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度学术搜索  ·  某211副教授自爆“评职称”历程:评审内幕堪 ... ·  2 天前  
深度学术搜索  ·  某211副教授自爆“评职称”历程:评审内幕堪 ... ·  2 天前  
李楠或kkk  ·  查了一下 AIGC 的 3D ... ·  4 天前  
李楠或kkk  ·  #用 AI ... ·  5 天前  
李楠或kkk  ·  #用 AI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以自由之名,网络暴力悄然来袭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10-28 18:23

正文


美国《时代》周刊在8月份发布了一篇名为《我们为什么让互联网充斥了仇恨?》的主题文章,主要讨论了国际网络舆论愈发负面化的倾向。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公民在网络环境中表达个人观点愈发轻松便捷,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的与日俱增,网络环境中充斥着戾气和敌意,并对被攻击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明星乔任梁的逝世,让“网络暴力”这个话题再次成为热点。“乔任梁逝世”一度成为新浪微博关注率最高的话题,其讨论热度甚至超越了女排夺冠和王宝强离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热度,不单单是因为抑郁症,乔任梁生前饱受网络暴力攻击而致郁,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十分讽刺的是,生前就备受网友无端攻击煎熬的乔任梁,死后也不得安宁。其逝世的原因被反复抹黑,他的离世还让自己的一众好友遭受了网友莫名其妙的攻击:陈乔恩、赵丽颖、江一燕等人,都因为没有及时在微博上悼念乔任梁,被网友指责“没有良心”“怎么不去死”“下一个死的就是你”。陈乔恩因为在机场被记者拍到在参加追悼会时穿了一双红色的运动鞋,又被网友狂批“幸灾乐祸”。这场风波直到陈乔恩在微博上发布了悼文,才算告一段落。




而数天后,井柏然在微博上发布了对乔任梁的悼念文,再次被网友抨击,这次攻击的理由是借着朋友逝世“炒作自己”“虚伪”。不悼念被喷,悼念也要被喷,网友们的是非评判标准也是非常模糊。



网友在井柏然微博下的评论


几天后,被舆论反复攻击的井柏然,宣布退出微博,同时将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也设为私密,从此在社交网络上消失。这也是算是公众人物,对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能够做出的最后抗争。




舆论力量对个体公民的伤害从来就不容忽视,而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则首当其冲。早在70多年前,上海滩女明星阮玲玉就留下一张“人言可畏”的字条香消玉殒。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发表个人观点愈发简单,也愈发不用对言论负责,导致网络暴力造成的悲剧愈演愈烈。在微博上,对明星的人身攻击随处可见,一些明星因为演技不佳或个性突出,被网友狂喷,并要求“滚出娱乐圈”。一些明星因为在抗日战争纪念日等特殊日期,发布了家庭照片,被网友批评“不爱国”“汉奸”。甚至有明星因为在话题性事件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也要被网友指责“没有原则”。饱受网友攻击的女演员袁姗姗就曾经在TEDx演讲上呼吁大家抵制网络暴力,希望网友“善用语言,让人言可敬”。




不仅仅是娱乐圈,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暴力也令人毛骨悚然。Kakotalk是风靡韩国乃至亚洲的实时聊天软件,它以年轻便捷的特点,俘虏了无数韩国青少年的心。但是它也慢慢成为了韩国网络暴力的最主要载体。一些学生会在班级的聊天群组中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辱骂,若此学生退群,其他人则会再次将其邀请至群组,并继续辱骂和欺凌。也有一些学生在申请加入班级群组时遭到拒绝,承受着被孤立的痛苦。


网络暴力似乎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皮尤研究中心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早在201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就显示,成年社交媒体用户中,约69%表示“曾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人们用刻薄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这一比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稳步上升,以至于如今的网络环境似乎在提醒你,如果想在网络上正常的生活下去,先练就一张厚脸皮。为什么偏偏在互联网上,舆论暴力会如此疯狂呢?


原因之一是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在虚拟身份的掩饰下,人们往往会减少对自身道德的约束,会更加倾向于出言不逊。在虚拟世界,匿名性、隐藏性、无权威性等因素使人们无所顾忌。与日常生活规则不同,人们会认为网络世界的评论是一种不需要为自己的负责的游戏。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这种挫折感所产生的攻击动机便促使人们在不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网上施以语言暴力。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也就被当成了网民情绪的释放场。以下截图是今日头条上《中国游客在韩国被关小黑屋》这则新闻下的评论,网友全然不顾事实,只是在一味地发泄情绪。



同时,网络上的公众舆论也是一场群体性狂欢。水军、粉丝团这种群体,都是个人抱团之后,舆论影响力放大化的表现。个人一旦淹没在群体中,就会变得面目模糊、个性模糊,只有某些特征和观点被放大化。《乌合之众》一书中分析了大众文化的特点,其中对于群体性事件的解释是这样的:“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情感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群体的行动往往会被无意识主宰“。网友们并不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原则,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底线,因为在群体性的活动中,一切看起来都是合理且正义的。勒庞认为,


一个孤立的个人一般不会去破坏,即使受到诱惑,也可以很好地抵制。但当他成为群体一员时,群体人数会赋予新的力量,这种“正义感”和“法不责众”的心理,会让他们极度亢奋而越界去做出出格的事。


大众传播理论中还有一个“沉默的螺旋”原则,这个理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愈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如果他发觉某个观点很少有人理会,即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所以,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并不存在“沉默的大多数”,而往往是“沉默的少数”成为最终受害者。这也是为什么一小部分清醒的网友,在表达了对立观点后,往往会被群起而攻之,被喷得更惨,从而选择洁身自好、退出骂战的原因。而不同声音的退场,也加剧了网络暴力的盛行。


那么,当人肉搜索、扒皮、开喷成为家常便饭,如何防止网络暴力呢?


1. 不与恶同谋,不以丑为美


每天我们的微博和朋友圈里,几乎都会有所谓的“热门事件”上演。当一个事情发生,网络喷子蜂拥而上,恶言恶语张口就来。而此时,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很容易人云亦云,不自觉地加入网络暴力的行列。所以,对于热点事件,不要人云亦云,多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客观地评价事实。看到别人发表了言辞激烈的评论时,完全可以不用参与或回应,没有必要试图去说服,也没有必要参与。


2. 尊重普世价值观


虽说21世纪,是个尊重个性差异的年代,但是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有什么样的新锐思想和文化流行,什么样的幽默方式,人们的普世价值观还是不可能改变的。例如,尊重人的民族、宗教、性别、平等、自由和差异,这些词听起来有点大,但实际上,正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无形的准则。


3. 不要让网络的速度,加速你思考的速度


因为网络消息的“速食性”,大多数网民在事件评论中的观点是未经思考的简单情绪表达。网络喷子的话大多不值得深省,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造成他人的痛苦。不参与网络暴力的方式就是“话到嘴边转三转”,让理性思考代替感性判断,不让自己成为施暴者。


如果不幸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那么更需要一个独立健康的人格来面对流言蜚语,无视脑残言论,过好自己的生活。Jimmy Kimmel的“鸡毛秀”中有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环节,就是mean tweets。被邀请来的嘉宾,包括政治名人比如奥巴马,娱乐明星比如布拉德皮特,体育名人比如科比,都会在轻松的音乐伴奏下,大声朗读Twitter上关于他们的恶意评论。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些名人面对网络暴力时的反应,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面对那些讨厌的行为。


转发给更多的朋友们,一起拒绝“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