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年的第285天。
前几天有人问我:你可不可以写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
我回答:好。
然后思考:知识管理到底管什么?理什么?
2019年我学习的范围比较广,经济,管理,心理等课都在听;同时也在每天听说,看书;并用文章做梳理。
今天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管,管欲望,不能看着什么都想去学,都想塞到自己的知识大厦里,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什么,跟谁学;
理,理知识,收获到的知识你放在哪里。是一个柜子,一个房子,一个抽屉;或是,一篇文章,一个本,一本书,还是一张地图。
001
毛坯房和精装房。
我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看书,听书和学习的面很广。
往往是学了很多,收获很少,都学,但都不精,没有做到个个击破。
造成这种局势的,是因为查理芒格的多元化思维:你手上拿着一个锤子,看到什么都是钉子。
讲真,我以前看所有的书,都只会从品牌,营销,这两个角度去看,这两年才开始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并在心理有了几间知识的房子: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品牌,经济学,商业,自我管理等。
当然,现阶段,这些房子都是毛坯房,有了内容后就丢进去。东西多了后,再抽时间整理。
002
知识管理的点线面体。
点,是笔记,或是知识卡片。
觉得哪个知识点不错,记下来。
我通常记点,有两种方式,转摘到石墨,或是写在一个本上。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要写一条知识点。
线,是文章,是分享。
当对哪个知识点比较有体会时,就写出来。
有的时候文章写得比较浅显,并不是写的问题,而是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不够。
写是检验知识的最简单的方式。
有时候,也会拉着人做分享,我跟小兴,小葵,同事,客户都有讲过,有时候也会找个群做这个点的讨论。
讨论完,别人可能蒙叉叉,我刚再打开那本书,或是那个课程再看,刚刚我哪个地方卡壳了。
面,是课程框架。
问自己,如果我要做一次21天的线上课程,内容我将如何设计?
年初我每个月会啃一个知识点,比如,故事课;文案课;创意课等;
有的时候为了教,而学,目标性特别强,学的效果也特别好。有的时候,教完了发现刚刚有地方是糊弄过去的,就又反对去学了再迭代。
比如看了一本书,或是听了一次课,回来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把这本书或是这堂课,拆解成7天的课程呢?
哪怕是你没有教出来,这样检验方式也挺好。
体,知识地图。
品牌知识地图,创意知识地图等。
第1个是之前已经做出来了;第2个是用标签梳理出来,贴在墙上的。
问自己:这张知识地图,如果我只列7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里只有7个知识点,该怎么列?
标签贴,撕,换都很简单;
我住的地方有3面墙上贴满了标签。
偶尔站在墙前面想:这是什么意思?和前后有什么关系,要不要替换下来?
大有指点江山的意思。
003
公式思维,从上帝手中偷地图。
今年听刘润的课,收获特别大。以前多是散点思维,比如,想到要提升业绩,就想到要增加信息量,可是,除了这个点还有什么呢?
公式思维,就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高手从系统模型中提炼公式,普通人站在高手的肩膀上学习公式。公式,就是高手们用洞察力,从上帝手中“偷来”的地图。
比如,前几天我写的谣言公式,就是对传播知识的梳理,把几个关键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列出来了。
再比如,我们常见的互联网回款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