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狗工作日记  ·  用户经营的精细化策略,从东鹏特饮讲起 ·  昨天  
运营狗工作日记  ·  选择你极度热爱的领域,做一个非标品——我的1 ...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种草与转化实战手册》包邮送,真香!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怎样打造素质过硬的传谣队伍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7-02-21 18:39

正文

在苹果手机6系列发售后几天,有网民造谣称:苹果升级iOS 8操作系统后,可以获得一个新功能,就是放进微波炉,用微波快速充电,仅用一分半钟就能充满。这个谣言在推特上被迅速传播,于是真有人上当去试了,这些人在用微波炉给自己的苹果手机”充电“后,手机起火爆炸,现场惨不忍睹。



可问题来了:如此愚蠢的谣言,骗子是怎样让他们相信的呢?


莫非他们很傻?这话没信息量,只是将“受骗上当的人”重定义成了“傻瓜”而已。既然人家用的是高端的iPhone,赚钱能力多半在平均水准以上,看上去不像傻瓜啊。


那骗子到底做了什么?它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仿照苹果公司的字体和设计,给“手机能用微波炉充电”的新功能做了张精美的广告海报,编造了少量“微波无线充电”理论。二是用多个马甲转发这张海报,它们纷纷跳出来佐证说,自己的确成功地使用微波炉给iPhone充了电。


手法平平无奇,效果却不错。在这里,制作高仿苹果公司的精美海报,附上各类专业信息,使用的手段是“诉诸权威”和“诉诸专业壁垒”,以极小的成本增强了信息看上去的可信度。马甲互证则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骗子的舆论环境。假如骗子影响力很大,支持者够多,他还可以通过与广大支持者或支持者的马甲互动,甚至动用传统媒体帮助宣传,进一步提升效果。


推特是个拥有上亿用户的超大网站,为何几十个帐号,背后的控号者也许仅有几人,就可以营造舆论环境?因为网站总体人数虽多,但这些人会被分摊到大量狭窄的议题上,而对于单个议题,既愿意深度关注,独立调查,又能够制造有效信息的用户,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传播者是跟风而动。例如讨论专业议题时,具备相应知识的人极少,你想找个无线充电专家,几十万人里才有一个,而且一般不参与业余辩论。而讨论生活议题时,当事人寥寥无几,若有人能证明自己在热点事件现场,掌握各类细节,就可以引领媒体,攫取话语权。


把控舆论环境的关键,不在于支持者的多少,而是看你能否赶在舆论窗口期内,动员舆论资源,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传播渠道内,制造出足够的有效信息并覆盖大众。所谓“公共舆论”,并非公众在自然状态下的言论,而是其思维背景(通常来自教材加上媒体长期灌输)与短期信息轰炸后的某种混合效果。


那如何运用马甲、支持者、支持者的马甲,来营造有利于己的舆论环境呢?老网民想必都见识过论坛掐架。两群人在吵架,原本势均力敌。很快其中一拨人从站外呼朋唤友,不停注册马甲帮腔捣乱人身攻击,于是另一群人就败下阵来。但这类粗放管理的论坛即便做大,也会很快在各类写手、水军与炒作推手的主导下被迅速污染,谣言遍地,难以辨识有效信息,导致高端用户出走。


但凡健康发展的超大网站,一般具备大媒体-小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的层级结构。即便马甲再多,若仅靠争吵掐架获得场面上的辉煌胜利,是无法撼动舆论的中坚,即意见领袖的。


在这类站点,要营造舆论环境,便需要做更多细致工作,了解舆论环境的要素:议题控制、观点传播、讨论氛围以及材料互证。


议题控制指大家讨论什么问题,很多时候,议题本身决定讨论结果。话语权战争章节里有个例子:假如有人试图诽谤我,将舆论议题定为“破桥考试有没有作弊?”,此时无论诽谤者说服5%的观众,还是20%,对他们来说都是净赚,因为该议题天然对我不利。他们只要组织支持者或注册马甲,不停围绕该议题散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即可。而我的自辩同样会助长议题传播,导致受骗人数同比例增加,我说服的人数,往往抵不上议题传播后新增的受骗者。即便强势政府在议题已定时也很难扭转舆论,有经验的应对是保持沉默或挑选另一热点炒作,来让已有的不利议题降温。传统媒体也会在某些目标的驱动下,使用类似手法如相对温和的“议程设置”。


组织支持者接力进行观点传播是传统舆论手法,它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媒体也会使用诸如“读者来信”或筛选街头采访播出的方式,给予普通用户“我方支持者众多”的假象。但这对意见领袖效果较弱,合格的意见领袖心智坚定,清楚支持者的多寡与观点正误并无关系。


也有些舆论要素,如讨论氛围,纯由人数多寡决定。若你的目的是想把大家搞糊涂,那拼命搅浑水,诱导集体站队和人身攻击,效果显著。反之则需尽力维护讨论秩序。然而,尽管捣乱能成功模糊议题,但这有代价,会损伤自身形象,影响长远利益。因此,假设你是个有头有脸的公众人物,辩不过对方,必须搞小动作,比如想披露对手的电话号码,鼓动支持者去骚扰,让他闭嘴或疲于应付,又不愿自身形象损失过大,那该怎么做?


支持者的马甲:破桥居然公然支持XXX,他已经下作到极点了。

支持者:破桥这家伙手段如此卑劣,公布他在家洗澡做爱的视频都不为过!

马甲:这样不好,还是略施薄惩,只披露他家电话吧。

主号:好,破桥的电话是123456789,大家有兴趣可以拨打,和他当面“理性探讨”。


简单与支持者唱和,为的是让讨论者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讨论该问题时,大部分人认可某个更低的道德底线。从而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诱导支持者们集体恶化讨论氛围。此时,披露电话,号召人身攻击,不再是辩论失利后的卑劣手段,而成了响应“群众呼声”的正义之举。讨论一旦变成口水仗和派系斗争,人群将在相互仇视中分为两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无意义的垃圾话和造谣传谣,无法将精力聚焦到问题上,从而永远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但以上三点并非支持者和马甲战术最重要的功能,它的正规用法是材料互证。针对意见领袖,集中投放断章取义或恶意剪裁后的污染材料,组织支持者对这些材料进行互相佐证,让观众接纳材料后自行“思考”,得出操控者想要的结论,比直接宣传结论更有效。


《战国策》里有个故事,叫“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翻译一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品学兼优。某天,有个和他同名的人在外头杀了人。一个乡亲跑到曾参家里来,对他母亲喊:曾参杀人啦。他母亲正在织布,镇定地说:我儿子不可能杀人。很快,第二个乡亲跑来说了同样的话,她继续织布:我相信儿子。等第三个乡亲跑来重复时,曾参母亲吓得扔下手中的织布工具,爬墙逃走了。


你看,厉害吧,谣言只要说三遍,母亲就连自己儿子都不信了。为什么呢?



曾参母亲收到了三个乡亲提供的信息。她认为,这是三个独立的信息源。单个信息源叫孤证,可靠性很差,多个独立信息源叫互证,可靠性大大提高。


然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三个乡亲,根本没亲眼看见曾参杀人,而是从同一个八卦爱好者口中听到了这个谣言。他们并不是独立的信息源,只是这个大污染源的下游传播者。


想在短时间内搞清一堆信息的传播路径,无论对普通人还是意见领袖而言,都不可能。你要有一定舆论水平,并花费大量时间(也许几个月)梳理每个信息源的信誉和它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行。查证之难,令水军互证有了很高的可行性。现代社会,每人每天都会在传媒上接触无数信息,却难以花费精力辨识其中任何一条。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1.科学问题。


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无法判断对错,只能在信息源中选择看起来靠谱的。因此,动员足够人手或媒体,集体表达对某信息源的信任,他们就会在从众心理下跟着信。如果有权威专家来唱反调怎么办?这有点难办,但“谁是权威”这个信息,依然需要经历传播过程才能到达大众。因此同样可以通过支持者互证,制造出一群“伪专家”与之抗衡。


在中国,医疗信息污染严重。你上网搜索,可能九成以上的医学、保健、饮食知识,是虚假的,这些假信息相互抄袭又相互佐证,每个网站都这么说,谎言重复几遍就成了真理。大家现在都骂搜索引擎,但污染严重到了这个地步,搜索引擎算法再好,人手分配再多,也分不清真假。那听专家的行不行?可国内不但有假专家、假医生、假药,连假医院都有。有时医院是真,里头的科室是假,为了赚钱外包出去的。


2.社会问题


谈论社会问题时,以个人经历来做论据往往片面且业余。因为特定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其经历只体现社会一角,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正确的判断依赖于严谨调查和统计数据,但在中国,官方数据造假成风,甚至相互打架,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权威性。这令人们又回归到以自身经历论述社会问题的老路,此时,指挥一群写手编造经历,只要人手足够多,覆盖主要的信息渠道,便会被公众视为“社会现实”。而少量的真实叙述,则会边缘化,被视为特殊个例。


以知乎为例,在多数高票答案中,警察是认真负责的,医生是关爱病人的,公务员是辛苦加班的。但现实生活里,你报案时警察不立不查相互推诿,你看病时医生冷淡地问上两句就开高价药,公务员上班懒散对你爱搭不理,办事时故意折腾让你跑五六趟。敢情坏人都让你碰上了?可人家至少上班就是上班,总比上班时间刷知乎的人要认真负责吧。你无法确定,到底是自己经历特殊,还是别人集体撒谎。


3.个人问题


金庸描述过,在任我行和令狐冲杀了东方不败以后,日月神教教众是如何揭发与污蔑后者的:


只听得有人向任我行揭发东方不败的罪恶,说他如何忠言逆耳,偏信杨莲亭一人,如何乱杀无辜,赏罚有私,爱听恭维的言语,祸乱神教。有人说他败坏本教教规,乱传黑木令,强人服食三尸脑神丸。另有一人说他饮食穷侈极欲,吃一餐饭往往宰三头年、五口猪、十口羊。……有人骂他喜怒无常,哭笑无端;有人骂他爱穿华服,深居不出。更有人说他见识肤浅,愚蠢胡涂; 另有一人说他武功低微,全仗装腔作势吓人,其实没半分真实本领。……接着又听一人说东方不败荒淫好色,强抢民女,淫辱教众妻女,生下私生子无数。


作为当事人的令狐冲,会觉得这些说法非常可笑。但旁观者根本无法分辨这一大堆指控的真假,只能将信将疑。因为公众平常并不会,也没有渠道去深入了解私人琐事。构陷某个个人时,各种传播方法就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使用水军进行材料互证的手段很多:


1.对谣言的总结和不断重复。


本文总结了网友们上个月齐心协力挖出的曾参杀人的二十大证据,请大家过目。


2.捏造权威。


大家好,我们是鲁国五大衙门的捕快,对曾参的杀人嫌疑发表如下专业看法。


3.挂起受骗上当的,或天然站在己方的,有一定话语权的教授学者,壮声势。


鲁国大夫少正卯公开声讨杀人犯曾参和他的背后推手孔丘。欢迎少正大夫加入到我们的正义行列里来,还鲁国一个朗朗乾坤。


4.不断捏造周边谣言。


曾参小时候曾经偷看隔壁丫头洗澡,被邻居王二叔追打到半死,很可能诱发心灵扭曲,导致暴力倾向。


5.用造谣的结果来论证原因。


曾参肯定杀了人,否则他母亲怎么会畏罪跳墙逃跑?


6.提出新谣言,延续话题并转移视线


曾参的母亲是杀人同谋。他儿子杀人时,母亲在旁边放风。她回到家的时候我看见了,衣服上还带着血迹呢。


7.以谣言作为前提展开讨论。


杀人犯曾参是不是鲁国的耻辱?有人说,曾参品学兼优,杀人也可以从轻,但我认为,这种心灵阴暗,借机杀人的优等生,才是对鲁国下一代青年的最大危害!


8.结论早已在议题中定下,讨论只是幌子,污蔑才是目标。


提问:怎样看待曾参母亲这位中年猥琐妇女谎称儿子没有杀人?


用花样繁多地手法运营被污染的材料,形成谣言窝,不断制造谣言又与其它谣言互证。一开始,圈内只有大污染源的铁杆粉丝和支持者,但随舆论炒作,不停制造材料并互证,将骗到第一批重要用户。即不熟悉网络舆论,没有思维能力,却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如某些教授学者)。


此时便可将他们拉入“互证”队伍,减少马甲使用,谣言“上了层次”,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以此骗到更聪明的意见领袖或严肃媒体。这些人会像滚雪球一样加入到谣言大合唱里来,人数越多,谣言的蛊惑性越强,信的人越多。这是种典型的传销现象。



整个谣言圈子里,各种心态的骗子、炒作者和受骗者用谣言相互证明,不断强化信息看起来的可靠性。终端受众会觉得“证据太多了”。其实,若你进行溯源,会发现所有原始谣言都出自少数污染源,这种情况叫做信息污染。


作者:断桥 

来源:忽悠(ID:huyoudeyuanli)

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 阅读原文 收藏2W+篇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