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泓言
且慢。且松。且定。戒急。戒紧。戒躁。降伏此心。唯此一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  11 小时前  
视觉志  ·  顶流凉了,青春黄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卢泓言

用最大公约数看世界

卢泓言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0-03-13 21:38

正文

陈天桥在很多年前有一个想法。把企业管理当成一个游戏来做。员工整天在一个游戏里自由游走、自主干活。无形中企业也达成了目标。如果当年桥哥把这个做成了。那盛大的游戏就不仅可以给个人玩。也可以卖给企业了。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想法。我们每天在企业里干这干那。在一套规则里寻求各自在乎的收益。不就是一个游戏吗。

大概十年后。小陈天桥刚好十岁的张一鸣说了一个我觉得类似的想法。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如果用桥哥的话就是。Develop a company as a game。

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说说一家之言。产品的本质。就是把一种意志(比如好莱坞大片)植入人的头脑。或者把一种工具(比如微信、淘宝和抖音这些app)植入人的生活。最终与人合为一体。比如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就是体现我个人意志的产品。点赞的人越多。表示植入的越多。如果你看了还想转发。就表示你想继续植入给更多的别人。

造一个app有一个人用。这个很容易。如果一个app有十亿人用。那就难了。据说字节旗下的app全球月活是15亿。

为什么植入的人越多就越难。因为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众口难调。要同时满足很多人的共同需求当然难。这就要求找到一群人的最大公约数。而越是最大公约数越是要进入深层。表面的东西各不相同。五根指头高矮胖瘦不一。越到深层越是趋同。五根指头下面是一个手掌、一套神经。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做企业如果流于表面和感性。那就只能在一个业务、一个时点、一个区域取得成功。做企业如果做到深层。取得了最大公约数。那就可以在多个业务、多个时点、多个国家取得成功。

是的。可复制。

韦尔奇曾经被称为全球第一CEO。主要是因为他能在多个行业取得数一数二。可复制。而且他培养出最多的500强CEO。也是可复制。另一个培养很多500强CEO的是西点军校。军校不会教人管理企业。但会培养人的基本品格。这是最底层的。是最大公约数。

李安和陈凯歌有什么区别。陈凯歌偶尔能出好作品。只在中国受欢迎。李安是无论做什么题材都能稳定出好作品。在全世界都有观众。他的《卧虎藏龙》西方人看得懂。他的《断背山》中国人也看得懂。区别在于。陈凯歌掌握的东西不可复制。他在偶然世界。李安掌握的东西可以复制。他在必然世界。他参透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共性。

越是表面的东西越不可复制。比如农民跟裁缝一般说不上话。但越是本质越可复制。无论做什么只要做到绝顶高手任督二脉通了就可以随意对话。

张一鸣在演讲里大概说过这个意思。做企业不能靠细则来管理。那会越来越呆滞。最好靠原则来管理。几个简单原则之下。大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根据上下文来做决定。

在我看来。细则就是表面。原则就是本质。人类为什么对原则孜孜以求。因为他可以复制。生化万物。

张一鸣同学。头条做起来了。抖音也起来了。在中国做起来了。在美国、日本、印度、欧洲都起来了。这证明他那套东西在不同业务和不同地域可复制。如此全球化的互联网企业是中国第一家。

字节做的不是文化产品。之前的字节没有强到了解每个地方的文化。字节做的是所有文化的底层载体:信息。每个地方的人自己做文化产品。而字节用对信息的计算来为每个制作者找到能打动的观众。这是一个精巧的切入方式。

刚刚把张楠和张利东升为中国区的CEO和董事长。张一鸣本尊作为字节CEO俯瞰全球市场。

据说张一鸣去年花了2/3时间去了很多地方。在新德里的市集做用户调研。去巴黎朋友家做客。去各地博物馆了解历史。号称“对世界的丰富性和文明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发愿在未来三年走遍有办公室的30个国家180多个城市。不仅是建立全球化的业务。更是了解各国文化以建立全球化的多元兼容的组织。以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我的理解是。如果说以前张一鸣的主要工作是从中国人这里提取最大公约数来构建组织原则、再间接满足用户。那么当下和未来就是在从全球提取最大公约数来构建全球组织、再间接服务用户。

注意张一鸣自己的用词。他在感受了“世界的丰富性”后把“多元兼容”新加入了字节的文化。所谓多元兼容。就是在最大范围内提取最大公约数。

不得不承认。全球化一直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尤其互联网企业。难点在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美欧的西方世界同宗同源。

中国农耕文化生出了定居文化。再生出熟人文化。这激发了仁爱的心性。外显为礼节。而地中海沿岸的游牧和通商文化生出了迁徙文化。再生出生人文化。人们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关系。这催生了自由独立的心性。外显为科学。因为科学即是不依赖外在而自我存在的规律。

如今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以及分支机构驻扎30多个国家的字节。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西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文明的冲突。东亚儒家文化圈自成一体。不同的地形气候在几千年里孕育了非常不同的甚至彼此对立的人文。

但反过来。王兴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走到人性最底层。必然有相通之处。今天不乏中国人信耶稣。佛教在西方精英层已经立稳脚跟。乔布斯钟情禅宗。芒格大爱孔子。而张一鸣王兴们从亚马逊谷歌等等身上吸取营养。

今天张一鸣满世界转。我猜正是在纷繁中寻求同理心和同情心。如果能提炼出一种贯通中西南北的普世文化内核和组织原则。那将是中国人真正迎来自信和实力的一天。大大的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落脚点在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人文内核。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这句话的反面是什么。

反面就是“管理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不能复制的。总是独特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产品是可以规则化、可以复制、可以迭代和进化的。

张一鸣的一个特点是把抽象的管理问题具体化、然后找出明确的方案。而这些方案都是可以理性理解可以复制的。

比如对于企业越大越难管这一条。他分解了几个因素。其中一条是“向上管理”。每个人都在领导那里说好话、说领导喜欢听的话。造成信息失真。解决方案是减少不必要的一对一汇报。有事在群里当着大家的面一起说。再就建立内部数据系统直接打穿。杜绝只挑选局部数据做汇报的情况。

张一鸣的这个特点很可能成为贯通中西古今的枢纽。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转化成可注解、可量化、可复制的产品。把玄学对接科学。

举个我自己偏好的例子。中医是以神见神。望闻问切感知身体能量层面的变化。当前的西医是以形见形。利用工具诊断物质层面的变化。但两者之间就不能转化吗?

李时珍把脉象粗分为32种。每一种有其特征且对应相应的病变。中医的实践技能之一就是去感知这些不同的脉象。什么是沉脉、浮脉。什么是气若游丝。什么是如鸟颤枝。

利用大数据。理论上一定可以为这些脉象建立模型然后用机器来探测然后诊断。说到底。玄学自上而下。科学自下而上。感性想象力如天。理性逻辑力如地。人可以把他们衔接起来。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下一步呢?人类能够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是什么?

Develop a human as a product。

人类能够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是人自己。这个事情是教育。马老师也说过。最好的企业是学校。阿里最好的产品是人。

前面说。做企业如果做到深层。取得了最大公约数。那就可以在多个业务、多个时点、多个国家取得成功。而至今在这个维度上能做到极致的非企业家非政治家而是教育家。

什么是产品的本质。就是把一种意志或者思维植入人的头脑。这正是教育。

很高兴看到。看教育是张一鸣新年三大任务之一。我看这是理性逻辑的自然延伸。非偶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