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不按时起床,丢三落四,妈妈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相互抱怨自己孩子的各种小毛病!
但,我的一位朋友对待这些问题却一向非常淡定,她的女儿8岁,很早就习惯了睡前准备第二天上课的书本;挑出第二天想要穿的衣服放在枕边,现在还学会了依照自己的需求给妈妈列清单!
妈妈去超市的时候,小家伙会写好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妈妈帮忙买。学校组织的郊游,孩子也会一项项写出自己要准备的东西。
许多人都跑来跟朋友讨论育儿经验,她总是笑笑说:“忍得住就可以了!”
朋友说自己原来看见孩子不急不慌地洗脸、吃饭,上学马上就要迟到了,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时,也会急的跳脚,开启催催催模式。
有一天早上女儿又起晚了,眼看就要迟到了,孩子还在那磨磨蹭蹭!朋友着急的在旁边催促,孩子被催急了,慢慢悠悠地说:
“我们小孩子啊,做事本来就是慢慢吞吞的,你越催,我们就越慢。”
朋友听后哭笑不得,不过从这之后她也开始检讨自己,她也觉得这样催促没办法解决问题!于是跟孩子谈判:
“以后我们早上7:10出门,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妈妈只会提醒你,不会催你,如果你做不到,后果自己承担哦。”
刚开始,小朋友也没太在意,照旧懒床,慢慢吞吞地洗脸、吃饭。朋友在旁边强忍着不说话,等孩子磨蹭完之后,离上课时间就剩10分钟了。“不出意外”的迟到了,课堂上挨了老师批评。
放学回家,孩子一脸委屈的责怪妈妈送她晚了,接下来的几天依然照旧,每天都迟到。
连续几天之后,闹铃响起时,孩子开始乖乖起床了。
战胜了起床“战役”后,朋友慢慢把更多的事情交给孩子承担,每天吃什么,穿衣搭配等各方面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都让孩子自己去规划!
从那以后,孩子会的越来越多,现在基本不用自己替孩子操心任何问题。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自律,不希望事事都要自己替孩子掌舵的话,就试着忍一忍,看着孩子犯错不去插手,看着孩子慢吞吞的不去帮忙,甚至明知孩子会承受教训,也放手让他去尝试。我们要做好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但“忍”这件事并不容易,也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忍得住的!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福建的父亲带着自己11岁的儿子环游中国,钱包由儿子保管,路上的行程,吃住等都由儿子来决定,自己只负责骑摩托带着他赶路!
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这一路上,孩子不仅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业,还要整理行李,规划第二天的线路以及记录视频日记。
父亲说这是他可以想到的,陪伴儿子成长,培养独立和自律最好的方式。
这一路,孩子肯定会犯很多错,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这一切父亲都会看在眼里,可“忍”住了,孩子就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这样才能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决定!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但做父母的却总是怕孩子犯错,情不自禁地为孩子做各种决定。
任由孩子犯错不管,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你能忍得住,孩子就会有一份让你惊喜的收获!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律、独立,但是,你不肯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又如何独立?只有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责任都寄托在父母或者别人身上。
我们本能地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所以,当孩子有一点点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怀着焦急的心告诉他怎样更好;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我们又心疼的想要插手,帮他渡过难关。
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我们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导师、成长的陪伴者,唯独不能成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
我们得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长大。
要想做一个能“忍”的妈妈,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你得学会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于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焦虑。这个时候,采用“最糟情境预测”的方法会非常有效。比如,孩子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糟的情况是,以后孩子出国,英语成绩受限。
但是,我们同时会有一个解决方案:
第一.
不考虑出国留学这条路;
第二.
孩子坚持出国留学,这个时候,当他自己做出了选择,学英语的动力会自然增强。
当这样考虑的时候,焦虑会少很多,也不会在此刻就急切地强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