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复杂的病情不要慌,抓住主要线索,才能高效地奔向最理想的结果。
01
“医生,我老婆刚40岁,怎么突然就
脑梗死
了呢?这不是老人家才会得的病吗?”闫女士丈夫已经不离不弃照顾妻子很久了,但对其病情依旧有些不太理解。
闫女士既往有多年的“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虽然身体称不上强健,但没有影响日常生活,但就在半年前,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改变。
某日,她突然感觉到
左下肢力气不足,走路和往常相比也略显笨拙,甚至连最基本的穿鞋都感觉到很吃力,偶尔还会手抖。
她以为是自己的甲亢复发了,便服用了自己平时吃的药片,但效果不是很好。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家人,直到两个月前的一天晚饭……
正准备洗碗的闫女士突然出现
左上肢的一过性抽搐,并伴有双眼上翻,很快便不省人事,口角歪斜持续有十几分钟。
其丈夫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并急忙拨通了急救电话。
02
很快,闫女士便住进了神经内科,颅脑磁共振及血管磁共振结果提示:
1.右侧额叶、基底节区及胼胝体膝部急性-亚急性脑梗塞可能;
2.右侧顶叶异常信号,先考虑变性软化灶;
3.颈动脉及脑动脉硬化,其中右侧颈内动脉C1-C5段纤细,C6-7段部分重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M段部分重度狭窄。
关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供应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继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等。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这也常见于高龄、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但
此次入院的闫女士还这么年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脑梗死呢?
对于脑梗死患者,除了要防止脑水肿、保护脑功能等,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病因,否则脑梗死依旧会卷土重来。
医生则开始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入手:
心源性病因方面:
入院后的动态
心电图
提示患者存在快室率
心房颤动
,这可不是小问题,因为心房的血栓很容易上行进入脑部血管,一旦造成危险就是致命性的。因此,马上给予患者
利伐沙班
抗凝和
普萘洛尔
控制心率。
血管病变方面:
颈部的
血管彩超
并未见到明显粥样斑块形成,但血管壁却有明显的增厚及狭窄。这又是怎么回事?
医生还没有想明白,雪上加霜的事又发生了……
03
闫女士突然出现了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双眼向上凝视的情况,结合
脑电图检查
结果,医生确认她是
癫痫
发作,迅速给患者用上了
左乙拉西坦
,症状得以控制,没有再次发作。
“患者有多年的甲亢病史,且没有规律复诊,甲亢属于器官性免疫疾病……”顺着思路,医生又为其开了免疫相关的检查。
果然不出所料,
多年未治疗的甲亢,在前段时间的手术后已经变成了甲减。
另一条线索,医生很快就在自身免疫全套的相关结果中找到了:闫女士自身抗体提示抗核抗体滴度为1:320阳性(+),颗粒型阳性(+),胞浆纤维型阳性(+)。
“难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这次脑梗死?”
“患者影像学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又是怎么回事?”
“甲亢、脑梗死、高血压、房颤、癫痫……确诊出的这么多疾病里,哪个又是最主要的呢?”
医生没有慌,将一个个的问题在脑中迅速划过,拿到最新的检查结果后,最终根据疾病“一元论”原则,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一种病因——
中青年女性,发病年龄≤60岁,影像学提示存在血管炎,临床表现为下肢跛行,可据此推断为“
大动脉炎
”。
高弹力血管壁成像的结果出来后,也证实了这点: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及邻近的大脑前动脉A1段、中动脉M1段近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3段多发血管壁增厚伴强化,考虑多发动脉炎改变可能。
04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
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受累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动脉瘤形成,造成所供应脏器的缺血改变。该病常见于亚洲地区的年轻女性,30岁前发病者约占90%,全球年发病率约2.6例/百万人。
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全身症状,血管病变如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瘤形成,及相应血管所供应脏器的缺血表现等。目前大动脉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是
糖皮质激素
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一些患者需行血管介
入或开放手术治疗,其预后与受累器官的部位及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所以,
脑梗死从来不是老年人群的“专属”。
医生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致病原因,接下来就是选择治疗方案了。
根据临床指南,这种大动脉炎选择大剂量激素以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效果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期间,更需要注意避免感染。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治疗也需要同步进行。所以,对于脑梗死,继续予以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斑;对于癫痫,继续使用左乙拉西坦控制发作;对于甲减,予以补充
左甲状腺素
片;对于房颤,在排除
脑出血
后予以低分子
肝素
抗凝及控制心室率。
另外,还要加强患者患侧肢体的康复训练,尽管这一过程很漫长,但是必不可少。
结尾
几天的时间,闫女士从入院时的奄奄一息,到如今已经能和家人简单交流,家属百感交集。
尽管出院后,闫女士还需要定期返院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但家属表示会坚持到底,甚至还和康复治疗师认真学习了手法,以便在家中更好地照顾。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