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给你另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探索  ·  Nature Genetics | ... ·  14 小时前  
BioArt  ·  Nat Cardiovas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从县城中专到全球数赛,这才是真正的不拘一格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24-06-14 23:32

正文


这两天,感谢不拘一格的阿里数赛让我认识了不同凡响的他们。


2024年6月,一个县城中专女孩突兀地闯入了被清北、剑桥、麻省理工名校生包围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圈。


这场由阿里发起的数学大赛每年都会成为社会热点,带动数学走热,曾走出过一大批新生代数学家,包括“韦神”韦东奕。大家接力着一场脑力的奔跑,一边跑一边带动更多人加入其中。


17岁的姜萍看起来与他们格格不入——她在江苏淮安涟水县的一所中专学服装设计,没有接触过竞赛,几乎一上来就赤手空拳地走入最高水准的数学竞技场。


过去,数学是她看向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这个夏天,当预选赛全球第12位的成绩公布时,姜萍身上凝滞的命运齿轮也开始轰然转响。


超过95%的选手止步预赛,仅800余名参赛者入围决赛,那些让她脱颖而出的禀赋,或许正是我们寻觅已久的,关于“天才”的真相。



一个人的数学理想国



6月的涟水县,杨絮漫天,姜萍就读的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紧挨着机场,周围一派荒凉,几株绿树被建筑工地遮挡得七七八八。


在淮安的这座小县城,在姜萍的学校里,很少人讨论数学,更别说数学竞赛。姜萍或许也觉得自己跟班上同学没什么两样的,她像同龄人一样喜欢服装、动漫、美食。


但她有一种独特的消遣方式——研究高数。



楼梯转角的标语


从初中开始,姜萍就隐约发现自己数学这一科学得比别人快。当其他同学还在为试卷抓耳挠腮时,她不用费力就能考出好成绩。


周围人不能理解她对数学的执着,应试压力留给姜萍自由探索数学的时间变得很少。等她来到中专,看似的困境却创造出一个理想国。


在专业上,姜萍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


课程表上只有“语数外”三科和服装设计的专业课,反而给了姜萍不少空闲时间钻研数学,数学老师王闰秋很快也注意到了这个学习能力与这里格格不入的女孩。


王老师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系,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路上也遇到过很多挫折,深知领路人的重要,因此对姜萍也是倾囊相助,常在课后与她探讨数学。“我想尽自己的可能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还有不一样的未来。”


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很快就不能满足姜萍,王老师于是给她推荐了几本高数教,其中就有Lawrence C. Evans编写的《偏微分方程》。


这本全英的教材被数学系的学生视为最佳的偏微分方程的入门书籍,部分内容的难度已经达到研究生水平。这也是目前她最喜欢、最擅长的高等数学领域,那里和服装设计一样,充满着美丽的对称性。



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校园


在王闰秋的观察中,姜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姑娘,几乎所有的课余和晚自习时间都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有时做题做到夜里一两点钟;遇到不懂的,也会主动找王闰秋请教。


起初把手里的书递给这个中专女孩的时候,王闰秋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天赋是稀缺资源,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学习的过程需要慢慢钻研,有太多功利心反而难以沉浸其中。


一边翻着英汉词典,一遍用着手机的翻译软件,姜萍硬生生把这本全英、满是专业术语的《偏微分方程》学进去了,一学就是两年。


聪明未必是她最大的天赋,但自律一定是。



走上竞技场的那一刻



在参加阿里数赛之前,数学对姜萍来说只是一场孤独的自我较量。


虽然王老师认为姜萍的数学资质已经比同龄人优秀许多了,但不和其他人过招,也就没有机会验证。


如何检验呢?参加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竞赛,需要课外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背后环境和资源的托举,还有着精细到学历和年龄的门槛。


这时,王老师想到了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


这项比赛源于马云与一群数学家的对话。“未来数学会成为全世界的通用核心语言,数学会是大家存活于这个世界的顶级能力……这么多年,我们给予基础数学的关注不够。”


跟数学家聊了一晚上,马云决定发起一项数学竞赛。



马云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颁奖典礼


这便是由阿里公益、阿里达摩院共同举办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不设门槛,纯线上参与,任何人只要对数学感兴趣,不管身处何处,有没有从事数学研究,甚至不在意是否出身数学专业,都可以参与其中。


自2018年举办至今,阿里巴巴每年发放400万元奖金,呼吁全社会一起把数学这张冷板凳坐暖,已累计吸引超过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爱好者参赛。今年,这项赛事更是紧扣AI与数学融合的技术趋势,首次向AI开放,不限选手是“碳基”还是“硅基”。



阿里数赛的奖牌


王闰秋自己就参加过好几届的阿里数赛,还成功入围过决赛。师生俩都希望能借着参加数赛的机会练练兵。通过这个平台,王老师想让姜萍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前沿的数学难题。


按下报名确认键的那一刻,身处异地的参赛者们即将进入同一个数学的国度。这是第一次,姜萍靠数学和县城外的世界产生了真实、有力的联结。


整整两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她的剩余时间都在低头做题,脖子疼得直不起来。17岁的少女,懵懂中也似乎意识到必须抓住眼前的机会。


在那条广为流传的视频里,面对石破天惊的名次,姜萍显得有些别扭和紧张,连连捂住脸庞。她明显不习惯被赞美和肯定,“我以为我是卡着尾子入围。”



姜萍的笔记


真正支撑她通过竞技场的,不是玄妙的命运,而是一场面向全民参赛者的数赛真正希望看到的天赋——纯粹的热爱和求知欲。



让更多的“姜萍”被看见



只要热爱,就都有参加阿里数赛的资格。


虽然决赛晋级率只有不到5%,每年都有许多像姜萍一样的“野生”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怀揣着对数学的热爱参加这场全民赛事。对他们来说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95后河南监狱警察吕致远连续三届参赛,去年也成功打进决赛。他尝试把数学应用于工作中,比如给监狱报纸设计数学益智题,供服刑人员解谜,还定期举办数学兴趣班。他希望,服刑人员即使最后没爱上数学,也更愿意相信思考的力量。



热爱数学的狱警


“数学最大的诱惑是满足好奇心,因为日常生活很难遇到比数学更复杂且更神奇的存在了”,在吕致远看来,数学有用、有趣、有难度,值得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


天津快递小哥孙金元,白天送快递,晚上解数学。他曾经沉迷在欧拉常数里,用两周时间证明与欧拉常数相关的13个公式。最终,他成功完成了证明,获得了同行们的肯定。孙金元说:“数学给了我在孤独生活里前行的勇气。”


这样的快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医生权隆芳也同样能体会。她连续多年参加阿里数赛,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精英,权隆芳自知不是对手。那令人垂涎的百万奖金,她也自觉与自己无关。可那又何妨,“重在参与,打卡当个分母也很荣耀。”


另一位参赛选手许家福,本职工作是远洋船员,曾带着15G的数学题出海180天,是名副其实的“深海做题家”。他甚至还向组委会分享过一个故事,一次航行路过索马里海域,海盗闯进船舱时,他正刷着微积分,幸好最后破财消灾。“或许,学数学的人都比较幸运。”



姜萍收到的邮件通知


中国不缺加分升学型赛事,但缺少好玩不功利的数学活动,阿里数赛填补了这块的空白。在讨论姜萍的不少文章底下,一类评论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是真正意义的不拘一格,如果换个主办方,姜萍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阿里数赛相信热爱和坚持的长期价值,挖掘了不少数学天才,比如首届金奖获得者、人称“韦神”的韦东奕;再比如姚远与张盛桐。更多的是像姜萍这样默默喜欢数学,单纯因为热爱而坚持,平凡的爱好者。


华罗庚最初也很“平凡”,只有初中文凭,但他热爱数学,自学高中和大学数学课程,20岁那年发表论文,轰动数学界,破格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员,从此开启学术人生,最成一代宗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