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兴资本
华兴资本公众平台,聚焦新经济,发布官方新闻,分享独家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商报  ·  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终止合并 ·  8 小时前  
科技新知  ·  小鹏有了“雷军”味儿 ·  2 天前  
科技新知  ·  小鹏有了“雷军”味儿 ·  2 天前  
Python初级入门到精通  ·  一曲东风破长安,东风与长安汽车的合并重组,谁 ... ·  3 天前  
Python初级入门到精通  ·  一曲东风破长安,东风与长安汽车的合并重组,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兴资本

基因检测:新兴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 投资人问答

华兴资本  · 公众号  ·  · 2018-01-04 11:20

正文



在深入探讨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之余,我们邀请到了辰德资本创始合伙人谈庆、吴家璐,就大家最为关注的市场容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式抉择等一系列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问答。




投资人问答

辰德资本创始合伙人谈庆

辰德资本合伙人吴家璐


如何看待基因检测整体和各个细分领域市场容量发展趋势?


辰德资本: 基因检测整体的市场容量无疑会保持高速增长,并且随着每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呈现细分领域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在过去的10年间,NIPT、肿瘤用药测序是两波大的机会。我认为随着受众人群的广大、支付能力/普及率的提升仍会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一定会有新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比如已经有些苗头的肿瘤早筛、消费基因。


基因检测公司最需要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哪些方面?


辰德资本: 战略规划/销售能力/技术。技术很难构成绝对壁垒,独家/领先期最多12~18个月,如何在技术领先期内将技术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考验团队的战略规划能力和销售能力。


基因检测在中国是更适合LDT模式还是院内检测? LDT在中国现有监管政 策下有何风险?


辰德资本: LDT适合于快速推广,在基因检测这个不断创新、空间巨大的市场有利于企业早期跑马圈地,建立规模优势。院内检测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人力,优势在于与医院的联系紧密,绑定终端客户,更适合在渐入成熟的市场中精耕细作。中国的监管政策原则上是开放LDT,这对基因检测行业是福音,但在实际操作中处于监管模糊地带,检验所做无证产品随时可能被查。希望政策不要出现反复,逐步走向宽松、透明。


如何看待 LDT和 IVD两种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更看好哪在中国发展?


辰德资本: 站在整个体外诊断的大行业上看,我认为IVD是传统业态,是目前医学检验的主流,因为传统的医学检验项目简单明了,结果判读直接,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明确:正常范围/异常数值,阴性/阳性。但医学检验发展到今天,检测方法越来越复杂,信息量越来越大,原始结果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必须经过计算机的二次运算,与庞大的数据库比对来判读。未来的新兴项目势必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普及到医院,被医院内部的检验科/临床科室掌握,一定是以LDT的形式进入市场,检测方法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成熟、成本降低、操作简单化/自动化后,最终以IVD的方式在医院普及。基因检测也会遵循这样的道路,先LDT,再IVD,竞争态势在LDT时期就已形成,IVD的出现则可能带来重构竞争格局的机会。


基因检测液态活检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哪些前提条件,当是否已经处于拐点?


辰德资本: 液态活检的市场需求一直都存在,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来自两方面:一是检测本身的准确性、提示性能够满足临床对肿瘤监控的需要;二是成本/价格下降到满足大规模推广的需要。液态活检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已经热了两年多,实际的进展也非常快,至于拐点是否到来,还有待观察。


如何看待FDA近期批准的MSK的多基因检测panel和Foundation Medicine泛癌症临床伴随诊断 panel,对国内基因检测行业有何影响?


辰德资本: FDA总是走在行业的前端,这两个panel覆盖的基因数远超之前所有的肿瘤基因检测产品,它们的获批,打破了之前只为靶向药物批准特定伴随诊断的旧框架,为综合大Panel肿瘤基因检测产品趟出了一条审批道路,也预示着未来的个体化用药不再是针对单个或几个基因突变,而是根据患者的肿瘤突变全景确定治疗方案。这对国内基因检测行业无疑会是一盏明灯,尽管不知道CFDA会有多大的魄力去追随FDA,可能这种Panel在中国的获批之路会异常崎岖坎坷,但这种医学发展的方向、检测发展的方向都很明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