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潘幸知
潘幸知,幸知在线女性心理成长平台CEO。情感私董会创始人。携手近千名华人心理咨询师,通过24小时贴身情感陪护与陌生闺蜜分享式社交,帮助女性提升恋爱和婚姻情商,实现情感自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教你驾驭男人  ·  50岁俞飞鸿为何“至今未婚”?20年前旧照流 ... ·  昨天  
彬彬有理  ·  一个人越来越强大的迹象:远离底层社交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潘幸知

6岁跟踪父亲偷情,15岁卧轨自杀,在精神病院独居40多年的她

潘幸知  · 公众号  · 女性私密  · 2023-05-16 19:16

正文

LV最近又有大动作。

草间弥生的雕塑频繁出现在英国伦敦、巴黎香街的街头上。

明星超模都争相晒出草间款LV包包。
可以说,这是LV第一次与艺术家产生如此深度的合作。
不惜全球广告屏轮播、展览真人3D雕塑。
在精神病院独居40多年,被称为怪婆婆的草间弥生,为什么让奢侈品牌不惜跪舔?
被称为波点女王的草间弥生,到底有着怎样怪诞与传奇的故事?
01
草间弥生的家境殷实,但精神压力却无处不在。
外祖父是有名的商人,父亲是入赘到富家的女婿,却经常在外面厮混,喜欢沾花惹草。
小时候,最让草间弥生痛苦的事,就是必须听从母亲的安排,去跟踪前往红灯区的父亲,看他到底跟哪个女人私会。
而只有6岁的她又如何能跟上大人的步伐。
每每成为被花心父亲甩掉的小尾巴,没有完成监控任务的她,回家就是母亲的一顿毒打。
这个脆弱的妻子,面对丈夫只会委曲求全,但却会用最狠的利器对准自己的孩子。
草间弥生会听到母亲一次次的怒斥,“我要是没生你,就好了。”
她一度被母亲打到几乎失聪。
草间弥生经常离家出走,童年照上的她神情抑郁,没有一丝童真的笑容。
她在自传中,曾经写到年幼的心理,只希望过往的车辆能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甚至尝试过卧轨自杀,庆幸的是她被飞驰火车造成的强大气流弹开,只是头上受到了一些擦伤。
亲密关系破裂的家庭里,面对出轨的男主人,受伤的除了妻子,还有孩子。
草间弥生承担了太多本不应该被孩子接纳和认清的现实。
10岁那年,她患上了精神性视觉障碍。
她的世界从此是波点的样子。
她开始绘画,在她的画里一切都是波点的形状,她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环顾四周寻找相同的样子,感觉自己渺小且微不足道。
在她的笔下,同样变成波点的还有她的母亲。
疾病带来的幻觉,却意外的让她通过绘画而获得宁静,波点成为草间弥生与世界对话的工具。
在草间弥生的画作成名之后,有许多人尝试解读波点的来源,更多人认为波点是草间弥生幻觉中经常出现的图案。
而草间最亲密的合作伙伴Hidenori Ota却认为:波点是草间母亲在她身上留下的圆点形状的瘀伤。
彼时,草间弥生画画也遭受到母亲的极力反抗。
母亲只要看到草间弥生画画就会当场掀桌子,把画全撕掉。
只因为她认为女性作为画家是毫无前途的,特别是草间弥生笔下的画,怪诞、突兀,让人心生悚然。
在草间弥生的母亲看来,女性的唯一归宿就是嫁人。
哪怕她自己经受了婚姻的无奈、精神的折磨、人生的无望,却认为女儿如同所有传统女性一样,走该走的路。
而上高中的草间弥生,早已不是在意志上为人所动的小女孩了。
她接触到美国女性运动思潮,发现原来美国有很多女性拒绝接受传统的家庭主妇命运,这让她看到了女性未来不一样的可能。
草间弥生不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丈夫们外出沾花惹草,女人们仍对丈夫坚守贞操,就像我的祖母与母亲一样,天下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么?”
26岁时,草间弥生偶然间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
她给乔治亚·欧姬芙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作品。
出乎意料的是,乔治亚·欧姬芙也真的给草间弥生回信了,鼓励她来美国看看,并且为她介绍了自己相熟的经纪人。
为此,草间弥生决定摆脱原生家庭,前往纽约。
02
草间弥生为了出国,跟母亲沟通了许久。
但很显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没有说起来这么平静。
她出国的代价,是与父母买断亲情。
母亲答应给到草间弥生一笔钱,而代价是,从此草间弥生与家里脱离关系。
哪怕前往异国他乡,从此浮萍无依,草间弥生也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在上飞机之前,她烧掉了自己上千幅画作,来与在日本的生活告别。
这,也是抱着一定要在美国画出比现在更好作品的期翼与决然。
但,彼时的纽约远没有如今包容。
纽约就像一个冷窟将草间弥生包围,她带来的巨额日元面对美国的开支,也只是杯水车薪。
她一度没有办法融入纽约,毕竟她只是个不会英语的日本女人。
20世纪50年代,亚裔在美国可谓是“稀客”。
草间弥生在纽约过得很艰辛:
工作室的窗户坏了舍不得修,一直倒灌冷风;
她经常到鱼店门外的垃圾箱中去拣鱼头,再加上菜店扔掉的圆白菜一起炖,充当一日三餐;
从大街上拖来一块门板当床;
只有一个毯子可以包裹住冻到发抖的自己;
她冻到胃痛,一夜都睡不着,无奈之下,只好爬起来继续画画,因为除了画画之外,她没有任何办法和饥饿寒冷作斗争。
她说,“那时纽约有很多画家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放弃作画,我觉得那是他们对于艺术缺乏信念,我则不同。我从不毫无追求地活着,我活着的每一天都在拼搏,向着我的目标逐渐接近。”
与其回日本听从母亲安排嫁人,如傀儡一般活着,她宁愿冻死在纽约的冬天里。
你可以说她决绝,也可以说她宛如一个为梦想战斗的斗士。
她曾抱着比自己高大2米的画作,走过40个街区参与美术馆作品选拔大赛。
落选后,再徒步回来。
可能苦难才是艺术的土壤,她在苦闷的日子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草间弥生用软雕塑做成了月历,等于是开创了软雕塑的艺术性发挥。
这一月历让克拉斯.欧登伯格惊叹不已。
随后,他也照搬这一模式,做了软雕塑的系列作品,一炮而红。
可惜,草间弥生似乎一直都在与“借鉴”打交道。
1964年,草间弥生打造了惊世骇俗的个展:“千船会”,引来了许多艺术界人士的瞩目。
三年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发布了同样式牛头印制海报,被誉称波普艺术之父。
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的这幅作品很显然受到了草间弥生“千船会”的影响。
艺术家的瓶颈,在草间弥生面前仿佛不复存在。
草间弥生又创作了一项艺术作品:无限镜屋,利用镜子反射装置来折射出光怪陆离的景象。
不幸的是,七个月后,再次被萨马拉斯照搬到国际画廊。
“千船会”因其思想前卫,不为大众艺术家接受,复刻后被捧上艺术之父的宝座,“无限镜屋”无人问津,却被照搬到了国际画廊。
这怎能不叹一句可笑。
03
草间弥生第一次在纽约有了轻生之意。
在她无食果腹时,她选择坚持,在她怒走40个街区时,她没有懊悔。
但一次次的遭遇否定,却被他人窃取成果,真的让草间弥生开始怀疑艺术的意义。
她从工作室的窗户一跃而下。
可能是老天不过眼,这一次,草间弥生依然只是轻伤。
她开始“发疯了”,在外界看来……
草间弥生前往威尼斯双年展布展,但其实主办方并没有邀请她。
她堆放了1500个镜面球在展厅外的草地上,命名为《自恋庭园》。
她更是以2美元的形式将镜面球出售给观展人,最后被展厅保安驱逐出场。
这被看作是发疯的丑闻,让草间弥生掀起了第二波舆论。
在嬉皮士之风席卷纽约的时候,草间弥生开始自己的偶发艺术。
1967年,草间弥生带领一众人上演人体彩绘,她穿梭在人群间,在裸露的身体上画满了波点。
这一行为艺术,被媒体举着相机争相报道。
直到40名警察赶来,才控制好沸腾的现场。
这样前卫的行为,让她更加被纽约的主流艺术圈排挤。
就连数年没联系的家人,都写信漂洋过海来进行训斥,她的行为被日本媒体称为“松本之耻”。
但,草间弥生只活在自己世界里,不为所动。
除开绘画,显少有能让她在意的事。
哦,还有一个男人。
谁也没想到,自称无xing恋者的草间弥生也有过一段恋情。
对方是艺术家Joseph Cornell,被称为美国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装置艺术家、蒙太奇电影导演。
59岁的Joseph Cornell与33岁的草间弥生,仿佛并不算相配。
虽然都是艺术家,但Joseph Cornell也并不能融入草间弥生的波点之中。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两人的热恋。
据说,Joseph Cornell曾经一天给草间弥生写数十封信。
而,草间弥生与Joseph Cornell只是精神上的合拍。
幼时的经历让草间弥生对xing有所排斥,而Joseph Cornell刚好有个占有欲极强的母亲,看到他与女孩亲吻都会泼冷水。
两个脆弱且孤僻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契合的共识。
以至于,草间弥生以柏拉图式的爱情,陪伴了Joseph Cornell整整十年。
直到1972年,Joseph Cornell因病去世。
次年,草间弥生因身体情况,回到日本。
1977年,草间弥生自己选择住进日本东京的精神疗养院。
在疗养院外,她建立了一个工作室,沉浸式创作。
此后十来年,草间弥生悄无声息。
直到1989年,风云变幻,纽约对草间弥生的作品进行回顾展。
一时之间,群情汹涌,草间弥生曾经被批评,被无视,被嘲讽,被借鉴的作品直到此刻才被发现艺术价值。
可能是艺术的滞后性,让草间弥生被理解得更晚了一点。
但还好来得及。
昔日被称为“松本之耻”的草间弥生,此刻成了日本之光。
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这是她复出后参加的第一个展览。
20多年前被驱逐的前卫女性,此刻成了受人推崇的艺术家。
2012年和2023年,草间弥生两次与LV合作,更是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她。
虽然抨击的声音并不少:
有人说波点丑陋,不如小孩涂鸦;
也有人说,草间弥生夸张的妆容与芭比粉的头发很吓人。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波点,有时不仅仅是波点,而是她在经历思想与公平被压制后的抵抗的哲学。
她说波点是代表“这个世界,我不仅对人类,对于猫和狗、对于星星和月亮,都有着永远的爱恋”
而艺术,向来不是大众的。
草间弥生的一生:童年伤害、家人反目、理想被打压、恋人早逝……
她的一辈子,经历过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困顿。
但她仍认为每个时期都是她人生最好的阶段。
因为她一直没有放弃与这个世界抗争。
可能,这才是比波点更能打动我们的草间哲学吧。

一对一
免费情感分析
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