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各地的数百所大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正在举行自己的毕业典礼。
美国同样如此。在当代的美国社会,毕业典礼已近乎成为一种类似“成年礼”的仪式。在这个庄重的场合上,校方会按照惯例邀请各界大咖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他们来自政界、商界甚至影视圈。他们会向台下那些年轻的听众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或是给出职业建议,或是高屋建瓴地探讨一些人生哲学。
2017的美国高校毕业典礼上,不乏来自媒体、互联网、影视行业大咖的身影。他们的演讲共同构成了一类非同寻常的文体,我们或许能从中察觉到,这些传播界的意见领袖们希望传递给下一代怎样的价值观?
Text | Benjamin Mullin
Edit | 小愚 措大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致辞嘉宾: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
5月25日
扎克伯格2002年进入哈佛大学,2004年离开,专心发展日后世界闻名的社交网络Facebook。
“现在轮到我们来做一些伟大的事了。我知道,你可能会想:我不知道如何建造大坝,或者如何让一百万人参与到任何事情中来。但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没有人从一开 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工作时才变得逐渐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开始。如果我必须在开始(Facebook)之前就了解清楚“如何连接人”的想法,那么我就不会启动Facebook了。
其实,理想主义是好事,但你要做好被误解的准备。任何为了更大愿景工作的人可能会被称为疯子,即使你最终获得成功。任何为了复杂问题工作的人都会因为不能全 面了解挑战而被指责,即使你不可能事先了解一切。任何抓住主动权先行一步的人都会因为步子太快而受到批评,因为总是有人想让你慢下来。(引自硅谷密 探,id:guigudiyixian)”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
致辞嘉宾: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
5月15日
李开复是哥大83届毕业生。
“4年前,我被诊断患上淋巴癌第四期,当时我面对的无情事实:我的生命可能就只剩下短短几个月。在那段前路未卜的时间,我对生命的意义深思良多。我意识到我所有的成就,包括在等待30多年后终于来到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我来说其实毫无意义。我意识到我过 去所追求的科技、产品、投资、事业,我重视各种事情的优先级完全本末倒置。我忽视了我的家庭,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已几乎不认得我,我的孩子们也不知不觉 都长大了。(引自创新工场,id:chuangxin2009)”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Tech)
致辞嘉宾: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莉尔·桑德伯格
5月13日
桑德伯格毕业于哈佛大学,2001年进入谷歌,随后担任负责网络销售的副总裁。2008年加入Facebook。2013年曾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桑德伯格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演讲的这天,距离她的丈夫去世2年零11天。在演讲中桑德伯格坦言,即使到现在,她还不能完全接受丈夫戴夫已经去世的事实,但她最终从死亡中获得顿悟。
“我们比想象中的更脆弱,也比想象中的更坚强。
依赖他人是需要勇气的。人生有向前一步之时,也有依靠他人之时。
能够定义你的不仅是你的成就,还有你是如何从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永远记住:你比想象中更强大!”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致辞嘉宾:美国知名电视剧导演、编剧和制作人斯蒂文莱维坦
1984年,斯蒂文莱维坦毕业于麦迪逊分校的新闻专业。曾9次获得艾美奖。
点击图片可观看演讲视频
“来这里做毕业典礼演讲,按套路我需要叮嘱你们一些话,诸如“追求你的梦想!”“勇敢做你 自己”之类,但我不会这样讲,因为我不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梦想有可能是愚蠢的。你的梦想可能是承包一家DVD商店,这是个糟糕的梦想,千万不要那样 做!也许不该固执做你自己,或许成为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比做你自己要好!”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
致辞嘉宾:演员、编剧、兼导演的威尔·法瑞尔
威尔·法瑞尔是该校1990年的毕业生,他曾一度是好莱坞片酬最高的男星,并几获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提名。
点击图片可观看演讲视频
“享受探索的过程,不要向结果的压力低头,相信自己的勇气,不断尝试,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指责,那么你终会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史密斯学院
致辞嘉宾: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OprahWinfrey)
点击图片可观看演讲视频
“问问自己:我怎么才能派上用场?生活,发挥我的作用吧!让我看到自己的才能天赋,我的学识,我需要学到的东西,我还没学到的种种,我该如何运用它们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如果你这样问过自己,我向你保证,史密斯学院的姑娘们,答案将是以充实来回报你,这就是我对成功的定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jy)。作者:Benjamin Mullin;编辑: 小愚,措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
▼
扫描图中二维码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有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