为眼镜平头格子衫的日常造型被所里调侃很像电工。 “性格也像,板板正正。” 王端端默默补充。

这次碰面让王端端很受挫败,因为她发现“陈工”对返乡生活倒是适应得很快:不仅是月收入已经基本能稳定在1.7个W以上,还在于性格上的巨大转变。

“肉眼可见地‘油’了。” 用王端端的话说。

因为之前关系也比较好,她在聚会上直接调侃了“陈工”,但“陈工”也有话说: “毕竟不像在一线了,以前咱就跟着团队做做项目多单纯,现在你不主动想尽办法去找客户,继续‘端’着,哪有你一口多的饭吃。”

时间推移之下,王端端也不得不认可了陈工的话: 三线城市只是看起来压力很小,对于呆惯了一线的她而言,家乡变成了“异乡”,陌生的市场环境,反而是一种更高昂的执业成本。

最初计划的逃离,变成了另一次跳坑。


回归本土才是王道?

王端端不是唯一一个以身试错的律师。

回老家大概三四个月后,有客户私下找到李律师,诚恳地劝他考虑换个朋友圈背景: “看着不太踏实。”

李律师的朋友圈背景用的自家的橘猫“栗子”,抓拍了刨食时最狂放不羁的一帧。在上海三年,合伙人也好客户也好,从来没有人跟他提过这个背景“不合适”。

为了求证三线城市的客户是不是更在意律师的正经形象,李律师翻遍了所里所外其他同城律师的朋友圈,浅浅划分出几类:


有极致商务风,贴着清爽干练的律所工位或是古朴大气的墨宝箴言,配着“姓名+手机号”格式的昵称,极大节省了客户找人的工夫,堪称用户思维的典范,再看朋友圈,齐刷刷一片律所要闻/实用好文转发;

也有精英形象系,精修后的个人美照或结婚合影气场全开,不时以低调文风发表时事锐评和客户好评,潜意识里传递着“我是精英,信我没错”的举重若轻;

还有一类自然风光型,多归属于年龄大他至少一个数量级的老前辈,四平八稳深藏不露,高手风范自然而生;也有少部分生活悠闲不愁案源的同行,不需要再靠朋友圈承担营销责任。


再对比自己上海一块做非诉的伙伴们,还停留在内容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生活气息十足的“不成熟”阶段——李律师一边发出羡慕的叹息,一边默默将背景换成了新拍的商务照,耗资599大洋。

和王端端不同的是,李律师的返乡勉强算得上如鱼得水:他很早就对家乡的执业环境做了调查,也为此做了足够充分的心理建设,并果断从非诉转了诉讼。

“我觉得一线城市,包括部分非一线省会城市,和其他二三四线甚至十八线小城市完全是两个世界。” 李律师如是说。

在李律师看来, 一线城市的执业环境会给律师带来一种谈不上好坏的“精英感” “一个更成熟、更规范也更前沿的市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接触的客户往往都是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更强,也更愿意接受新兴事物的一个群体。习惯这样的市场环境后,再去往相对不够发达的市场,就容易被自己设置的条条框框束缚。”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上海的出租车司机,突然去了武汉开车,那一定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作为湖北人的李律师选择自黑——如果不是丈母娘的强令,他很可能会选择在上海干到退休。

李律师最初也经历过这样的阵痛:刚回小城市,去参加客户活动,事后所里同事悄悄告诉李律师有人觉得他有些“假清高”,理由是递名片不够客气、散会后没一块喝酒等等细节。

李律师虽然有些无语,但强调自己是个喜欢反思的人:市场环境确实变了,一些从前自己觉得多余、没必要或偏形式主义的事情,也必须得做起来了。

随时应变,不困守,敢于后退,“打不过就加入” ——这是李律师自认从一线城市转战三线的可以称得上“成功秘诀”的行为准则。

“市场容量就那么大,早被瓜分得七七八八。进入本地的规则体系,没法突破天花板,但胜在稳健。”李律师说,“没办法,人生就是这样,朝前看才是出路。”


不是避风港,而是新战场

理论上,二三线城市应当是一个“次级市场”的存在:承接一线城市回流的优秀律师和前沿思潮,并在本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开发后,再将资源向四五六线城市次第传输。

实际情况则似乎是, 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担不起这样的支撑作用。在一线城市积累的经验、学到的技能,到了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三线以下城市很可能水土不服、帮助有限。

但市场不可能让所有律师都留在一线城市。目前71万律师中,四座一线城市承载了不到15万人,绝大多数律师仍在非一线城市执业。一线城市也并非律师天堂——有人年薪百万人生赢家,也有人挤早高峰地铁吃猪脚饭。

确实,一线城市相对而言经济更活跃、产业更发达,所以不管是哪一领域的“王端端们”,都可以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市场体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三线城市就不一样,更需要律师自己卷,找机会。”

即便在经济不够景气的下行阶段,最先受到波及的往往也是非一线城市的中小企业,最先收紧支出的也是非一线城市中收入有限的普通居民——在网推所和法律咨询公司加紧入场后,律师只会越来越打不起“价格战”。

但二三线城市真没机会了么?也不尽然。

二三线城市并不是一线城市律师退求其次的避风港,而是区别于一线城市,有着不同规则和环境的新战场。

新战场有很多掣肘:

受市场限制,案源和客户质量没法和一线比,且结构性饱和,短期发展空间不足;规范化程度不高,半途出家、走非常规路线的“非科班生”很多,很多时候得拼资源、拼关系、拼副业;培养培训不足,更多要么是靠老律师经验,要么是靠律师自己摸爬滚打……

也有很多空间:

二三线城市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城市有着各自的“舒适区”:在东南沿海可能是海商海事等涉外法律服务,在内陆地区则可能是大量未被满足的诉讼代理需求。

全国性规模所在二三四线的下沉也在激活一部分市场:与主战场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大所和主战场在省内的区域所相比,这些律所能借助所内输送渠道更高效地完成资源从一线向二三四线的扩散——即便这种渠道目前来看可能还比较原始。

其他要素,例如法治建设的推进也会激发尚待满足的法律需求。2022年昆明律协就曾做过报告,分析得出云南省经各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律师代理率均为40%左右,提出法律服务市场仍有很大空间。

当然, 比起经济基础的差距,律师更需要的其实是大众观念的改变,法治意识普及的地区,往往更容易看出文明的进步。

这点很重要。即便很多律师最初是抱着躺平的心态往二三线回流,比如压力小,生活成本低,熬过适应期又没有太高追求的话,可以很容易过得悠闲自在。但只要他们选择回流,且仍选择从事律师或其他和法律相关的工作,就会积土成山,潜移默化地一点点改造起那些原本贫瘠的土壤。

离开家乡,回到家乡,改造家乡,不断循环间,让家乡逐渐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异乡”。


理想不死

前两周,王端端收到消息,另一个当初和他们一块从一线跑路回家的小伙伴,确认在深圳考编上岸,即将成为“旱涝保收”的一员。

“说好不要在一线卷了,她背叛了革命。” 王端端半开玩笑地吐槽,承认自己多少有亿点羡慕。

这两年,王端端听过了无数转行兼业的消息:去当法务的,去考法检的,去当主播的,去送外卖的,去教书的,去考公的……从前她从没想过,法学生的就业门路能有如此之广。

尽管如此,她还是说服自己留下: “都说律师越老越吃香,是个长期行业,感觉,还是可以再坚持下。”

李律师则在所里成员的撺掇合作下正式入驻了抖音。虽然他自己更喜欢刷B站和小红书,却不得不承认要做商务ip,还是抖音更下沉: “趁AI还没彻底改变(短视频的)局面,先把能抢的客户都抢下来。”

王端端和李律师都认同一个现实,即律师行业会变得越来越卷:不管是呆在一线,还是润回二三四五六七线,如果解决不了最关键的资源问题,从律师行业跑路只会是个时间问题。

但他们也都有从一线城市带回来的未被磨平的棱角: 类似李律师提到的“精英感”,虽然选择了逃离,却不意味着甘于沉沦,多少还带着些理想。

“理想不是鸡汤,而是直面现实挑战所必要的坚持。”

(文中律师均为化名)




本文作者

吴梦奇

智合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关注行业动向与律所管理


青年律师们在面对一线城市激烈竞争与家乡融入困境时,或坚守初心,继续在律师行业中探索前行,或选择转型,寻求更为稳定的职业道路。然而,无论选择如何,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信息——律师行业在变化,但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心永远不应丢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律师们更应该用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武装自己,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去过美国东海岸后,我们即将启程——

智合海外行·英国站(10月)游学

在百年老所云集、律政底蕴深厚的英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