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父母要钱
-大家真是一个比一个拼
对于广大留学党来说,和父母开口有时候会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在留学圈常有这样的声音:“出国就像去新东方,你以为你是来
学英语
的,实际上你是来
学做饭
的。”只有真正在美帝待过的人才会明白,做饭只是生活所迫。
为了让父母既能明白在美帝的
物价之高、生活之不易
,又能合理地给你打笔“巨款”,留学生和父母们展开了各种博弈。来看看你属于“要钱”党的那种类型。
◢
苦心经营型
这种选手可谓处心积虑,俗称心机biao。手段高明,潜移默化,软性植入,毕业可以直接进入广告行业。
通常父母会对这些内容抱有怀疑的态度,但秉着哄你开心的原则,还是不会揭穿你并给你发个不大不小的红包。当然也有例外。
见过斗图的,没见过斗推送的,厉害了。
当然,这之中不乏有些处于麻瓜级别的留学党,被父母抓住了机会。
通常还会附上一条关于购车的文章。(这算麻瓜中比较精的了)
然而你的母上并不是吃素的。
之后便是一通数落噼里啪啦的,你还想要钱?像这样的也就基本告别自行车了。
◢
鲁智深型
这种类型的留学生就很利索,豪爽且
直截了
当。本来在美帝留学就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不能委屈了自己所以也就没什么扭捏的。
对于家里主事的是妈妈的鲁dashi们,基本是这样要钱。
咳咳~
或者,在父母面前营造一个很励志的形象。
要钱的时候,可能会用某年春晚相声的套路。
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其实很适合沟通,你把你的所需如实地告诉父母,把能讲的道理都讲明白,父母并不会为难你。然而如果有些他们接受不了的
“投资项目”
,就不得不走个曲线了。
◢
碎碎念型
有些玻璃心细碎细碎的宝宝,碰到花钱的项目,会
提前几个月
甚至半年开始准备。比如新款的MacBook Air上市之前(那年10月份上市)...
同年4月。
套路开始了
。
5月。
8月,耐不住性子了。
8月底。终于回复了。
通常你会赶忙翻出照片再发一次。
9月,开始立牌坊。
煞费苦心其实就是为了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或者一次旅行的经费。当你得到你想要的,你会吃着薯片这样宽慰自己:“跟自己父母还要什么脸~”[摊手]
◢
甲方乙方型
kubi:爸爸(没血缘关系的那种,这一季度的合同快到期了,咱们的尾款什么时候可以结一下?
甲方:最近公司扩张,资金链断裂了,不然明年吧?(time now:2017年3月)
kubi:这个真不行爸爸,你让我怎么和上级交代啊?
甲方:让你上级来跟我讲。
通常这个上级是你娘,有些心疼自己的孩子,没多久就收到了打款信息。但如果碰上拖延症+故意逗你的那种...
一天之后。
三天之后。
可以,
这波很难受
。
◢
不给切丁丁型
这种类型就比较极端,借用近日比较火的UC体,不懂的话可以自行搜索。
其实就是向父母
要钱买烟
被唠叨了两句。
相信不少留学生在留学时总遇到些
需要花钱但是却不好和父母讲
的事情。说是不好讲,其实很多情况是处于父母的过度担心,会一些看似正常事情激化。
比如去看个球赛就被说成
不专注学业
;多买件衣服会被理解为
无用消费
或是
不务正业
,甚至
不检点
。很多留学家庭采用
主副信用卡
的方式,虽然方便,但消费信息时时刻刻都被掌握,例如:
还没等到你发,就接到了来自国内的电话,然后就是一通解释...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你也明白父母都是为自己好,可总这样进行无效的解释,学业繁重的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啊!(强行解释)但是你可是个有文化有素质的留学生,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事情走极端和父母大吵大闹,伤和气。
为何不拥有一张自己的信用卡,避免和父母开口的尴尬,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消费呢?无奈美国可供留学生办理的信用卡并不是很多,办理手续又十分复杂。
还好,有
SelfScore信用卡。
SelfScore万事达信用卡,专门面向国际留学生,适用范围广,且申请难度低,使用的全新信用评估系统增加了对申请人教育背景和未来收入潜力的考量,更加贴合留学生实际。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是迄今为止
唯一一张美国留学生在没有SNN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根据常规途径申请成功的信用卡。
使用这张信用卡的消费记录也会上传到美国信用局系统,给你积累信用。
除了以上几点,SelfScore还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