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乐趣的微博
一个喝茅台酒,跑马拉松,拿茅台股票的自由投资人。一个热爱西藏,喜欢红楼梦,崇拜巴菲特的老男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勇担重任 ... ·  19 小时前  
新周刊  ·  苦等三年,这8.5分神剧终于回归了 ·  昨天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  李永利院长赴铜梁调研人民法庭建设工作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5岁女演员之死:韩国娱乐圈的“男女有别”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乐趣的微博

一个人的西藏(二)六、光明港琼甜茶馆甜茶馆是藏胞休闲放松最普及的-20191020233022

乐趣的微博  · 微博  ·  · 2019-10-20 23:30

正文

2019-10-20 23:30

一个人的西藏(二)

六、光明港琼甜茶馆

甜茶馆是藏胞休闲放松最普及的场所。光明港琼甜茶馆在大昭寺旁边的藏医院路上,离八角街商圈很近,是一家规模很大的甜茶馆。呆在那儿,你会感到特别的轻松随意。拿一个空杯子,找一个空位置坐下,准备好一些零钱,不一会儿,服务员就会过来替你的杯子满上,然后拿走3毛钱。杯子空了,茶几上如果还有零钱,服务员就会再添上一杯。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你把零钱收起。藏胞们三五成群,或聊天或打牌。也有什么都不干一个人傻坐着的。我,经常就是傻坐着的一个。

傻坐的次数多了,就会碰到许多不同的人,遗憾的是许多藏胞的汉语讲得几乎要人命,很难沟通。偶尔也会碰到汉语讲得比较顺畅的,比如面目清秀口齿伶俐的藏族小伙达娃顿珠就是其中一个。

顿珠今年25岁,日喀则江孜县人,初中没有毕业,15岁就到拉萨混,学当木匠。如今他已经是个有30多人雇工的工头了,专门承包藏式房子的建造。他告诉我,他现在已经有了60多万元存款,他的目标是到30岁能有300万。“然后呢”?我问。“然后我就早上到八角街转经,白天到甜茶馆喝茶,晚上回家陪老婆睡觉。等我老了,如果还剩下很多钱,我会拿回老家捐给寺庙”,他认真地回答。顿珠的汉语经常分不清楚“我”和“我们”,“国家”和“祖国”等等,比如当他得意洋洋地指着从钱包里掏出的照片,讲起他的那位从西藏大学毕业的女朋友时,他会说“我们的女朋友也是一个祖国干部!”直到现在,我想起他的这些话还会忍俊不禁。

七、玛吉阿米&朗玛厅

根据她的主人泽郎王清(正宗的藏族,西藏安多人)的定位,位于八角街东南角的玛吉阿米是一间藏式文化餐吧。玛吉阿米的名气很大,大到根据她的留言簿上的留言就可以出一本售价不菲(49元/本)的书,书名就叫《玛吉阿米的留言簿》。玛吉阿米是八角街上唯一的黄色民居——黄色在西藏代表着宗教的神圣,普通百姓的居所是不敢使用的——这与这栋小楼曾经下榻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有关。仓央嘉措是一位宗教领袖,也是一个浪漫诗人。他曾写下许多如“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这样的诗句。

有人说,玛吉阿米是偶遇的绝佳场所。我觉得有点儿言过其实。由于名声在外,来这里的客人大多行色匆匆。来了一批,就走。走了一群,又来。这就使得玛吉阿米与拉萨的许多其它背包客酒吧餐吧相比,显得浮躁,缺少了一份轻松和宁静。我倒认为,在玛吉阿米最值得做的事情是白天趴在三楼的露台上,看着八角街川流不息的转经人潮,那种感受有点奇特。

西藏的歌舞厅叫朗玛厅。朗玛厅里表演节目的套路相对固定,都是一些藏族原生态歌舞且观众的参与性很强。全场演员与观众一起欢跳锅庄是所有朗玛厅的保留节目。朗玛厅中,喝酒是干喝,傻喝,没有小菜,目前也还没有职业的陪酒女孩。一般说来,拉萨的朗玛厅,午夜12点钟之前的表演是给游客看的,真正的狂欢从凌晨才开始。好些个生活在拉萨的朋友都这样告诉我:如果你在朗玛厅坚守到凌晨3点,很少会没有收获的。到时候你就有机会深刻体验处于社会裂变期,生活孤独内心寂寞身体精神充满渴望的藏族少女或少妇的柔情和狂野。可惜呀,在朗玛厅,一般不到12点我就会被那帮家伙灌得找不着东西南北了。看来,要想充分领略西藏朗玛厅的美妙,还得从提高酒量着手啊。

八、青朴修行地

江湖上人称“温老大”的温普林先生写过3本关于西藏的书,其中的一本叫《苦修者的圣地》,写的就是位于西藏山南桑耶寺东北面十几公里的青朴山上发生的故事。书中最后,顽皮的修行阿尼——尼玛,流着泪要求温老大留下来“双修”的一幕,经常在我的脑海闪动。“我要去青朴”,这是我此次进藏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桑耶寺到青朴的路烂到同行的10人当中有人想要跳车逃跑的程度。折腾到了半山腰的停车场,已经是下午5点了。蓬头垢面的一行人开始了艰难的攀登。也许是天意,我一个人走叉了道。走着走着,有了一个自己都吓一跳的想法:我今晚要住在我遇见的第一个修行者的住处!打定主意后,沿着布满荆棘的小道疾走,想起了乙木大斯关于“缘”的定义:“‘缘’就是随机过程或混沌过程的路径,有缘就是有路径”。那么,我想,有路径也就会有缘啦。顺着这条路径,我的“缘”在哪里?会是谁?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心动着魔。一个钟头之后,答案有了:我来到了来自青海玉树已经在青朴山中修行了17年的卓珠老人的修行山洞。

卓珠老人的外甥女德乾旺姆也在青朴修行(已经修行5年了),她把老人的住处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安排我睡在卓珠老人身旁的一张小床上。晚饭过后,舅甥二人开始了他们日日月月年年都在重复的功课。舅舅翻开一本很厚的藏文经书阅读,外甥女盘腿打坐在对面。她右手摇着一个一米左右高的转经筒,左手翻着面前的经文纸片,开始唱经。夜晚的青朴山万籁俱寂,山脚下的雅鲁藏布江静静流淌,屋里微弱的酥油灯照亮的是人的心灵。我半闭着眼睛斜靠在小床上,倾听着德乾旺姆的犹如天籁之音的唱经声。听着听着,两串热泪滑过了面庞。

五天之后,我一个人从拉萨再上青朴,又住了一个晚上。舅甥二人告诉我很多他们自己以及青朴的故事。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对西藏又多了一份牵挂。我答应过卓珠,只要我到了西藏,我就一定会来青朴看他们。走的时候,德乾旺姆背着我的行囊,一路沉默地送我到沟口的停车场,当我在福田牌农用车的车斗,回头看着渐渐远去的青朴时,灰尘弥漫中德乾旺姆孤寂的身影已经与整座山融为一体了。

九、察隅

察隅县城距离318国道上的然乌镇180公里左右,道路条件不太好,土路单车道,许多路段的悬崖很陡,凶险的程度在我看来超过了川藏线上鲁朗至通麦和滇藏线上芒康到盐井的路段。但是,沿途的风光由于海拔高度的大起大落而变化万千,很有意思。

去察隅的班车上碰到一个在深圳工作的陕西女孩,她说她去察隅只因为4个字:“风卷残云”(什么意思我再也没有听到她解释,我估计与印度洋暖湿气流季风有关)。她又说她看了篇文章,说在察隅看云可充分感受她喜欢的一首诗的意境。诗是这样写的: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我想这又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孩。我和她开玩笑说,你回深圳后还可以深刻体验到另一首诗的无奈,这首诗的题目叫《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到位于中印边境的下察隅镇,必须在当地办通行证。据说当年中印战争,中国军队进入印度的突破口就在下察隅。下察隅距离县城60多公里,海拔高度只有1500米左右,产水稻,一路碧绿的察隅河到这里也变得清澈了。下察隅居住着1000多人不属于我国56个民族中任何一个的僜人。察隅到处是青山绿水,不愧为“西藏的江南”。在云南德钦看到的著名的梅里雪山,其实是位于察隅境内。察隅的藏胞皮肤只是微黑,他们中的许多女孩,长的特别水灵、清秀,堪比湘女或川女。

十、川滇藏线

川滇藏线已经不是什么天险了,开一辆经济型轿车走川滇藏线也不算新闻。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两条国道两旁高度集中、美不胜收的景色。从上海到樟木的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据说是全世界最长的公路——被最新出版的一期《中国国家地理》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我从拉萨出发,花了20多天的时间,一路搭班车或便车,经过林芝、波密、然乌湖、八宿、芒康、盐井、德钦、香格里拉(中甸)、稻城、理塘、新都桥、康定,最后到了成都。一路上看到的景,碰到的人,发生的事,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趣,印象深刻,以后如有兴致再写专贴。

我把这次的走川滇藏线定位为“神山之旅”。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活动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除了内地的传统名山黄山、泰山、峨眉山和新疆的乔戈里峰之外,其余六座都在藏区。2001年进藏时,我清晰的目睹了珠穆朗玛峰和冈仁波齐的雄伟和亮丽。我此行范围包括了剩下的四大名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连着3次都没有看到南迦巴瓦,在云南德钦飞来寺的一个叫“守望6740”客栈守了两天也未能目睹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倒是在折多山垭口,清楚的看到了绵延的贡嘎雪山和她的主峰。至于稻城三神山,住在络龙牛场的我们一行人不仅长时间看到,而且在次日早上还拍到了三神山之一的央迈勇的“日照金山”。

旅行就象生活,也象股市投资,永远不会有完美,永远都有遗憾。正因为如此,才有向往,才有期待,才有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下一次”。

结束语

关于西藏的文字已经很多了,我写此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说西藏。我只是想通过此文向那些久未联络的朋友、熟人、同*(同学、同事、同乡)和路人传递这样的信息:无论我的生活发生何种变故,我都一笑了之;无论在什么状态下生活,我都会活得轻松自我。当我此行在藏区晃悠了近40天回到福州后,我的许多在财务和身体方面也都很自由的朋友都无比羡慕我在时间上的自由,每逢此时,我有时嘻嘻哈哈用一句刚学的英文来答复:A blessing in disguise? 有时一本正经用另一句英文来回应:Freedom is not free。呵呵(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