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受资1983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曾经营建筑公司但最终破产,母亲是一名会计。
他在新加坡南洋小学和华侨中学接受教育,这两所学校都是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典范。
新加坡所推行的
双语教育
,让周受资能同时拥有流利的英语和中文能力,这为他未来在国际科技公司和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独有偶,最近另一位大热的
华尔街
“金融新星”李薇
也是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受益者。
李薇出生于重庆的一个教师家庭,后随父母搬到深圳,就读于深圳四大名校之一的深圳外国语学校。
在校期间,她以卓越的数学天赋,两度夺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国际认可的奖学金,远赴新加坡莱佛士书院完成高中学业。
随后,她进入剑桥大学数学系,完成本硕连读。
如今,年仅35岁的她,已是贝莱德(BlackRock)的全球首席投资策略师,掌管着超过15万亿美元的资金,还在一年内让公司市值破万亿。
正因为此,最近几年新加坡也成为国内中产家庭低龄留学的选项之一。但
不少陪读妈妈也发现,
新加坡并非教育的乌托邦,而更像是另一场难以掌控的“教育实验场”。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全球领先,这是世界公认的。
在最近发布的
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
中,
新加坡学生
在数学与科学领域的表现再度领跑全球。
-
四年级数学:
新加坡学生平均得分615分,高于中华台北(607分)和韩国(594分)。
-
八年级数学:
新加坡学生平均得分605分,略胜中华台北(602分)和韩国(596分)。
-
四年级科学:
平均得分607分,领先韩国(583分)和中华台北(573分)。
-
八年级科学:
平均得分606分,超过中华台北(572分)和日本(557分)。
超过40%的新加坡学生达到“高级”水平,而国际平均达标率仅为7%。
即使是成绩垫底、位于后20%的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应用”和“推理”领域,得分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准。
这已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在TIMSS中斩获第一。事实上,新加坡几乎历年来都稳居榜首,在72个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始终表现优秀。
不仅如此,新加坡学生在国际竞赛中也屡次摘金夺银。
在2024年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新加坡代表队斩获11金14银3铜,其中由莱佛士书院组成的五人团队在预赛中夺得第一,并在决赛中从38个国家中脱颖而出,勇夺冠军。
在国际教育领域,新加坡教育同样出色。
新加坡学生IB平均分高达37.76分,远超全球平均的29.06分;及格率高达97.21%,而全球平均仅为71.93%。
在2023年全球满分考生中,有55名来自新加坡,占比高达45%。
此外,新加坡在世界顶尖大学输送人才方面也表现非凡。曾经有报道提到,新加坡学生哈佛录取率高达14%。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公布牛剑Offer获取比例最多的学校排名,榜单Top10中,新加坡的莱佛士书院以85份牛剑Offer优异成绩荣登榜首;新加坡华侨中学位列第五。
而且,新加坡每年约有14,500名学生成功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本地大学的录取率高达38.6%,其中应届生考上大学的比例约为42%。
无论是申请美国还是英国名校,新加坡都堪称黄金跳板,既能“进攻”全球顶尖学府,也可稳扎稳打,进退自如。
新加坡教育奇迹的背后是残酷的
教育分流制度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经历层层筛选,走向自己的赛道。
在新加坡,小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全国天才班选拔考试(GEP)堪称第一道分水岭。
这场考试分为两轮,最终从全国选出1%的学生进入天才班。新加坡约有180多所小学,但只有9所小学开设天才班。
尽管去年新加坡宣布将逐步取消GEP计划,到2027年9所小学不再开设天才班,但名校和普通小学的差距在新加坡依旧隔着鸿沟。
名校学生不仅拥有顶尖师资,课程设置也与普通班截然不同,且政府会全程跟踪这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六年级的全国考试(PSLE)
是另一个关键节点。
这场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孩子们进入哪种类型的中学。考得好的孩子可能直接进入“直通车学校”,为进入大学打下基础;
而成绩一般甚至稍差的孩子,则会被分配到普通中学,或者走向技术类学校,提前进入职场。
这个分流制度就像一个大型筛选机器,虽然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符合自己资质的教育,但分流后的教育资源和发展路径有多大,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
新加坡父母极其“怕输”。
去年,新加坡知名歌手孙燕姿因辅导六年级的孩子备战PSLE,而推迟演唱会的新闻引发热议。
从明星家长到普通家长无人可以幸免,“怕输”已经深深地刻在新加坡父母的骨子里。
因为怕输,所以内卷,而内卷又孕育出了庞大的补习产业。
在这个区区500万人口的小国,新加坡教育部(MOE)注册的补习中心已超过950家。
补习支出的增长更是惊人,2013年为
11亿新币,
2018年升至
14亿新币,
而2023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
18亿新币。
数据显示,新加坡家庭在补习上的平均月支出为104.8新币,远超过去几年所调查的79.9新币。
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中,超78%的受访者表示家中孩子正在上补习班,而
从未补习过的家庭仅占7.8%。
约120万家庭的孩子去补习中心学习,这个数字占新加坡家庭数量的90%。
在13至19岁的青少年中,85%的学生每周补习时间超过4小时。
不仅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邻近,新加坡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的中产家庭。
此外,
新加坡相较于其他留学国家最大的独特优势在于人性化的陪读政策,
政府允许16周岁以下学生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来新加坡陪读。
正是凭借这些优势,新加坡一度成为许多中国家庭心目中低龄留学的理想目的地。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加坡陪读妈妈们选择逃离,曾经抱着对优质教育和高生活品质的憧憬而来,如今却带着失望和疲倦离开。
一位陪读妈妈Judy表示,来新加坡半年就后悔了。
当时她被这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城市环境安全度吸引,来到新加坡后,房子买了,车也买了,身份办妥了,就连家里请的女佣也训练得井井有条,生活按理说已经步入正轨。
短短半年后,她发现现实与期待差距巨大。
首先,新加坡太小了,她说,来到新加坡第一周就把周边能逛的地方都逛完,之后天天宅家。加上常年气候湿热,对北方人来说,非常不舒服。
最令她失望的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虚有其表,并没有达到她所想象中的水平。
为了提升孩子的中文,她不得不额外送孩子去校外补习,虽然新加坡遍地补习班,但真正高质量的补习机构还是非常难。
尽管选的已经是相对便宜的补习,但每个月补习支出依然超过4000新币。
她分享了另一个陪读妈妈Andy妈的故事,Andy妈的目标是让孩子读政府公立学校,因为学费便宜,而且这类学校重视中文教育。
但要进这些学校,国际学生必须通过 AEIS考试(新加坡国际生入学考试),这对孩子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Andy每天坐40分钟地铁去补习英语。经过三个月地狱式训练,最后依然落选,无奈下只好转申国际学校。
另一位孩子进入公立学校的妈妈Kelly表示,进入公立学校后也不能躺平,因为新加坡小学13:30分放学。面对几小时的下午空闲时间,他们夫妻两人想了又想不知道如何去规划。
如果放任孩子休息玩耍,显然会被同龄人赶超;带孩子去补习班,又怕太卷了,孩子压力大;参加体育、艺术类的兴趣活动,孩子又不太愿意,坚持不下去...
最后还是邻居(孩子考入新国立)提醒下,Kelly还是决定将孩子送进补习班。
据她所说,
同在一个补习班的好几位国内妈妈已经决定放弃新加坡,选择去英国或者回国了。
中产妈妈逃离新加坡的背后,其实是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新加坡国际学校的学费和杂费普遍较高。对许多家庭而言,国内40万/年的国际学校费用在新加坡只能上普通私立校,甚至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