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帝都小五妈
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生了娃。从衡水中学到北京大学,从文学硕士到西城妈妈,分享学习经验和养娃日常,让自己和下一代越来越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我抢跑了,跟顶级专家学DeepSeek去...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神了!最大化deepseek潜能 - ... ·  3 天前  
高可用架构  ·  一次线上生产库的全流程切换完整方案 ·  3 天前  
太格有物  ·  新品快讯|Birkenstock推出穆勒鞋新 ... ·  4 天前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UNITED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帝都小五妈

我时常回想,去衡中前,我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帝都小五妈  · 公众号  ·  · 2020-12-01 21:00

正文


最近,我的小棉袄终于不再漏风了:小五会在我出门上班之前,磨磨蹭蹭地要亲亲要抱抱了。


可能是我最近比较忙,陪伴她有点少吧。


不过,虽然表现出依恋,但她还是会很愉快地挥手再见,不会拽着我不放。


从她出生到现在,家里任何人出门时,她都很淡定,自己玩自己的,从不大哭大闹。


讲真,对于这一点,我是 欣慰大于失落。


因为是我一直在刻意地培养她的独处能力。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全家人包围着,独处机会很少。而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大人陪的。


很多朋友关注我,是看到了衡中和北大的标签。而我自己,却常常思考自己在衡中和北大以前的经历。


因为我很清楚自己 “现在是什么样子” ,而我更想探索的,是自己 “过去是什么样子、怎样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觉得,对鸡娃老母亲来说,可能后者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我小时候,是怎么度过没有大人陪伴的日子的?


好像……还挺美的!


我会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玩毛毛虫,看母鸡刨食,看老黄牛悠闲地倒嚼。


农忙的时候,我跟着大人去地里收玉米、打枣子,大人装满一车就往家里拉,让我留下来看堆儿——那时候社会治安也是真好,他们也不怕坏人把东西和我一块儿偷走。


当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躺在地上,仰望天空和树木枝干交织的天空,听着风声、虫声、鸟声,感官会变得特别敏感。



至于再长大些,能够看书认字了,就更喜欢独处了,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在地头的窝棚里抱着一本书看一天,神游天外。


现在想来,我 做事的耐心、对细微环境的敏感、爱想象爱思考的习惯, 都一定程度上跟小时候的独处有关。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小五妈的经历不够典型,大家有很多来自城市,不可能天天沉浸在大自然里。


那我再举个身边的例子。


小五爸的父母是城市双职工。跟我相比,他独处的机会也不少,只不过空间不同。


他在上学前,妈妈经常是把家门反锁,电闸一拉,孩子就在家里随便祸祸吧。


他会把所有的积木、小汽车、小青蛙、小皮球都摆出来,脑子里演戏,嘴巴里配音,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真是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百万雄兵。



他现在成天跟各种仪器和报表打交道, 细心、严谨、逻辑思维强, 大概也是“宅”出来的成果吧!





咱们这一代,是 “脖子上挂钥匙” 的一代,父母忙于生计,没多少时间陪着我们。


我清晰地记得,以前看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章,都强调要多陪伴孩子,还会拿一个著名的孤儿院实验来做例子,说是缺少大人互动的孩子,智力、性格都容易出问题。


可是现在,时代真的变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普遍欠缺的,不是充实的陪伴,而是自由的独处。


从在襁褓里的时候,就24小时有人围着转,爷爷奶奶冲孩子扮鬼脸,姥姥姥爷冲孩子比划玩具,爸爸抱着孩子举高高转圈圈,妈妈见缝插针给孩子看闪卡、听英语或古诗词来磨耳朵。


孩子要学吃饭了,我们念叨着:“好,再吃一口!吃一口这个,吃一点这个!啊,宝宝吃得真好!”


孩子玩玩具时,我们凑过来:“不是这样摔,是这样拧。不是这样画,是这样涂。来,我给你摆一个宝塔。来,宝宝摆一个小兔子。”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更是有了严格的日程表,在幼儿园都是集体生活自不必说,在家里,也是几点做手工、几点练琴、几点学英语,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于是,孩子被动地缺少了独处机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孩子自己希望独处,却被我们误以为内向、不合群。


我们知道口齿伶俐、活泼外向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是容易被关注的,所以把大量精力用在培养孩子跟外界的交互能力上。


比如带孩子回老家,遇到亲戚朋友,打招呼的孩子会让父母扬眉吐气,会被夸奖聪明懂事,不打招呼的孩子,会让父母觉得没面子,会被认为胆小害羞,甚至被简单粗暴地打上一个“没礼貌”的标签。


可是,我们要注意,独处和陪伴,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不可或缺,而且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适度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在独处时更有安全感。


适度的独处,可以使孩子在被陪伴时更加珍惜。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独处,是因为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未来更核心的竞争力是人内在的思想。


过去最吃得开的,是健谈外向、善于交际的人,因为过去人们的沟通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人会很有号召力。

这在哈佛商学院被称为“音量领导模式”。

而在以后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聊天软件、社交网络和电子邮件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宝贵的就不是“音量”,而是思想了。

这个世界会更需要观察细致、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思想深邃的人—— 而这些特质,都需要在一定的独处中自我悟得,光靠外界的被动灌输是不够的。


即使不说那么远, 不为迁就社会,只为愉悦自我, 独处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我在参观故宫养心殿的时候,发现乾隆皇帝给自己在西暖阁打了一个只有4.8平方米的隔断间,就是三希堂。这里是那么狭小,只能盘腿坐在炕上,地上连宫女太监都难下脚。


你看,就算当皇帝,富有天下、日理万机,他最宝贵的时刻,也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看看书,赏赏字画。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向内心探索的灵感来源。


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说,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我认识的一位做文化工作的长辈,她策划的书,总是能直击人内心的感受。


她说,她小时候,就喜欢游离在人群以外。在别人眼里,她在发呆。而实际上,她是在 像看电影一样观察着周围人群的喜怒哀乐 ,乐此不疲。


我听了,也一下子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真是感同身受。


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有幸有这样的体验。


希望她通过独处, 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保持清醒和警觉,能够对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产生兴趣,能够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多一些深思熟虑,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坚守。





至于具体怎么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其实三个字就够了: 不打扰。


第一,把“陪孩子”和“看孩子”区分开。


陪孩子,就是密集的互动和信息输入。如果我们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能做到像学校一节课那样的信息密度,那一节课的时间就真够用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