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错生灵
关于海洋生物的小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泰睿思  ·  华泰 | ... ·  3 天前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国君电子|三重因素拉动电子行业上半年业绩反转 ·  4 天前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中信建投 | 本周深度研究报告优选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错生灵

《蓝色星球2》细嚼慢咽指南Vol.2

海错生灵  · 知乎专栏  ·  · 2017-11-08 23:06

正文

【本文共5271字,预计阅读时间12-15分钟,图片23张,视频3个,请尽量连接WIFI。本集涉足深海,可能会引起一些深海恐惧症,请谨慎阅读,感谢 @喵鱼酱 提供的专家意见~】


如果说《蓝2》的第一集可以看做是本季的总览,那么从第二集《THE DEEP》开始,节目组显然是想通过不同的生态环境来分界并引出栖息其中的海洋生命,从名称可以看出,本集的故事发生在人们较少探索的深海区域。


作为蓝星生态纪录片界最大的良心,BBC在本集中可谓诚意满满:为了拍摄深海画面,BBC不惜动用了多台深潜器实景拍摄,片中也不乏一些近几年刚刚被人类初探的前沿内容,那么我今天就尝试跟随镜头,与大家一起重览一下这些珍贵画面:







一些中层和深层生物简介:


随着深潜器“天底号”在南极海域的下潜,本集正式拉开帷幕,在下潜过程中,首先被镜头捕获的是一群磷虾。(拓展阅读:如何区分罗氏虾、基围虾、大头虾、青虾、九节虾、花虾、竹节虾、对虾、沙虾、虎虾等虾类物种?


磷虾是关注极地生态的爱好者们最为熟悉的生物之一,也是极地生态中最为重要的基石,小到各种企鹅,大到极地须鲸, 都需要捕食这些长度不过几公分的小虾过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般来说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磷虾,大多聚集在水面附近,这又如何与本片的深海元素挂钩呢?

磷虾的数量非常庞大,虽然个头很小,确实极地生态链中最重要的基石


实际上,现存的80多种磷虾中,的确有1种可以被称为深海生物,这种被称为Bentheuphausia amblyops的磷虾,已经被发现可以在水下1000米深处生活。此外,即便是生活在表层水域的磷虾,也会追随食物——浮游生物——进行以日为周期的上下迁徙,所以,即便是几百米深的极地海洋弱光层(disphotic zone,本片称为黄昏区)内,也经常会有磷虾群光顾。


与磷虾一样,灯笼鱼科Myctophidae的灯笼鱼也是一类数量庞大、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食物链底层生物,通过深海渔业获得的数据表明,在某些海区的深层水域中,灯笼鱼占到了所有鱼类比例的65%还要多。


灯笼鱼


显然,通过捕食这些上下迁徙的小型鱼虾,中层水域生物也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态的繁茂。在本片中,贪婪的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就追随灯笼鱼群出现在了弱光层底部。这种周身赤红的鱿鱼,寿命虽短(一般认为只有1-2年),体型却非常庞大,普遍都在1.5米左右,最大者甚至可以长到2.5米,50公斤。



可以想象,在极短的寿命周期内要成长为如此庞大的体型,美洲大赤鱿的胃口肯定很不错,事实的确却如此,通过解剖发现,美洲大赤鱿的胃容物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各种鱼类,也经常出现同类相残后残存的尸块(本片中就详细记录了几条美洲大赤鱿自相残杀的画面)。


这副永不满足的胃口成就了美洲大赤鱿,却也让它给人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美洲大赤鱿对人的威胁很大,因为它们掠食性强,且经常成群结队出现,已经出现过多次对人类潜水员的袭击,甚至在墨西哥还造成了2起致人死亡的事件。此外,这些年来,美洲大赤鱿已经极大地损害了南美部分国家的捕捞业,而现在它们又将这种影响扩散到了北美:一些研究发现,美洲大赤鱿的分布区域正在快速拓展,尤其是本世纪初的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美洲大赤鱿从原本的南美、中美海域一路北上,甚至到达了阿拉斯加附近。


这种扩散的诱因是什么呢?根据初步的研究表明,美洲大赤鱿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极强,不仅可以在各种水深、水温中生活,甚至依靠着强大的鳃部呼吸能力,适应低含氧区(OMZ)的恶劣环境,而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一场暖流,低含氧区在北美西部沿海北上扩散,美洲大赤鱿就趁虚而入挤占了这些空间,此外,北美地区对于海洋掠食性鱼类的捕捞,进一步减少了美洲大赤鱿的生态竞争者。原生捕食者数量减少、异常气候导致的恶劣生境不断扩散,共同造就了美洲大赤鱿的泛滥。



相比于残暴贪婪的亲戚,异帆乌贼(本片称之为斗鸡眼乌贼)Histioteuthis heteropsis 显得就呆萌了许多,这种分布于300米到1000米水深的鱿鱼,拥有一大一小两只眼睛,它通过侧着身子游泳,硕大的黄色眼睛始终盯着上方的微弱光线,以此来发现来自上层的捕食者或猎物,而自己则可以藏身于黑暗中随机应变,可以推断,斗鸡眼鱿鱼之所以演化出如此怪异的形态,正是为了适应弱光层特殊的生态环境。


strawberry squid(硬翻译为草莓鱿鱼)中文名为~异帆乌贼~学名Histioteuthis heteropsis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36722/?from=search&seid=13947703446199559349#page=2
“斗鸡眼”的得名大约是因为那不成比例的眼睛,而因为身体发红,身体是又密布一些发光点,这种鱿鱼还被称为草莓鱿鱼


需要在微弱光线中尽力眺望的还有这种大鳍后肛鱼Macropinna microstoma,其实透明的鱼类并不少见,在家养热带鱼中就有许多种,但这样一半透明一半正常的鱼类的却称得上怪异,需要注意的是,它脸上的那一对愁眉不展的其实并不是眼睛,真正的眼睛是在鱼头内部的那两个浅黄色大泡。和斗鸡眼乌贼一样,生活在600-800米水深的后肛鱼也是通过深水的暗色环境保护和隐藏自己,而努力让大眼睛通过透明的头颅向上望去,试图在微弱的光线下找到天敌和猎物的剪影。




和大鳍后肛鱼一样瞪着俩大眼泡向上瞭望的还有它的亲戚后肛鱼Opisthoproctus soleatus,这种鱼的透明脑壳没有大鳍后肛鱼那样硕大,不过它的外貌依然值得一提,我们来看看这家伙的本尊容貌:




尤其是这幅绘图,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东西,即哆啦A梦《海底鬼岩城》的机器鱼:


怕不是藤子.F.不二雄是照着后肛鱼的标本图来创作的这个角色吧……



深海环境危机四伏,想要存活下来没有足够的实力是不行的,可是我总觉得尖牙鱼Anoplogaster cornuta“武装到牙齿”这句话给理解偏了……这种身长不足20公分的小鱼,却拥有极为修长锋利的尖牙,也正是凭着这副好牙口,尖牙鱼得以在从水面到5000米深海的巨大跨度中横行无阻。


由于牙齿实在太长,尖牙鱼的上牙床中会留有孔洞,让下牙床上的长牙得以安放


本片的中后部还介绍了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即偕老同穴海绵Euplectella aspergillum和俪虾Spongicola colavenusta偕老同穴海绵由许多六辐骨针交错形成中空、多孔的笼形,而俪虾则可能会游入孔中,待身体长大后就无法穿孔而出,只得淡然的蜗居一生。有的时候,一枚海绵中会游进一雌一雄两只俪虾,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家庭(但也有许多俪虾会独自被“囚禁”在海绵中孤独过活)。这种奇特的共生习性让人们产生了关于忠贞的爱情的联想,所以在日本的某些地区,偕老同穴海绵成为了赠送给新婚夫妇的完美礼物。


拓展阅读:


欧阳海龙:生物学上有什么凄美的故事?

喵鱼酱:偕老于花篮,同栖长相守



可是,海绵如何作为礼物馈赠呢?它们不会腐烂、败坏吗?


还真的不会,因为偕老同穴海绵是一种玻璃海绵,它的骨针其实是硅质的,也就是说……它通体就是一个玻璃结构,而且目前的研究发现,它的骨针的光学特性非常好,如果用来做光纤,效果比人造光纤还要棒,那么如何能仿效偕老同穴海绵制作出性能更强的光纤呢?这个还在研究哈。




海雪


随着深潜器的下潜,来自海面的光线最终完全消失不见,在灯光的照射下,一些白色的微小颗粒便格外扎眼,这正是海洋中的沉积物下落的过程体现,也就是传说中的海雪(marine snow)。


海中飘落的雪花,它的来源并不神秘:在海洋的中上层,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其残骸就逐渐聚集、沉降,此外,许多中上层生物的新陈代谢排泄物也是海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白了,海雪并不是晶莹纯洁的雪花,而是由生物的尸体和粪便构成的一些碎屑。


虽然听起来好像不太干净,但海雪是海底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它内部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正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食源。实际上,海雪在飘落的过程中,会被大量的滤食动物捕获,比如著名的日本鳗鲡(做鳗鱼饭那个),它的幼年阶段就几乎只以海雪为生,这也是现在人工繁育日本鳗鲡的一个最大难题——我们很难模拟制造出人工海雪,这样就没法喂养小鳗鲡苗,所以目前的鳗鲡人工养殖,依然需要等到鳗鲡苗慢慢长大、可以吃其他东西之后,才从海中捕捞鱼苗进行人工饲养。


除了能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海雪会最终飘落并沉积在海床之上,静待着漫长岁月所带来的复杂转变,在《如果石油真的是按有机成因形成的,那怎么解释超大规模油藏的形成?》,云大介绍了油气的有机成因说,根据这个学说,飘落的海雪正是参与了这个从有机碎屑到石化燃料的漫长过程。


当然,这些沉积于海底的有机淤泥,也会发生腐烂,从而生成了甲烷气体,并且释放出高盐度的卤水(也有学者认为,海底卤水的来源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极地的海底卤水很可能是从海冰中排出的盐分沉积到海底形成的),这些卤水或许会沉积在海底低洼处形成卤水池(Brine pool)

清晰可见死在卤水池中的一只蟹

非常神奇的是,这样的死亡禁区附近,也是有生命的存在,在墨西哥的一下海底卤水池边,就出现了这种贻贝,它们能在此生活的诀窍,就在于其体内共生的一种细菌,这种细菌能消费卤水池产生的甲烷,而新陈代谢的产物又可以来供养贻贝。除此之外,包括银鲛在内的一些鱼类也被发现会在卤水池边徘徊,它们如何克服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呢?这依然有待发现。








在海雪沉积形成的海底淤泥之上,也有生物生存,比如这种躄鱼科躄鱼属的Chaunax fimbriatus


在镜头下,单棘躄鱼展现了一种极为特殊的能力——用脚走路。实际上,鳍特化并可以支撑身体爬行的能力在躄鱼大家族中非常常见,甚至除了爬行之外,还可以攀附,比如裸躄鱼Histrio histrio,就常年生活在马尾藻从中,还会跟随马尾藻到处飘荡,它用自己的鳍攀住马尾藻,依靠捕食过路的小鱼为生。


裸躄鱼


躄鱼Frogfish,小片段合集~~_动物圈_生活_bilibili_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727174/?from=search&seid=3676680730202729346


其实可以“走路”的鱼并非只有躄鱼这一类,比如我国常见的一些弹涂鱼、绿鳍鱼(某些地方又称为红头),也迈开了自己魔鬼的步伐:在绿鳍鱼的身下,每边各有3条游离的鳍条,绿鳍鱼依靠这些鳍条来感知水底的猎物,有时候它比较懒,就完全依靠这6条小腿在水底爬动。不过,虽然拥有了走的能力,绿鳍鱼却并不只依靠着一种行动方式,实际上,绿鳍鱼是一种水陆空三栖选手,它在海底可以爬,在水中可以游,甚至还可以冲出水面用巨大的鳍滑翔:


小银绿鳍鱼


【NOAA海洋探索】装甲绿鳍鱼-2017年美国萨摩亚探索_科学探索_纪录片_bilibili_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392441/?from=search&seid=12733892235842895583


当然了,躄鱼也好,绿鳍鱼也罢,它们的“走路”只是一种特化的适应底栖生活的方式,和真正意义上支撑身体走路的四肢还是差别很大,不过我们陆地生物的四肢,的确也是由远古鱼类的鳍演化而来的,我们现在知道,是一些原始的总鳍类骨鳞鱼类离开了海洋,最终演化出爬行动物。




六鳃鲨



躲在深海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大型的捕食者一样会涉足这片看似宁静的区域。随着诡异的乐风而从黑暗中隐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大型底栖掠食动物——六鳃鲨。故名思域,六鳃鲨的鳃裂有6条,而其他鲨鱼已经演化为5条,实际上,六鳃鲨的演化已经近乎停滞了很长时间,现在的化石证据表明,它大概在2亿年前就已经是这副模样了。除此之外,人们对于这种古老的鲨鱼了解甚少。


这条长鳍真鲨的鳃裂有5条,背鳍高耸在身体中部
这条六鳃鲨的鳃裂为6条,背鳍非常靠后,挨着尾部


现在我们知道,除了《蓝2》里出现的这种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之外,还有一种小型的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nakamurai。从深海拖网渔船的意外捕捞结果来看,它们似乎分布的很广,活动深度普遍很深(灰六鳃鲨被发现曾到达水深2500米处,大眼六鳃鲨则一般不超过600米),但可能也不是常年都生活在深海之中的:在一些六鳃鲨的胃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中上层水域里硬骨鱼、头足类生物的,这似乎表明它们可能会在夜间上浮到浅层水域捕食。


在本片中,一头抹香鲸的尸体沉入海底,成为了几头灰六鳃鲨、以及一大群其他海洋生物的大餐,这就是所谓的“鲸落”,绝大多数的大型鲸类死亡后,并不会被水面和浅层的食腐者(比如各种海鸟、鲨鱼甚至北极熊等生物)完全消费掉,甚至一些须鲸在死后不久就会快速沉入海底,落底后几乎还是完整的,那么这么庞大的残骸,必然会为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鲸落和海雪一样,也是有机物在海水中的垂直交换渠道,具体的内容可以阅读喵酱的这篇:鲸落的意义是什么?



热泉


本片的最后,视角投向了洋中脊上的热泉。


现在人们发现的热泉上有许多生物,甚至可以说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或许是因为,在漆黑的大洋深处,并无法支撑以光合作用为基础的生态系统,而黑烟囱里喷薄而出的化学物质,则为另一种生态形式——化能自养(chemosynthesis)提供了可能,和墨西哥湾卤水池中的贻贝一样,盘踞在热泉周围的生命体,也是依靠着一些可以从硫化氢等化学物质中合成有机物的细菌来过活的,这种生态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以下两篇内容:


喵鱼酱:为什么深海热泉会聚集有大量生物?

B Cheng:为什么深海热泉会聚集有大量生物?


实际上热泉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因为海底的火山活动产生的黑烟囱,也就是酸性热泉,另一种则是古老又罕见的碱性热泉,比如大西洋洋中脊中的失落之城,美国学者麦克.罗素(Mike Russell)认为,在地球的古老时期,这种多孔的碱性热泉结构,为生命的生成提供了完美的催化条件、生成又聚集有机分子,继而生成多聚物——比如RNA,这可能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具体内容推荐阅读由尼克.莱恩著/张博然——果壳上的Ent——翻译的《生命的跃升》)





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人们对于深海的认知其实非常有限,但由于深海捕捞、海洋垃圾等原因,深海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栖息于此的许多我们仍未探明的生物或许已经受到了深刻而普遍的影响。我想,如果看完此集,能启发大家对这片神秘区域的关注,让我们对深海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算是不辜负BBC投入如此多的气力、冒着许多未知的风险来给我们打造的这些精彩的画面了。




下一集里,我们将跟随镜头走近迷人的珊瑚礁,而我的观影指南也将在首映之后放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