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简称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么,IMC大家知道么?
我手里拿着一份Standard BioTools(ticker:LAB)2024Q1的财报,然而我一点都看不下去。
原因很简单,这是Standard BioTools和
SomaLogic
合并后第一个季度的数据,
因为合并有很多业务的变动,对比起来根本没什么意思。
主打一个他们怎么说,你就怎么看。
比如这个合并后的营收4600万美元,而Somalogic 2023Q1公司营收2037.9万美元,Standard LabTools 2023Q1的营收是2510万美元。
增长
得
有点寂寞。
所以咱们干脆不看了吧,只留个彩蛋放到最后,Q2的时候咱们直接看环比得了。
那么总得聊点这个公司的东西吧,于是我决定聊聊他们家蛋白组学的东西。
经常做IHC/IF的都知道,单重的IHC/IF非常简单,都是成熟protocol。
无非是抗体选一选,稀释浓度调一调,并不复杂。
但是,一旦进入multiplex的领域也就是多重免疫应光(mIHC/mIF),问题就来了。
这里面包含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同荧光信号之间的串扰。
你要做多重,就得用多色应光,就一定会面临荧光信号串扰的问题。
Akoya声称自己的一个牛X的技术就是自家专有的荧光,以及配套的抗信号串扰技术(unmixing)。
第二,时间开销过长。
要想提升检测的靶标数量,使用不同荧光信号是必然。
然而,还不够,毕竟荧光通道有限。
还得多次染色,最后进行叠加,而这就造成了mIHC/
mIF
的时间被拉长。
且,靶标越多,时间越长。
第三,检测靶标扩充困难。
这其实是第一和第二条的一个推论,由于荧光信号和时间开销的限制,mIHC/mIF的检测靶标数量必然受到影响。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多轮洗脱下来可能出现脱片等情况,影响实验顺利完成。
当然,这里面还有抗体的问题,大家都会遇到就不展开了。
Akoya的100-plex吆喝了很久不知道哪位大佬用过,反倒是5-plex的更为常见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原因呢?
综上,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还真有。
Standard BioTools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质谱啊。
当然,这并不新鲜,因为Bruker也是这么想的。
只不过,Bruker比较简单粗暴,直接上了MALDI(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这不掏上了么?理论上质谱能够检测的蛋白几乎是无限的。
什么多重免疫荧光,都是弟弟。
当然,这是有代价的,主要就是分辨率不够。
这时,大聪明Standard BioTools就想了个绝妙的主意。
要是我把流式跟质谱结合起来,是不是有搞头?
唉,你还真别说。
这货是怎么做的呢?
这事说起来简单,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只要4步,就可以既利用免疫检测的优势,又利用质谱的优势。
1.使用与不同稀土金属偶联的多种抗体对组织切片进行标记;
2.在 Hyperion组织质谱成像组件中通过
脉冲激光
进行组织消融;
3.气化的样品通过惰性气体的等离子体流被驱动到
CyTOF
质谱仪的质量检测器进行分析,重建组织以及与每个检测点丰度的关联性;
4.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信号(图像)分析和重叠。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人家检测的是抗体上面带的稀土偶联物标签。
这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目前Standard BioTools已经能够提供40-plex的金属标签,能够同时一次扫描所有的标签而无需多个循环,节约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