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CCF-华为胡杨林基金软件工程专项(以下简称
软件工程专项
)于2024年5月6日发布指南,5月17日通过在线研讨会的形式对指南进行了解读,至截止时间2024年6月14日24:00共收到68份申请书,其中66份申请书有效。自2021年软件工程专项启动至今,项目申报数量逐年增加并再创新高。2024年软件工程专项开启新一期CCF&华为5年框架合作计划,双方将持续合作,助力软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6月24~7月12日,软件工程专项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
委员会
)对66份有效申请书组织了函评。每项申请书由对应领域委员进行主审(
同单位申请采取规避原则
),分别从项目的意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申请者及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与指南的匹配程度等维度进行了评审,形成初评意见。
7月21日在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苏州市相城区相融路600号)举行答辩及赞助决策会议。会议由CCF软件工程专委主任、南京大学教授
马晓
星
和华为云计算PaaS技术创新Lab主任
王千祥
主持。在所有评审委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以全员表决的方式确定最终资助项目。本次评审过程由华为合作经理
胡昊然
和CCF软件工程专委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刘辉
进行记录和整理。
经委员会最终确定,本年度支持产业挑战类项目5项、前沿探索类项目6项。
前沿探索类
项目主要面向前沿技术探索,其成果瞄准发表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上。
产业挑战类
项目主要根据申请者及团队已有学术成果,开发原型系统/工具,实际落地到系统(包含开源系统)中。
按照计划,本年度资助的项目将于2024年10月进行开题报告,2025年3月进行中期检查,2025年10月进行结题答辩。
类别
|
申请课题
|
申请人
|
单位
|
产业挑战类
|
A1 DSL检查规则自动生成技术
|
姜佳君
|
天津大学
|
A2 大模型交互迭代式代码生成能力提升
|
石琳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3 面向研发任务的高效长上下文大模型技术
|
王焱林
|
中山大学
|
B1 基于大模型的C++高质量单元测试用例生成技术研究
|
冯洋
|
南京大学
|
B2 基于大模型的代码习语挖掘与分析技术研究
|
胡星
|
浙江大学
|
前沿探索类
|
A5 RAG场景向量化模型训练可视化数据调试技术
|
林云
|
上海交通大学
|
A6 代码语法结构感知的预训练技术
|
孙泽宇
|
中科院软件所
|
A7 面向研发场景的LLM任务拆解和规划执行能力提升
|
贺品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B3 探索构建针对瓶颈目标的基于大模型的定向fuzz
|
姜宇
|
清华大学
|
B4 基于大模型的代码自动化转换技术研究 C=> Rust
|
高翠芸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B5 基于大模型的安全代码检视意见生成技术研究
|
姜艳杰
|
北京大学
|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CF软工专委执行委员。20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测试与分析,包括软件缺陷自动定位、缺陷自动修复、深度学习系统调试和程序变换等。近五年,在软件工程领域国际旗舰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ICSME21杰出论文奖。长期担任领域权威期刊的审稿人,包括TSE、TOSEM和EMSE等。受邀担任CCF-A类会议ASE、ISSTA、FSE、ICSE等国际顶会程序委员会成员。ISSTA19组织委员会成员、2022和2023年中国软件大会专刊编委。获得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教授,CCF高级会员,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智能软件工程,包括代码生成、智能需求工程、经验软件工程、开源社区挖掘、可信AI等。曾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会议IJCAI,ICSE,FSE,ASE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三次获得杰出论文奖:ACM SIGSOFT 杰出论文奖(ASE21)、连续两次获国际需求工程大会杰出论文奖(RE21,RE20)。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头部重点企业合作项目等。同时担任多个国际知名会议期刊包括ICSE、ASE、FSE、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期刊、Requirements Engineering期刊、软件学报等审稿人。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2019~2022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研究员、主管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软件工程、大模型。已在ICSE、ISSTA、AAAI、ACL等软件工程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质量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如ICSE,ISSTA,FSE等担任程序委员会委员,是TOSEM,TSE,JSS,EMSE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质量保障与优化,具体研究课题包括复杂软件系统的测试技术,智能软件系统性能优化技术,以及Rust程序设计语言及工程技术等。近年来在软件工程领域的ICSE、FSE、ASE、ISSTA、TSE、TOSEM、ICST、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期刊与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ASE-2022,FSE-2023等知名学术会议获杰出论文奖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 重大项目子课题等;申请发明专利多项,部分专利成果已经在百度、阿里、华为等知名软件公司转化;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及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程序理解,软件仓库挖掘。在TOSEM、ICSE、ASE、FSE和EMSE等高水平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TOSEM,JSEP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培育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2024 ICSE 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2024 MSR 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2018 ICPC 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担任FORGE2024和Internetware2023程序委员会主席,担任国际级顶级期刊(TSE、TOSEM、EMSE)审稿人,受邀担任国际会议ASE、ICSE、FSE、ISSTA等程序委员会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系主任助理,博士生导师,原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岗),入选2021年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侧重代码、网页和AI模型的自动分析技术。与字节跳动、华为、国泰君安等多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目前的研究工作包括代码自动调试与测试、模型训练的可视化解释、恶意网页检测、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代码编辑与生成、以及日志分析等。在ICSE、FSE、USENIX Security、ISSTA、ASE、 NeurIPS、AAAI、IJCAI、KDD、TSE、TDSC等领域相关的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国内外专利受理2项。担任PRDC2023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以及ICSE、FSE、USENIX Security、ISSTA、ICML、NeurIPS、AAAI等重要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TSE/ACM TOSEM/IEEE TDSC等顶级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海外)。获得过ICSE2018最佳论文奖。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包括程序自动生成、神经网络测试和智能化软件开发。在ICSE、FSE、ASE、ISSTA、TOSEM和AAAI等软件工程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次数1054次。在ESEC/FSE 2021上发表的关于语法结构感知的论文目前是ESEC/FSE 2021论文中引用量第二的论文。同时担任AAAI 2023 workshop的Practical DL的组织者,ASE、ISSTA、ICLR、NeurIPS、ICML、AAAI、中国软件大会等会议以及TSE、TOSEM、JASE和软件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校长青年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
研究方向为智能化软件工程、大模型安全、智能运维等。在ICSE, FSE, ICLR, OSDI, TDSC等顶级会议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IEEE开源软件服务奖,ISSRE最有影响力论文奖。谷歌学术引用近5000次。主导的自动化日志分析开源项目LogPAI在GitHub上被star 5000余次,并被450多个学界业界组织下载6万余次。担任顶刊TOSEM的Associate Editor,顶会FSE 2025的Social Media Co-Chair,四大软件工程顶会的程序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