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图书馆  ·  11月23日(上午下午各一场)活动报名 | ... ·  昨天  
十点读书  ·  反省自己,叫醒自己,放过自己 ·  4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这样“断舍离”,你会活得更高级 ·  3 天前  
悦读文摘  ·  人到中年,最愚蠢的社交,是把关系搞反了 ·  5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法国早期女性名流中,有哪些真正的藏书家?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如果日本从东方攻入苏联,与德国会师于西伯利亚…… | 历史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31 07:07

正文


命运攸关的多米诺骨牌游戏


历史无比吊诡,一场毫无意义、持续了六年之久的,在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政治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杀戮,几乎重新塑造了今日关于人类的一切。


如果拥有好奇和拒绝遗忘的美德,并愿意从悲惨与荒诞的历史中吸取哪怕一丁点教训的话,我们就必须对二战史重新审视,结果必然会让人大吃一惊:


仅仅在1940到1941年之间,世界主要大国、亦即主要参战国的领导人做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般的决策。这些决策如此重要,联系又是如此之紧密,以至于如果不能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就无从理解剩下的所有决策,更加无从理解二战的所有因果,以及无从理解今日的世界缘何成为其所是的那种样子。


更加吊诡的是,几乎所有这些联系紧密、十万火急的抉择在今天的眼光看来,都是极端荒唐与不明智的,似乎所有大国联起手来轻描淡写地玩了一场命运攸关的多米诺骨牌游戏一般。


因为无论他们的政体与决策机制是怎么样的,竟都在自己内外交困、命运攸关的时刻发生了种种信息误判、互相误解,最后全部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也本应避免的抉择。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英国下议院


自1902年起,历任的英国首相皆同样是下院议员

英法为何对希特勒坚持馁靖政策?英国对德宣战后,真的一直孤军奋战,从未想要投降过?声名显赫的丘吉尔为何在国内长期受到压制,战后又为何会被选下台?


人们不该忘记,早在1920年,贷款余额18.5亿英镑,却已经对美国负债总额达到了47亿美元的英国就已经极端虚弱,那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因为几乎所有支柱产业的全面崩盘、长期的经济衰退与失业狂潮、国内政治的严重危机和军备竞赛的巨大劣势,从而处于几乎只能采取妥协求和的尴尬处境中。


人们也不应该忘记,1939年秋季,时任英国首相、保守党党魁张伯伦收到了数千封请求开展和谈结束战争的请愿信,英国人的梦想是希特勒迫于经济危机或者权力斗争下台,乃至当德国人民认识到希特勒的疯狂后,从内部推翻希特勒。


即使张伯伦下野后,

在政界与保守党内的影响力与地位依然高于丘吉尔

人们更不该忘记,继任英帝国首相的热门人选有两位,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从 1937 年始就是内阁中的二号人物,张伯伦、国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皇后属意的接班人全是哈利法克斯。可笑的是,看到了张伯伦下台狼狈相的勋爵拒绝接替首相职位。


丘吉尔在左派政治家眼中是反动派,自己所在的保守党则认为他是个冒险家。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的主要责任在丘吉尔,可是付出政治代价的确是张伯伦。


所有人都明白,掌握制空权的国家可以获得胜利,可是在军方看来,如果战斗机部队主力还留在本土,而皇家海军的实力尚在的话,英国尚可一战;而如果大多数战斗机中队应法国的要求被派到法国参战,那么,法兰西沦陷后,英国也会马上玩完。


遭遇了太多巨大军事挫败的国民竟把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几乎当成了一场胜利。没有人会想到希特勒会在关键时刻愚蠢与不可思议地推迟进攻,早在5月下旬,英国远征军在未来的政治考量中就已经被所有人当做不存在了。


丘吉尔用他无数场雄辩动人的演讲,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坚韧不屈的伟岸英国形象:


丘吉尔在左派政治家眼中是反动派,

自己所在的保守党则认为他是个冒险家


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


这个神话几乎全由丘吉尔的辩才塑造,可惜,神话只可以用来鼓舞或是欺骗国民士气、世界舆论与军队斗志,却从来都与真相无关。


第二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德国伯格霍夫元首别墅


上萨尔茨堡元首总部的航空照片,1为伯格霍夫别墅

希特勒为何同时开辟西线、东线、地中海三大战场,进行形同自杀的圆圈扩散式战争?


在和陆军、空军争夺地位的过程中基本一直都处于劣势的德国海军战略思考方式和希特勒有很大区别,希特勒的意图是想要拉拢英国摧毁苏联,在东欧建立一个巨大的帝国,在遥远的未来与美国摊牌。而海军却把摧毁英国作为主要的战争目的。在他们的整体计划中,并无苏联的位置,却希望与西班牙、意大利和维希法国共同制霸地中海,进一步削弱大英帝国。


德国所有的政权机构叠床架屋、混乱不堪,而在这个体系当中,希特勒地位超然。很难说希特勒在内政方面真正做过什么“决策”,因为所谓决策基本上只是那些政府部长或者纳粹党领袖们在和他共进午餐的时候听来的只言片语,然后拿来扯大旗做虎皮,奉为“元首命令”。


但毫无疑问,希特勒在战前对国内事务确定了一个总的方向,在外交方面,从1933年起直到1939年冒引发欧洲大战的风险进攻波兰,每一步都可以说是由希特勒亲自做出的决定。


德国闪击波兰,一个月内结束即战斗


1940年7月31日,伯格霍夫元首别墅里,希特勒慷慨激昂地对在场将领宣称:


一旦苏联被粉碎,英国的最后希望将随之破灭。德国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半岛的主宰。我决心在这场斗争中毁灭苏联。时间将在 1941 年春季。如果我们在 1941 年 5 月开战,我们就有 5 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疯子与赌徒引导德国在追逐世界霸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下的赌注也越来越高,却根本没有一个停止这种赌博的机制。德国如果无法结束战争,那么对于希特勒和扶他上台的纳粹政权来说,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继续赌博下去,铤而走险去发动下一场战争,争取像冰雹一样横扫苏联,让世界屏住呼吸。


第三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日本军部


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

初战时日本为何不愿与德国结盟?结盟后又为何不愿与德军联手对苏联前后夹击?


九一八事件不仅仅对于整个东亚格局影响巨大,更可谓东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战后远东体系于此终结。


美英由于其在太平洋的利益,坚决反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但在国内,入侵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行为无论在普通民众还是统治阶级中都受到支持,军国主义宣传使得国民更加愤怒于西方世界的对日本的“欺负”与孤立,这种被欺压的地位又进一步地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反华和反西方情绪。


可笑的是,唯一可能打破国际孤立的行动是和德国结盟,但是日本政府担心和纳粹德国过于接近会疏远西方民主国家,因此竭力避免把已有的反共条约转变成全面联盟关系。


既然日本无法消除西方的敌意,又不愿意和德国发展密切关系,日本的孤立状态仍要继续。


1939年夏季,日本日本刚刚在1939 年夏季为了伪满洲国和蒙古之间一片有争议的领土和苏联苦战了一场,这就是“诺门罕事件”,结果日本损兵折将 17000人。日本海军从来都是坚定地主张南进,陆军非常清楚,苏军人数远多于驻扎在北方的日军,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集结兵力更非一朝一夕之功。


诺门罕战役的失败对于日军的整个决策局

由北上转为南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想要静观其变的日本军方在1939 年 8 月竟听到了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日本突然发现,自己在欧洲唯一有可能做朋友的国家居然和北方的劲敌握手言欢。天皇最信任的顾问、不久前出任内阁大臣木户幸一“对这个极端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震惊”。由于“对欧洲无法理解的新形势”感到困惑,日本内阁集体辞职。


就像日本后来对美国开战让希特勒大吃一惊一样,德国闪击苏联的举措也让日本欣喜若狂。然而,美国以后的石油禁运政策最终决定了日本的抉择——虽然他们无比清楚的知道,如果南下荷属东印度,同时与ABCD(美国、英国、中国、荷兰)为敌,这是个疯狂程度不亚于希特勒自杀般的苏联政策的抉择。


第四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意大利威尼斯广场


墨索里尼就是在这个2楼的阳台上

向广场上挤满的人群发表了那场著名的“阳台演说”


猪一样的队友意大利都拖了德国哪些后腿?它不参战是不是对德国更好?


当时看起来,墨索里尼做了个稳赚不赔的选择。意大利可以不劳而获地从德军在西欧的成功当中分一杯羹。


意大利参战的主要动机是确立它在轴心国内部独立自主的权利地位。但是几个月之内,这个目标就被证明是遥不可及的,意大利根本无力打一场自己的战争,很快就沦为德国征服欧洲进程当中的一个打杂的小伙计。


1939 年,意大利每年只能生产 100 万吨煤和 240 万吨钢。英国的产能是 2.3 亿吨煤和 1340 万吨钢,德国 则是1.86 亿吨煤和 2230 万吨钢,几乎没有意大利人希望加入这场战局。


“像玩偶匣中的小丑一样跳起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宫的阳台上向十万群众发表演说,他也收到了可能是自从宣布埃塞俄比亚战争结束以来最热烈的掌声。


可是,这是因为像羊群一样夹在法西斯党宣传员中间的群众得到了命令,要对讲演的每一个句子欢呼鼓掌。有组织的法西斯党宣传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鼓动起那些安静的群众欢呼。演讲结束的时候,人群完全鸦雀无声地散去。


如果意大利不参战,德国当然不可能会对意大利施加任何惩罚措施。虽然墨索里尼一直以希特勒的导师自居,狂暴的希特拉却一直坚持在所有场合都不给墨索里尼任何难看,只是墨索里尼偏执地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如果长期中立一定会很丢脸”。


于是,尽管墨索里尼简直有无数次对意大利在战场上毫无建树感觉到尴尬,可是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在与希特勒谈及条件时以盟友的身份列出一大堆要求。


意大利成功地让轴心国的战争朝两个毫不相关的方向发展,成功而且几乎不可思议地一次又一次挑起毫无必要乃至只有副作用的灾难性战争并成功地做到了全部溃败,不但挑起英美的高度紧张,还让德国只得分散部署在苏联兵力为自己擦屁股。


意大利无数次自取其辱的战役结果和后来的事实都充分证明了如果它可以保持善意中立的话,德国就少了一个猪一般的队友,这对德国只会更好,希特勒也更不会认为,“墨索里尼愚蠢的希腊战役还有意大利人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是他在苏联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了。


第五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美国白宫


1938年10月28日

胡适在白宫向罗斯福呈递大使到任国书

美国为何明知与日本、德国必有一战,却就是不愿意参战?


小罗斯福在波士顿为他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演说的时候,做出了承诺:


我要告诉你们这些父母,我自己一再重复说过的诺言: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


他的演说捍卫了美国的一以贯之的孤立政策,并为他赢得了83%的民意支持。不知有多少美国人一直认为,美国是被军火商和外国金融家诱骗参加的世界大战,这些人想从盟军的胜利当中谋取私利。


尽管丘吉尔在公开场合虚情假意地赞扬美国宣战是“在任何国家历史上最无私的举措”,但他私下里对罗斯福的犹豫、谨慎和不情愿的可不是这么评价的。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罗斯福可谓一直在与民意这种在某国的政治逻辑中几乎毫无价值的东西抗争。


第六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 苏共中央政治局


一次相当晚近的苏共中央政治局

斯大林为什么从不相信德国会入侵苏联?


丘吉尔后来把斯大林描绘成二战中被欺骗得最惨的乡巴佬”,丘吉尔认为,如果斯大林相信了他的情报,苏联就不会损失惨重。即便在战后,丘吉尔还是没能认清他好心好意送去的情报在莫斯科是被完全从反面解读的原因。


丘吉尔也不知道,苏联在德国高层最好的情报来源是两个共产主义的同情者。他们一 直在为苏联提供优质情报,一个叫作舒尔茨 - 波伊森,代号“老人”,另 一个叫作哈尔纳克,代号“科西嘉人”。老人在 1941 年作为军官加入了德国空军总部,科西嘉人从 1935 年起就在经济部工作,虽然他们都在 1942 年被揭发并被处决,但战前他们几乎可以接触到德国最核心的机密情报。


虽然来自方方面面的预警不计其数,而且对德国进攻计划的细节言之凿凿,甚至连入侵的日期都指出来了,但斯大林依然置若罔闻。就在进攻开始前 5 天,国家安全人民委员梅尔库罗夫转呈给斯大林一份来自苏联间谍的情报,里面发出了军事行动迫在眉睫的警告,斯大林的回答是:你去告诉你在德国空军总部的那个情报员,就说见鬼去吧。 这根本不是情报,这是散布谣言。


苏联的官方理论一直坚持,希特勒代表了垂死的资本主义最后的绝望反扑。他们认为,未来战争很可能是一场世界大战,由帝国主义国家结盟从东西两个方向向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最优秀的将军,“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

斯大林自毁长城


但从 1921 年俄国内战结束以后,苏共就放弃了原来“输出布尔什维克 革命,推翻世界资本主义”的目标。德国在苏联战后对外关系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1922 年的《拉帕罗条约》修补了两国关系的裂痕,为两国进行经济合作与秘密的军事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已奠定了苏联军事战略理论的基础——建立一支拥有先进武器的现代化陆军,能够在防御中抗击敌人的首次进攻,然后把防御迅速转化为进攻,以“大纵深行动”把战争转移到敌人的国土上去。这一理论建立在战争将如是开始的假设之上:敌方将会有最后通牒,正式宣战,然后双方进行很多天甚至好几周的全面动员,之后将进行沿着边界的前线战斗。


除此之外,因为大清洗而战斗力急遽下降的苏联红军彼时更无与德国一决雌雄的实力,他们有充分理由预估最早到1942年甚至更晚,苏联才可以完成战争整备。1939年8月,苏德签订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斯大林知道德军入侵与苏军的灾难性战果时,斯大林直接垮掉了——连向全国宣告战争开始都交由莫洛托夫代劳,并一个人躲在郊区别墅里,几乎处于神经崩溃的状态,并对所有同僚的到来都感觉到高度紧张——他竟害怕他们会逮捕他!


第七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 美国国会


珍珠港事件发生第二天,罗斯福在国会向参众两院议员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对日宣战,但在此之前罗斯福根本无法对日宣战


斯大林竟然绝望到同意美国在苏联驻军?


德国1941年主宰了巴尔干半岛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最害怕的就是德国乘胜进攻北非和中东,而希特勒却选择进攻苏联。美国利益攸关的场合在大西洋,如果分出手来干预日本,


太平洋的每一个微小事件都意味着可用于大西洋的舰船减少。


美国特使霍普金斯此时访问苏联,苏联开出了6000 架飞机、2 万门高射炮,还有总价值大约5000万美元的成套工业设备的请求援助清单,除此之外,斯大林强调苏联急需高射炮和大口径机枪来保卫城市,急需 100 万支步枪,还需要高烷值航空汽油和制造飞机所用的铝材。他说,


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材,我们就能打个三四年。


斯大林甚至绝望地表示,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单凭英国和苏联无法战胜德国,如果美国愿意派兵在苏联战线上的任何部分参战,那么美国部队可以完全交由美国将领指挥。


第八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 日本御前会议


天皇做为天照大神血脉,是存在于人间的人神,

即使在御前会议中也不可随意说话

日本为何明知必败,却仍要对美国宣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真的成功了吗? 


1941年,日本争得维希法国同意,印度支那驻军达到18.5万,终于处于可以切断蒋介石通过滇缅公路获得补给线路的有利地位,并打开了攫取荷属东印度公司石油的通道。美国由此开始了彻底的石油禁运。这意味着,日本的石油储备只能维持不到2年。


而海陆两军坚决反对与美国谈判,他们坚持着日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目的“神圣性”,坚持“支那事变”中牺牲的日军官兵的血不能白流,他们就获得了道德制高点,就能阻止政府对美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让步。


军方强势导致几乎整个日本上层都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逻辑: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其发生都已无可避免,日本将通过军事赌博来打破美国的压制,至于赌博的结果是否是一场灾难,那就只能听天由命的接受。


当裕仁天皇听闻偷袭珍珠港大获全胜,情绪高昂地在宣战诏书上盖上玉玺时,他恐怕还不知道最关键的航空母舰因为不在港内尽数躲过了轰炸,偷袭的结果是一记重拳,而非一击出局。


然而对日本来说,没有把美国一击出局,这就已经是彻底地失败。


第九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 德国帝国国会大厦


如今的圆顶造型被称为“英国鸡蛋”,

是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1994年新修的

希特勒疯了吗?为何在无义务宣战的情况下跟着日本对美宣战?


在德国将领被苏军搞得焦头烂额的同时,战略目标一直是先打垮苏联,再结束西线战事,尽一切可能避免与美国冲突的希特勒独立做出了一个“事先没有向国防军统帅部征求意见,结果国防军面临着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两线作战的处境”的决策。


这个纯属自杀的决策的疯狂、愚蠢和令人费解的程度放眼整个二战史,都找不到可以与之不相上下的。德国不但根本没有任何必要,也没有任何义务向美国宣战,而且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本应是,实际上也正是希特勒曾经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发生的。


可是1942年12月11日,希特勒竟然向全世界宣布,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一样,被迫“为了自卫而奋起斗争,为了维护各自的帝国,维护其人民的自由和独立,而与美利坚合众国做斗争”。


第10张多米诺骨牌

 牌面 德国党卫队


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除了种族主义考量外,有军事目的吗?


不管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后来被证明有多么荒唐或者错误,我们还是能认识到它们背后所包 含的某种逻辑,但无论通向种族屠杀的道路当时看来多么有逻辑——作为种族屠杀根源的那种病态的、妖魔一般的反犹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就没有任何理性可言。


但是这个决策在另一层面上也还基本上是一个战争决策。在纳粹的思想中,决心向犹太人开展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是他们正在进行的军事斗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互相独立、互不相关的。

倒塌 终局


历史的发展本可能会完全不同。


英国政府也许会在 1940 年 5 月寻求 与希特勒和谈。德国领导层也许会集中兵力进攻地中海和北非战场,而不是向苏联开战。


日本可以决定从对他们破坏性极大的中国战场抽身而出, 不去冒险南进。


墨索里尼也许会在决定是否参战前等一等,至少无论如何都要避免希腊的灾难。


罗斯福也许会站到孤立主义者一边,而不是冒政治风险去帮助英国并带领美国走向战争边缘。


斯大林也可能会注意到无数的警报,并让他的国家更好地为迎击德国的进攻做准备。


日本可以在德国从西方向苏联腹地进攻时,从东方进攻苏联。


希特勒也许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向美国——这个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能打败的敌人——贸然宣战。


这些都是理论上可行的替代方案。任何一个都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做出各种假定情景分析——这是个无害但是毫无意义的思维游戏,完全不同于历史学研究的“发生了什么” 以及“为什么”这些真正的问题。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希特勒研究权威学者、谢菲尔德大学荣休现代史教授伊恩·肖克(Ian Kershaw)爵士,在《命运攸关的抉择》这本书中,用他无比高超的叙事技艺为我们讲述了这场蝴蝶效应般精彩绝伦、却又无比荒唐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并在前面 10 章里,给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上述的替代方案行不通。


十张轰然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下面,不仅仅埋葬着人类野望、贪婪与自作聪明的愚蠢,更有他对于英美日德俄五国政治结构极富睿智却又忧心忡忡的比较与思考,而这效法波西比阿著史伟意的现实与政治关怀,对于国人来说尤为可贵,毕竟因为政治逻辑的判然有别,国人往往既不易理解欧美国家普遍的政治决策过程,更容易完全误读整个二战史。


2002年,伊恩·肖克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命运攸关的抉择》

作者: [英] 伊恩·克肖 
出版社: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原作名: Fateful Choices: Ten Decis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40—1941
译者: 顾剑 
出版年: 2017-7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