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与“卖国贼”到今天都是中国民粹主义话语中最坏的罪名,被扣上这个帽子的人,似乎都恨不得被食其肉、寝其皮。茅海建在其所著的《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先从绪论探讨了琦善,这个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卖国贼”?
翻看琦善的简历,这可是一个根红苗正的满清贵族,他全名博尔济吉特·琦善,满洲正黄旗,他世袭的家里的一等侯爵,他父亲当过热河都统,相当于热河军分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琦善在嘉庆十一年,他16岁的时候入仕,当了后补刑部员外郎,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副司长。道光年间开始飞黄腾达,29岁出任河南巡抚,后来先后当过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等高级别官员,中间因为治水不力,短暂被革职过,但是很快又高升,到1831年45岁的时候,他当上了地方行政长官之首的直隶总督,1838年52岁的琦善成为文渊阁大学士,朝廷一品大员。
后世对琦善的评价多称其为“卖国贼”,可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证据证明了琦善根本没有卖国的动机,扣在他头上卖国的罪名也无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这样的结果,乃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意识形态,以及中英两国实力的对照和两国的各自不同的心态。琦善之所以被称为卖国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张“抚”为主,而这与当时主“剿”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可是主抚的大臣违背了主剿的皇帝的旨意,必然会招到贬黜。可为什么后来继任的官员实际上是主抚的,为什么却没像琦善一样落得“斩监侯”的下场呢?这就不得不提鸦片战争中清朝官员的谎言风暴了。
接任琦善职务的伊里布一开始也是主剿的,可是对英作战的失败,以及英方船坚炮利清军不堪一击的现实使他逐渐走向主抚。可是他又是生活于天朝的官员,上面有可以不用讲道理的独裁帝王力主主剿,为此他不得不撒谎以自保。就这样,从伊里布开始,以后的继任大臣无不对皇帝大人撒谎。随后的杨芳、奕山等人,在最初也都是主剿派,可是当他们尝到英军船炮的滋味的时候,无一不成为主抚派成员,同时也成为谎言专家。下面是不断的战争失利,上面却是接二连三的战事捷报,当谎言被皇帝识破的时候,皇帝就罢黜掉欺骗他的官员。铺天盖地的谎言使得大清朝的最高决策者,高高在上的道光皇帝作出的决策根本不符合战时的实际情况。可作为臣子的又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为此只能不断地编织新的谎言以掩圣听。于是乎,堂堂的大清国皇帝就生活在了谎言之中。
可是你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你说既然大家这么干,虽然都骗得了皇帝,得了一时的安稳,但是他们不知道长久的后果吗?毕竟战争打败了,所有的人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你知道官员们是怎么思考这件事的吗?官僚系统当它成熟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天子固然是高居顶端,可是这个成熟的系统你绕过它,你也没有资源可用,皇帝明知道可能受到了欺瞒,但是事过境迁,有的时候也是打落牙往肚子里吞,他也没办法。因为两千年的皇朝史就是这么“玩”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