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覃汉研究笔记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对外分享交流平台,力求为您提供最及时、最深入、最前瞻的独到见解和观点。新团队,新起点,欢迎关注我们,见证我们的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上交所宣布:即将登场! ·  1 周前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2025年,App广告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 ·  1 周前  
经济参考报  ·  青海玛多县发生5.5级地震 ·  1 周前  
财经杂志  ·  崔嵬已任网联党委副书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覃汉研究笔记

【国君固收.周论】迎接党代会胜利召开,债市或现小转机

覃汉研究笔记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3 21:24

正文

本文作者:覃汉、尹睿哲、高国华



摘要:受制于资金面的压力,上周债市表现仍偏弱,但多数投资者事实上已经成为看多不做多的“潜在多头”。随着“党代会”临近,按照历史规律债市波动可能下降,央行虽然未必会找回类似6月的“温柔”,但进一步“变脸”的可能性也不大,投资者没有必要过度悲观,未来一段时间债市或将迎来小转机





周度市场总结:迎接党代会胜利召开,债市或迎小转机


央行继续“铁石心肠”,生怕被市场误解货币政策转松。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仍以偏紧操作为主,除周二(8月29日)短暂小额净投放100亿元外,其余几个交易日均大额回笼资金,全周累计净回笼2800亿元,生怕投资者误解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尽管流动性回收力度环比前一周有所收敛,不过央行“铁石心肠”之下,人民币大幅升值以及财政存款阶段性投放仍显得徒劳,资金面整体改善有限。上周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度上行至4.2%,突破半年末高点。结构上,银行与非银之间的“冷热不均”加剧,大行融出意愿低迷,DR007与R007利差最高达到130bp以上,创年内仅次于一季度末的次高水平。此外,9月天量到期压力之下,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继续上行,1M品种上行幅度尤其明显。上周五跨月之后,资金面短暂松动,资金利率略有回落,资金问题缓解的曙光微现。

利率冲高回落,再度陷入横盘震荡。受制于资金面的压力,上周债市表现仍偏弱。周一,股市大涨,上证踪指突破3300点,对债市的担忧情绪“火上浇油”,利率一度大幅上冲,国开债“次新券”170210盘中冲至4.4%,突破5月份形成的高点。不过,这次“突破”并不成功,周二开盘后买盘支撑明显,收益率遇阻回落,但下行意愿同样不足,后四个交易日,现券收益率基本呈现横盘走势。次新券170210、新券170215分别在4.36%和4.28%附近徘徊。国债表现优于国开债,170018收于3.63%一线。国债期货走势强于现券,T1712、TF1712震荡上行,全周分别收涨0.12%和0.07%。


喜迎党代会胜利召开,债市或迎小转机。上周周中党代会召开时间确定,距离当前时点还剩1个半月的时间。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除了债市持续萎靡外,股市和商品市场都对此给予“热烈的回应”。更进一步,目前支撑风险资产继续上涨的核心原因在于周期表现强势,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已经上演到连续三日连爆三座高炉的地步。说到底,还在于风险资产的多头已经摸清“政策底牌”,在党代会召开临近前对赌政策维稳。而债市对于政策维稳的预期似乎并不足,多数投资者仍然对于监管卷土重来、货币持续紧缩抱有明显担忧。但基于过往的历史统计,我们发现党代会召开前后监管一般会阶段性“偃旗息鼓”,而货币政策不会有明显转向,同时资金面稳定预期会在维稳期出现。此外,9月份海外也不太平,地缘政治担忧加剧、美国债务上限博弈等等,避险资产的阶段性表现可能会更好。综上,我们认为投资者没有必要过度悲观,未来一段时间债市或将迎来小转机。


周度利率策略:找不到继续看空的理由


市场在等待“最后一跌”。从过往“熊市反弹”的历史规律看,收益率在回落前后一般呈现“尖顶”的特征,换句话说,熊市中收益率比较可观的下行多数是以大幅上行为前提的。从近期与投资者交流的情况来看,多数投资者就在秉持一种等待“最后一跌”的心态——尽管认可后续难有超预期的利空出现,长端利率上行空间不大,但基于已知的信息,利率下行空间也较为有限,实际操作上仍在观望等待。换个角度看,这种微观结构是比较“良性”的,看多者虽然还未做多,但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潜在多头。

利率或构筑“圆弧顶”。我们认为现阶段债市的“安全边际”已经比较高,从上周一国开债收益率创新高后的表现看,“新高”附近买盘支撑较强,本轮熊市反弹或许会构筑“圆弧顶”而非“尖顶”,收益率的下行不会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给更多投资者“上车”的机会。从多个角度看,债市对利空的“Price-in”已经比较充分,利率缺乏进一步大幅上行的空间:

①资金成本的安全边际已经够高。7月初以来,资金压力居高不下的确是约束债市上涨最重要因素之一,不过从近期资金利率和现券利率的相对表现看,现券或许有些“超跌”。一方面,从1Y、5Y FR007利率互换的走势看,7月初以来虽然在回升,但离前期高点还有不小的空间,也就是说,IRS市场中所反映的资金面预期并不比5月中旬更差;不过,长端现券利率却接近甚至跌破前期高点,导致现券与资金成本的利差创出年内新高,说明现券市场对资金预期的悲观程度远高于IRS市场,这事实上存在“修复”的空间。

②中美利差的水平已经有些“极端”。9月美欧央行将迎来“大考”,货币政策的确存在“第二波收紧”的风险。不过,近期中美利差突破150bp,创出年内新高,似乎有些过于极端。我们一般将100-120bp看成国内外利差的“安全中枢”,但近期利差水平如果结合汇率走势来看,已经不仅仅是“安全”,而是国内债市有些“滞涨”了。9月海外市场仍面临不少风险因素,如美国债务上限谈判等,近期海外风险资产也有些“摇摇欲坠”,在150bp利差的基础上,如果美债利率继续下行,国内债市“补涨”或者“跟涨”动力会越来越强。

③黑色系商品的涨价已经有些“离谱”。短期看黑色系上涨的“惯性”仍在延续,对债市情绪形成明显的抑制,不过,商品涨价过头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深度贴水”是本轮黑色行情启动的一个重要支撑(6月初本轮钢价上涨启动之处,期货贴水幅度达到了创历史的700元/吨),但近期不仅贴水得到了修复,商品甚至开始出现大幅升水。以焦炭为例,升水幅度已经创出了2012年以来之最,市场事实上面临“修复升水”的压力。另一方面,当供给持续收缩支撑黑色系上涨的逻辑,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众人皆知的事实时,环保限产、安全检查这类逻辑还有多少继续炒作的空间?

④同业存单到期压力未必有想象中大。9月同业存单将面临2.3万亿年内最大一波到期的“大考”,这也是债市投资者担心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回顾年内前两波同业存单“供给冲击”(3月和6月),事实上在真正的到期高峰降临之时,资金面反而出现了“反常”的宽松。原因在于银行一般会提前筹划,而不是拖到真正到期日,使得存单供给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从这个角度看,近期资金面的持续紧张或许已经在反应9月的存单供给压力,而当9月供给高峰到来之时,银行由于已经备付了“长钱”,短端资金面反而会出现超预期的宽松。


党代会召开时间确定,资金面预期或将趋于稳定


3.1. 如何理解7月以来央行政策转向?

当“央妈的爱”已成往事。度过了或许是最宽松的“半年末”之后,市场却等来了或许是最痛苦的7、8月。如果7月的资金紧张尚能用“天量”财政存款上缴来解释的话,那么8月以来资金面在人民币加速升值、财政存款季节性投放背景下依然紧张,就只能解释为央行“主观意愿”的结果了。为何央行会向市场释放如此明确的紧缩信号呢?我们从央行紧货币的“必要”和“底气”两方面给出解释。

紧货币的“必要”。央行在5月底提示“续作MLF”、“暂停跟随美联储加息”等“柔性”操作还历历在目,也使得不少市场参与者一度产生了央行有意再度放松“流动性闸门”的期待。央行在7~8月采取异常强硬的紧缩态度,事实上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货币政策预期“拨乱反正”,重新明确“偏紧”仍是当前的主旋律。

短期看(为何选在7~8月),“紧货币”的必要性体现在:①“金融去杠杆”的需要。回过头看,央行此次态度转变的时间点与金融工作会议比较吻合,说明近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此次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6月的债市行情显示,市场比想象中“短视”,一旦央行释放出缓和信号,市场就会利用央行的“底线”套利,唯有通过抬高资金成本和波动率水平的“硬约束”,才能成为抑制杠杆卷土重来的“强保证”。②“防潜在通胀”的需要。尽管现阶段以CPI度量的通胀水平看起来并不高,但如果结合CPI和PPI的平均水平看,现阶段几乎以及达到历史上加息周期的“标准”。近期出现了一些通胀隐患的苗头:一是大宗商品价格剧烈上涨创出新高,二是“供给侧改革”的范围在不断扩散,三是产能利用率回升至高位。这些趋势如果延续下去,未来的通胀风险不容小觑。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收紧一般出现在实际通胀走高之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③前瞻性抵御海外冲击的需要。6月由于半年末维稳等需要,央行事实上“欠”美联储一次加息。三季度,美联储缩表叠加欧洲央行削减QE,全球货币政策或将迎来“第二波”冲击,央行出于前瞻性应对的考虑,也必须要尽早调整市场预期。

紧货币的“底气”。从另一个方面看,央行在7~8月“紧货币”也有比较充分的底气。①从市场层面看,债券市场在6月刚刚经历内年内最可观的一波上涨,市场情绪较为乐观,货币市场的一定力度的收紧信号不至于导致类似去年10月的“踩踏行情”出现。②从实体经济层面看,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未做调整,债券市场融资成本上升对宏观意义上融资成本的推动是比较有限的,二季度尽管债券融资萎缩明显,但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上行14bp,变化仍然十分缓和。③从企业层面看,收入增速仍远高于财务费用增速,一般在二者出现反向交叉时,才意味着货币政策有重新转向宽松的必要。

3.2. “维稳期效应”能否换来央行政策转向?

党代会周期对货币政策有影响吗?中国的“政治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议周期”,诸多会议之中,每5年举行一次的“党代会”(自1977年以来,党代会“逢2逢7”召开)由于涉及到大规模人事变动,可以称得上是重中之重。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党代会”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年内最重要政治事件时间落定。一般认为,在党代会前后,货币政策会倾向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历史数据是否能够验证这样的规律?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在“党代会”时间段内进行重大货币政策调整的情况比较罕见。①历史上在党代会当月从未出现过调整基准利率的情况。②历史上党代会当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出现过一次:“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召开,就在会议前两天(10月13日),公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③历史上在党代会前后一个月调整基准利率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开,随后10月23日,央行降息。

第二,在“党代会”期间,利率的波动性会显著下降。回顾有数据以来的2002年(11月)、2007年(10月)、2012年(11月)三次“党代会行情”,在大会召开当月,长端利率的交易一般会趋于清淡,利率波动率在全年看处于几乎是最低的水平。如果不考虑2007年存款准备金调整(恰好在党代会之前)造成的扰动,资金面在大会召开期间一般也会趋于稳定,资金利率的波动率倾向于下降。

第三,央行并不会刻意在党代会期间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前三轮党代会周期中,新增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仍是外汇占款持续流入,央行通过央票等工具对冲“过剩”流动性。因此,我们回顾2002、2007和2012年各月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发行、正回购量、金融机构超储率等指标,在党代会召开当月并未出现“流动性放量”的现象,也就是说,央行并不会“刻意”在党代会期间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来确保市场的稳定。

第四,以发文数量来度量“政策强度”,可以发现以下两个规律:①从年度看,在每届中央领导人第一轮任期和第二轮任期起承(前后三年)的时间段里,政策强度会达到高峰。②从月度看,在党代会召开月份前后,似乎的确会出现发文数量减少的情况。


3.3. 资金面预期或将趋于稳定

资金面“稳”比“松”重要。对长端利率交易而言,资金利率稳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绝对水平。资金利率只要稳定,即使绝对水平高一些,也可能鼓励“杠杆交易”。可以看到,历史上在资金利率绝对水平上升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长端利率下行的情况,即收益率曲线“混合式平坦化”(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货币紧缩周期的尾声阶段)。不过,在资金利率波动性上升的情况下,却很少出现长端利率下行的情况(除非出现降息动作导致资金利率“跳跃式”下行),资金波动加剧的结果一般都是长端利率上行。


随着资金面预期趋于稳定,长端利率或将回落。下半年以来,不同机构之间资金成本分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银行资金成本的稳定性其实在逐步增加,而非银机构资金成本的波动则时不时加大。后者未必决定长期利率趋势,但作为边际交易者,对短期行情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述,党代会召开期间债市成交会趋于清淡,资金利率的波动率通常将倾向于下降,这或许会构成长端利率圆弧形回落的支撑因素之一。


周度信用策略:警惕监管回马枪,信用风险偏好再下降


资金面脆弱,债市弱势震荡,信用债滞后调整。上周受跨月影响,银行间资金保持紧平衡态势,央行连续两周净回笼保持定力,上周净回笼规模2800亿,央行紧缩态度让市场情绪难以乐观。上周央行发文禁止商业银行发行1Y以上同业存单,标志金融去杠杆监管卷土重来再度强化,而经济基本面方面仍然强劲,PMI连升3个月,财新PMI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创下3年以来新高,大宗和股市强势上涨,再度打击现券情绪,上周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短端大涨5-20Bp,存单发行利率持续攀高,对高等级短融造成调整压力,信用一级市场取消发行猛增,中低弱资质主体发行利率大幅上行,现券估值调整则相对滞后。

金融监管“回马枪”重回,货基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类短融、中小行NCD利率恐面临上行。上周,央行新规要求1年期以上同业存单停发,标志着新一轮监管调控开启,尽管1年以上NCD余额和发行量均较少,边际影响有限,但中小银行仍面临资金收紧的不利冲击,信用债边际承压。91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尤其对货基规模、投资品种、集中度、久期、信息披露、流动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将抑制货币基金的迅猛扩张,机构定制货基将大幅缩水,平均久期缩短,对中低流动性资产需求下降,作为信用类短融和NCD最主要投资者,发行利率恐面临一定上行风险。

高收益城投债重出江湖,部分短融城投发在7.2%以上,警惕下半年中低资质城投债发行放量与估值调整风险。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仅648亿,16年同期9124亿,而16全年1.86万亿、15全年1.96万亿,目前银行整体收紧对市县级城投信贷敞口,转向债券市场再融资压力上升,下半年以中低评级为代表的城投风险板块,仍面临较大的融资考验和估值压力,尤其弱资质平台近期发行利率已明显走高至7%以上。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边界清晰化,不利于平台债务低成本再融资的续接,再融资风险值得担忧,但当前中低资质城投的绝对收益率已不低,如果持有足够长时间、组合足够分散,回报率可能不俗,但对于存在估值和流动性压力的投资者,仍将面临较大的估值波动冲击,相对看好城投属性强的平台,有担保的城投平台等。

产业债继续关注过剩产能行业的“新周期”行情中报业绩发布,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仍旧突出,周期性行业延续利润高增长,石油开采、钢铁、有色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386%459%130.8%,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杠杆率全面提升,其中,资产周转率加快是ROE回升的主要因素。受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影响,三季度资源品价格继续上涨,周期性行业盈利具有可持续性。建议继续关注过程产能行业债信用利差压缩的“新周期”行情,尤其央企和央企子公司、行业龙头等信用溢价的下行确定性相对更高。

房地产债信用利差分化与走扩态势恐将持续,4季度开始房地产债回售压力显著加大,持有人回售意愿较强,再加上融资通道全面收紧,发行利率普遍走高,银行普遍上调房地产按揭和融资利率,对债券利率有不利影响,短期而言,板块估值上行和信用利差走扩态势尚难逆转,调整风险仍未释放完毕。


告别制度红利,回归流动性管理本质——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规定点评


事件:91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对公募基金尤其货币基金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流动性管理要求,新规自2017101日起实施。

5.1 不是银行、胜似银行:为何货基成下半年监管重点?

不是银行,胜似银行,货币基金规模突破5.4万亿,规模仅次于四大行存款164季度钱荒和债灾以来,货币基金收益率节节攀升,规模一路激增,8月末总规模更达5.37万亿,占公募基金10万亿总资产的半壁江山,仅次于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余额,流动性体量不容小觑。2季度单季新增资产规模达1.13万亿,成为股灾后规模扩张最为迅猛的一个季度。而仅余额宝一只货币基金规模就达1.43万亿,仅次于交行个人存款总量1.6万亿,在系统重要性上已不是银行、胜似银行。

 

 公募基金尤其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风险日益积累加剧。当前公募基金规模已超过10万亿,与银行和非银之间业务交叉和风险传染越来越大,2015年以来钱荒、股灾、债灾等“黑天鹅”极端事件不断发生,而公募基金尤其货币基金承诺的流动性是全额T+1甚至T+0,比银行定存流动性都高,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的强力流动性提供者,再加上市场参与者行为高度同质化,容易形成一致预期,一旦发生赎回和挤兑,极易遭遇流动性变现风险。

机构化和定制化趋势愈发明显,在持有人结构、估值、风险准备金、信息披露等的特殊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货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来看,机构持有占比在90%以上的产品数量达160只,占44%;机构占比在70-90%的货基产品有63只,占比18%;而机构占比在10%以下的产品数量为26只,占比不到10%。随着机构占比不断提高,资金对市场利率变动更加敏感,投资行为的同质性和羊群效应愈发明显,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压力大幅增加。

货币基金产品也成为部分银行和企业避税与套利工具,银行可以发行NCD,委外购买货币基金,再通过货基加杠杆购买NCD、信用类债券,赚期限错配和杠杆的钱,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套利。此外,货基的避税优势对于税率敏感性机构如银行、保险更加具有吸引力。

以摊余成本法估值低估了组合净值波动,部分小型货基在追求收益的驱动下,资金加大投向更没有透明度、缺乏公允交易价格的资产,潜在估值波动多数由基金管理人承担去扛,这一流动性风险值得警惕。

5.2 公募基金流动性管理新规概览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本次发布的公募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变化不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针对所有公募基金产品,主要流动性风险要求有:

1)针对管理人内部控制,要求建立流动性风险的内控体系,设立以压力测试为核心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明确基金经理对流动性风险承担直接责任。

2)针对产品设计,要求:

(1)委外定制基金应采取发起式形式,对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过50%,应当采用发起式、封闭或定期开放的方式运作,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披露单一持有人占比超过20%的情形。以规范机构委外定制基金产品的发展,避免对个人投资者带来冲击。

2)对主要投资非上市股票、债券和不活跃市场的基金,应采取封闭或定开方式,不得采用开放式形式,对定增基金的设立影响较大。

3)针对投资交易限制,要求:

1)在“双10%”限制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流通股比例限制,要求开放式基金持有同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不得超过15%,全部组合(包括公募、专户、社保、年金、养老等)不得超过30%

2)投资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不得超过15%明确了“流动性受限资产”包括定存、到期日在10个交易日以上的逆回购、停牌股、非公开发行股票、ABS因债务违约无法转让或交易的债券等;

3)要求加强逆回购的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健全逆回购质押品制度,基金与私募及其他交易主体开展逆回购的,可接受质押品的资质要求应与基金合同约定的范围保持一致。这意味着未来私募产品、中低资质信用债、非公开等券的质押融资难度将明显加大,过桥、代持等灰色融资操作受到限制,私募、中小行等高风险机构加杠杆难度陡然上升,利于整体杠杆下降,但部分信用债由于可质押加杠杆的便利消失,流动性溢价面临上行走扩风险。

4)明确了结算备付金、存出保证金、应收申购款等不算现金类资产。

4)针对巨额赎回,可通过延期办理、暂停接受赎回、延缓支付、收取短期赎回费、摆动定价等缓解大额赎回压力。对除货基和指数基金以外的开放式基金,持有期少于7天的投资者收取不少于1.5%赎回费。

5)过渡期:新规从101日起施行,给予基金管理人从实施之日起6个月过度期调整。

5.3 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新规概览

对于货币基金而言,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更加严格,主要包括:

1)委外和定制类货币基金遭严格限制,预计规模大幅缩水。新规要求当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超过50%,除应采取发起式形式外,还要求:

1)不得采取摊余成本法对组合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摊余成本法是指货基面值固定,通过摊余成本把收益进行分配和再投资,由于货基资产的平均久期偏短,这种估值方法主要反应票息收入,把组合净值波动的影响降至最低,部分激进的货币基金甚至加大对票息更高、但透明度更低、没有公允定价、流动性受限资产的投资,引发对收益的追求大于对流动性管理的激励。而影子定价法能更及时反映货基的净值波动,有利于提升估值的透明度,但净值可能面临亏损,对委托方不利,但避免了在市场极端情形出现时,由基金管理人垫付承担实际流动性变现成本,引发机构风险。

2)投资范围大幅压缩,委外基金吸引力显著降低。新规要求,80%以上的基金资产应投资于现金、国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及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而在15年末发布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中,仅要求投资“现金、国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和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其他金工具占比不低与10%”,资产可投资范围猛烈缩窄,这使得委外定制货基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预计机构委外和定制类货基规模将出现明显缩水。

2)风险准备金与基金规模挂钩,按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规模不应超过基金公司风险准备金的200倍,导致风险准备金要求猛烈攀升。尽管监管层之前就已经要求货基管理按管理费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可能的亏损,但新规的计提要求却更高,例如以100亿规模货基计算(摊余成本法),假设管理费率为0.2-0.3%,则管理费总额是2000-3000万,按10%计提风险准备金只有200-300万,但如果按照200倍的要求覆盖,则需要计提的风险准备金规模应达到5000万。换句话说,这意味着管理人对货基的风险准备金成本从过去万分之2~3,猛烈提高至千分之5,大幅攀高了15~25倍,尽管有6个月过渡期,但风险准备金计提压力仍然较大,我们认为,这将导致部分货基收益率未来恐将出现明显下行,幅度至少40-45Bp

3)优质流动性资产占比大幅提高,组合久期进一步压缩,在新规要求下,货基规模和收益都面临下降回落。新规对机构投资者持仓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的货基,流动性资产比例和组合久期规定更进一步严格和升级。在201621日实施的《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中,仅统一要求货基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超过12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不超过240天,组合中现金、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和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金融工具(即高流动性资产)占比不低于10%。而91日发布的新规,则要求:当前10名持有人占比超50%20%)时,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60天(90天),组合平均剩余存续期不得超过120天(180天),高流动性优质资产占比不得低于30%20%)。在新规要求下,组合流动性要求大幅提高,但这也意味着货基收益率将被牺牲、面临下滑,未来货基规模和收益恐将双双回落。货基将真正告别追求高收益的时代,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本质上来。


4)在债券投资上,货基面临的限制比开放式基金更加严格:

1)新规要求,货基投资流动性受限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资产净值的10%(开放式基金要求15%),虽然这一规定已经比之前征求意见稿5%的限制放松,但较16年原规定的30%上限仍然大幅压缩;

2)投资主体评级低于AAA的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包括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款、NCDABS和其他等),占比不得超过10%,其中单一机构占净值比不得超过2%16年原规定是不超过10%)。这对货基投资的分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50亿左右规模的货基来说,如果投资AAA以下主体发行的金融工具,则单个机构总持仓不超过1个亿,10亿左右货基则单个机构不超过2000万,对于部分集中持仓的中小型货基来说,面临的分散化投资压力陡增,风险偏好将整体抬升,回归AAA及以上安全品种(不受集中度限制),对于中低资质企业类短融和AAA以下NCD、协存需求将面临大幅降低,在资金紧平衡环境下,意味着部分企业和中小银行融资渠道收缩,短端利率面临上行风险。

3)在存单投资上,新规要求货基拟投资于主体评级低于AA+的商业银行存款和同业存单的,应经基金管理人董事会审批;同一管理人旗下的全部货基,投资同一商业银行发行的NCD和债券,不得超过最新一个季度净资产的10%。这对于货基总规模庞大、或者持有大量存单发行量庞大的中小银行NCD的基金公司,在新规下恐面临调整压力,我们整理了AA+以上、同存余额占银行10%净资产比重偏高的银行存单列表(大量持仓恐超标),供投资者参考

5)过渡期安排,对存续基金实行过渡安排、新老划断,但是新规中强调,对于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币基金,如果月末资产净值与风险准备金比超过了200倍,则不能再新发摊余成本法基金,还面临自下个月起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提高至20%以上。而在现行的规定下,货基是按照基金管理费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预计不少基金公司恐面临超标压力,将大幅抑制货基规模的扩张意愿和增长速度。


5.4 总结:告别制度红利时代,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

一个时代的终结。2013年下半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T+0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诞生为标志,货币市场基金迎来了波澜壮阔迅猛膨胀的4年,总规模从2012年仅7000亿猛增至5.37万亿,货币基金以其高收益、高流动性、安全性和低进入门槛特征,对居民存款脱媒、同业流动性、银行和债市造成深刻冲击,加速了全社会活期存款脱媒化进程。货币基金实现了居民0-3个月活期存款的市场化,而理财产品进一步替代了3-9个月定期存款需求。2016年末,居民的银行活期存款总额为23.8万亿,定期存款为39.15万亿,货币基金达5.37万亿,理财为30万亿,存款替代占比达55%,而在2013年这一占比还不足25%

告别制度红利时代,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本质。相比于银行存款扩张的谨慎(有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巴塞尔协议等保护储蓄者),货币基金的扩张更加激进、更趋裸奔,各种流动性风险、监管套利和金融空转风险、持仓集中度过高等风险不断积累,对货基透明度、流动性覆盖比率和提高挤兑赎回成本的监管要求也不断增强,货币基金将告别过去的制度红利时代,回归流动性管理工具本质,相应的,货基规模与收益率也面临双双下降风险。

总体上,新规的影响主要有:

1委外和定制类货币基金吸引力显著降低,投资范围大幅压缩,流动性优质资产占比从10%提高至80%以上,将导致投资收益大幅下滑,预计规模明显缩水。

2)货币基金风险准备金与基金规模挂钩,按摊余成本法核算的货基规模不应超过基金公司风险准备金的200倍,这意味着管理人对货基的风险准备金成本从过去万分之2~3,猛烈提高至千分之5,风险准备金要求猛烈攀升,对应收益率恐下滑45-50bp

3优质流动性资产占比大幅提高,组合久期进一步压缩,在新规要求下,货基规模和收益都面临下降回落。

4)货基投资主体低于AAA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占比不得超过10%,单一机构占比不得超过2%,中小货基分散化投资压力猛增;

5)对巨额赎回,赎回份额超过总份额1%以上的赎回,可征收1%的强制赎回费,挤兑风险和刚性变现压力有所减弱。



我们的心愿是…消灭贫困,世界和平…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研究 覃汉/刘毅/高国华/尹睿哲/肖成哲/王佳雯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力求为您提供最及时、最深入、最前瞻的独到见解和观点,请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