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齐鲁晚报
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鲁中晨报  ·  辛巴,突传消息! ·  昨天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林武在济南滨州东营调研时强调:加快复产复工 ...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淄博这些场馆关闭!公交线路最新调整→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突发!美国一飞机失联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突发坠机!全部遇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齐鲁晚报

112岁的周有光去世,他不仅是汉语拼音之父、银行家,还个是宠妻狂魔!

齐鲁晚报  · 公众号  · 山东  · 2017-01-15 08:20

正文

上帝说有光,于是有了光。


1月13日,他刚刚过完了112岁生日。


1月14日,上帝把那束光收回去了。


今天,他静静的走了......他就是中国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 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


从小出生于破落显贵家庭,长大后考上圣约翰学院学习经济,和合肥张家小姐结婚,成为沈从文连襟。


人生的前50年,做的是银行家;中年转行,又当了语言文字学家,成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退休之后以为安度晚年了,没想到反倒迎来了一生中名声最大的时候,100岁之后还出了十几部著作。


他不仅长寿,而且成就大,名气大,经历丰富,一辈子活得跟别人活三辈子似的,更难得的是,后一辈子都比前一辈子更精彩。


先来说说他的第一辈子:银行家。


周有光跟经济学第一次触电,是在大学里。 中学毕业,17岁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大学,比中状元还难。


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会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


将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报纸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我那时候学经济,主要是学经济的技术。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做国际贸易,要办银行,要有一套学问,不像现在乱七八糟一下子几千万被人家骗走了,没有这么傻的事情。资本主义如果这么搞,早就垮掉了。国际贸易要有一套技术,我主要是学这方面的东西。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不接着去外国留学,那你就out了。刚毕业的周有光没钱,只能留学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


这段时间,他也结婚生子,不过税后,抗战开始了,时代在动荡,到处都在打仗。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去美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


工资高、福利好、生活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是经济建设,所以我就立志回国搞经济。


1949年6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


50岁以前,全心全意搞经济。


第二辈子:语言文字学家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还能蹦跶到哪里去?


但是周有光不,他转行了——从理科的经济学,一下子跨到文科的语言学去,重新出发。


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建设? 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 。”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 “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


说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之称,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


随后那三年,在周老带领下,文改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创定了汉语拼音。




没有拼音,我们小时候认字可能就没那么方便;就连现在手机、电脑打字,没有拼音,可能也不那么快捷。


拼音为中国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周有光功莫大焉。


在制定方案期间,周老从经济学领域转行,天真的小孙女还笑说: “爷爷你亏大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搞语言又是半路出家,哪边都不行,一半加一半,最后就是个零。”


周老听了哈哈大笑。可小孙女不知道,正因转行,周有光幸运地躲开了“反右”。


50岁以后,影响深远搞语言。


第三辈子:作家


一般人60岁就退休,但是周有光一直工作到85岁才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之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对他来说,退休也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


退休后,谁能想到周有光接下来又活了30年,相当于别人的半辈子,而这个传奇仍在继续。



82岁,他学习使用电脑,学习用打字机打字;


105岁,紧跟潮流,开始玩微博,到现在有8万粉丝;


100岁之后,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据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接下来,重点来了,无论哪一辈子,周有光都是一个宠妻狂魔。


和民国闺秀、太太张允和相恋一生,这一生,是大写的传奇。


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在近70年的婚姻中相濡以沫。有传言他们结婚后从来没有吵过架。


周有光曾在受访时坦言,其实也吵架,只是不会高声谩骂,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而且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事。 周有光说古代讲举案齐眉,而他与夫人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



他说:“ 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儿,其实有道理,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 要敬重对方,双方才会和谐愉快。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离婚啊,一些人结了婚就不尊重对方了,那么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就吵架离婚 。家庭不愉快其实是很痛苦的。你下班回来,家庭愉快,就会得到很大安慰。”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说的是张允和家的四姐妹,她们的祖父是和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名臣张树生。


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文字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


在《逝年如水》中,周有光也披露了他们的相识过程。


“我的妹妹经常同一位女朋友张小姐来我家,这位张小姐家里是很有钱的。”周有光妹妹当时读书的女中是私人办的,所有的房子、设备都是张允和的父亲提供的。“ 我们家在当时已经变成一个穷人家了,可是这位张小姐交朋友完全不按贫富来考虑 ,她到我家来,有的时候我在家就碰上了,碰上了呢就随便讲点话。”


因为穷,他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不敢和张家的二小姐交往,因为“张小姐家里太有钱”。



但他也拒绝了其他人的追求。为他洗衣服的青年会女干事,暗恋他的女学生,他都拒绝了, 等到暑假里,张允和来杭州找他玩,大家一看,都笑着揶揄周有光——怪不得你不找,原来你有这么有名气的女朋友啊!


虽然周有光很早便认识张允和了。但是总觉得不好说什么,直到周有光工作之后,才开始给张允和写信。


张允和刚开始很紧张,但是也回信了。然后就开始通信,从第一次两个人约着去西湖爬山从恋爱到结婚,中间经历了8年时间。


结婚前,周有光写信告诉她, 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张允和写了十页纸的信回复给周有光,信件已经在反右运动和文革被烧毁了,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没关系……


他们结婚也是无比简单。张允和的堂哥结婚非常豪华,花了5000块银元。 可周有光和张允和结婚时,身上穿的西服才二十几块钱,张允和觉得结婚礼服就穿一次,没必要买,直接租了一套。


反正我们是尽量省钱,把钱省下来去读书。 我的想法和张允和一样,我们的婚礼是最平凡的,就是寒酸一点也无所谓,可是生活要安定,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把钱用在更重要的促使人向上的地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