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朋友会有这种苦闷:
工作了 3 年多,已经是小组长了,也有涨薪。
但自己只是在项目熟悉度、工具使用以及对公司内部结构和流程的了解上比别人更清楚一些。
相比之下,其他的竞争力很弱。觉得任何一个应届生在这干 3 年也能达到一样的程度。
可以说是,“可替代性很高”。
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固定的,从业务那接需求,然后多方沟通制定方案,然后和设计以及技术沟通,最后跟进开发上线。
除此之外,似乎自己对这个行业或者整个产品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了。
参加过业务的一些讨论会,也旁听过老板和业务负责人的经营分析会。
虽然字面意思都听得懂,但还是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结合业务去分析产品和做规划。
说白了,就是除了产品功能外,对行业了解太少,无法参与到业务分析和产品决策过程中去,只能作为一个需求承接人的角色。
刚开始还好,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总能学到东西。
时间长了,就感觉一眼能看到头,总不能 5 年甚至 10 年后还继续接需求做功能吧。
所以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把本职的手头工作体系化并形成规范,熟练的工作制度化后可以「外包」,也就是交给实习生来做,对他们也是一种提升。
其次,从单一功能的角度出发看上下游,上到业务,下到运营。
业务因为什么问题提出了这个需求,弄清产品现场;
运营会如何推广或者跟进这个功能的落地,从上至下,了解全貌。
最后,尽可能补充上下游的知识,包括行业研究、业务分析、运营打法,这些知识反过来会提升产品能力,更准确说,是视角会更开放,考虑问题会更全面。
不仅是他,其实这是很多产品经理的现状。
一方面忙于应对各种需求,一方面又担心和纠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原本工作已经应接不暇,根本无心关注成长。
接需求的一直接需求,画原型的一直画原型,天天都得跟不同的人撕扯,既累心,又看不到希望。
因为工作内容和能力边界的原因,很多人都被困住了,无法出圈。
接需求、做方案、画原型、沟通协调,这是产品经理入门或者说工作前期的主要工作。
随着基础技能的掌握,要想进一步提升一个台阶,就得去接触更多的领域知识,把自己的认知圈层放大。
技术、业务、运营、商业都包含在内,产品不是单一维度的存在,是一个综合领域交叉的产物。
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普通工人只关注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如何完成,单位时间内完成得更多,他的收入就越高。
而流水线负责人需要关注多个节点多个环节,为整体质量和运转效率负责。
了解全貌,是做任何事情乃至做好这件事情的前提。
产品之上是业务,业务之上是行业,了解行业,就是了解全貌,脚踏实地很重要,抬头看天更重要。
行业研究是一个大话题,前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行业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比如 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 等,这都是有效的工具。
所以推荐一门免费课,
前爱奇艺产品总监高玮老师推出的《产品经理如何做好行业研究》
。
他在互联网行业摸盘滚打有 10 多年,可以说是最早做产品经理的那批人。
他的分享结合了长视频 C 端产品、短视频营销市场分析等案例拆解,同时也会详细说到 PEST、波特五力法具体方法该怎么去使用。
除此之外,还穿插了个人在产品行业多年的经验,帮助大家规范行业研究的方法。
课程大纲如下:
行业研究本就无捷径可言。
只有在掌握正确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规律、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度的剖析,才能了解产品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