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禾旅读
在这里,有来自海内外父母的用心体验,有易行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每周一期的专家讲座。和孩子一起旅行、阅读、成长,我们一起,终将改变他们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天下实验室  ·  高分上职业本科 ·  2 天前  
中国教育报  ·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达成“天津共识” ·  5 天前  
儒思HR实战智库  ·  最后一天!12掌握如何构建人才标准体系 ·  5 天前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偷拍小学生写作业画面曝光:培养学习自觉的孩子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禾旅读

破解教育难题,实现阶层跨越,范雨素多得是你想不到的本事 | 青禾旅读

青禾旅读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5-02 07:00

正文

 青 禾 旅 读 

育儿育己,学以致用

提到范雨素,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不知道了。据说那篇已经被删掉的《我是范雨素》,已经实现了347万的阅读量。

在“朋友圈热文”里搜索范雨素三个字,能够蹦出来几百条相关文章,有访谈、有分析、有捧有抑,还有八卦揭秘。

有人说范雨素的文字根本不具备高的文学性,大家只是少见多怪罢了。这一点自然无需过多去争辩,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口味和标准。听说“理想国”已经签下了范雨素,她的文学之路能否走远,或者她的文字是否值得一读,都不是今天谁说了算的——时间,是最好的也是最客观的标尺。

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并不是范雨素的文字。而是读到了她女儿的成长故事,看到了她母亲的采访。

她最高明的,才不是那些赢得百万赞叹的文字,而是她对自己的生活选择,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让她的女儿实实在在地实现了“阶层跨越”。

——阶层跨越,这个困扰着千万父母的难解命题,就这么让她破解了。

1

范雨素,初中学历,逃离家乡外出打工。结婚5年后由于丈夫的家暴,她不顾家人反对而离婚,带着两个女儿到北京艰难求生。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似乎比比皆是。最初她的文字打动我们,或多或少也是因了那身份的加持——家政工,谁家没请过呢。

我家的育儿嫂,也一样是个苦命的人,带着先天耳聋的女儿边治疗边求学,耗尽了打工挣得的钱。仿佛生而为底层劳动者,就逃不过这轮回的厄运,下一代人,也一样从小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先是留守儿童,再是打工者,城市的边缘人……

可是在范雨素的故事里,这老套的情节却有了不同的走向。

一样是因为经济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两个女儿不能上学,但她们没有早早就扛起家务的重担,或是12岁就去做童工。

范雨素有空就跑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为女儿淘来一千多斤的图书。大女儿看着电视里字幕学认字,慢慢学会读报纸、看小说。

为什么要培养女儿读书呢?

范雨素说:

教育分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

因为我们条件差,我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剩下的教育就只有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了。

读书可以完成自我教育。

在我们为了学区房辗转反侧的时候,这个连把孩子送进学校都困难的人坚信: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够具有强大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算是成功了。

她的大女儿在家中照顾妹妹,读书之余利用各种机会,考取了一些手艺活儿的资格证书。如今20岁的她,在一家上市公司做打字速记的工作,年薪9万——跻身白领阶层,相对于做家政工的母亲,她已经实现了阶层跨越。 

2

范雨素对女儿的影响,不仅仅是读书。

前面说到范雨素曾经为女儿买来一千多斤的图书。怎么买了那么多呢?因为书是论斤买的,很便宜。还因为——有些书还是新书,没有拆下塑料封套,范雨素说:

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

她是被命运挤到墙角的底层人,可是她决不允许自己或自己的女儿随随便便打发一生,而是要“好好活过“。

在这样一个人眼中,就连一本书都是有尊严的,若没有人看过都值得心疼。

范雨素是一个具有高自尊的人(高自尊,意指坚信自己有价值,具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不因外部条件或他人的评价而轻易怀疑自我的价值与尊严),她相信众生平等,她本身拥有一种超越阶层的力量。

她曾经当着女儿的面,对乞丐献上拥抱。范雨素说:

给别人点尊严,别人或许对我做不到,我尽量对别人做到。

我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尽量给我的孩子做好榜样。 

这榜样做得很成功。女儿的公司每天发一瓶汇源果汁,她自己没有喝果汁的习惯,就在每天下班之后,把果汁送给公司楼下捡垃圾的老奶奶——双手奉上。

在无数个城市中产家长在搜索“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怎样让孩子养成关爱他人的品格”的时候,范雨素再一次胜出。

破解了“品格培养”这一教育难题,交出一个人格修养令人赞赏的女儿。

3

这一切的根源,似乎只能归结于——“读书”。

大女儿的那一千多斤书籍,以及范雨素幼年时就开始的读书习惯。

范雨素的母亲说:

她太爷爷是私塾先生,她爷爷喜欢读书,她爸爸喜欢读书,她几个哥哥姐姐也喜欢读书,家里的书太多了。上次漏雨,把一屋子的书淋湿了,我晒干了,现在堆在厨房里,引火用。

读书究竟能带来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小时候我妈坚信,读书好就能考大学,上好单位工作,找好老公结婚,这是中国父母最实用主义的读书。

林语堂说,读书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是有产阶级的读书。

网上流传的段子说,只有读了书,见到美景才能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而不是“卧槽真好看”,这是朋友圈时代装逼主义的读书。

而范雨素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终极版本。

范雨素的阅读广泛,她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我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

通过看小说,我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读书或许换不来一个学历,但是能够得到见识、视野、胸襟和处世智慧。

所以,范雨素能够在12岁时独自跑到海南,在树下静坐、吃木瓜。

所以,她一定要离开家乡,跑到城市里。

可能一般的农妇觉得跑到省城就了不得了,她却要跑到北京。

不仅人到了北京,她还要实实在在地利用上北京的优越教育资源——她得空时便带着女儿去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这习惯大概跟中产家庭们一样吧。

所以,她在遭受家暴之后没有像“祖祖辈辈的女人们一样”忍气吞声地过下去,而是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坚持离婚,哪怕要独自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

所以,她不仅仅支持孩子读书,还利用一切机会带孩子出去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甚至带着孩子到过西藏。

所以,她在打工挣钱之余,还坚持了写作,去关照自己的灵魂。

读书,让人获知生命的多种选择,也让人有勇气去选择,并且(更重要的)懂得选择的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的范雨素,除了做育儿嫂、没有学历之外,她对生活所作出的判断、对孩子教育所作出的选择、对自己闲暇时间的安排,其实跟知识阶层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她说自己是弱者,可是,她却一直牢牢地掌控着自己的生活。

这种掌控感,难道不是今天我们中产阶层的很多人所缺乏的吗?

4

范雨素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文章红了之后她更是躲了起来不见人。记者们跑到范雨素的老家去采访她80岁的老母亲。

从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所说的话里,我们大概能看出范雨素身上所带的这种读书向上与从容豁达的劲儿是哪里来的。

提到读书,老太太说:

之乎者也,有啥不好,那是偏见。我当过干部的,我晓得,只有多读书才有出路。


提到范雨素文章中的命运之叹,老太太说:

虽说将军的儿子是将军,木匠的儿子是木匠,几千年都这样,但只要自己努力,木匠也可以当将军,不能怨天尤人,要努力,努力可以成为人上人。”


提到范雨素今天的处境,老太太说:

不要她做啥,只要她好好的。今天来了这么多人,都说红菊出名了,麻烦记者转告她,名气不能当饭吃,当好月嫂带大娃子。”


这样的见识和胸襟,真不像一个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可也能看得出,范雨素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自有她的来处。


也许她的父母并不懂得什么教育理论,只有在生活和岁月中沉淀下来、通过最朴实的家庭生活之中传递下来的朴素信条。可谁能说这不是大智慧?


如今范雨素的二女儿在衡水一家私立中学读书。她希望孩子能在河北参加高考,考上大学。

范雨素说,不相信文字会改变她的命运。

但事实上,凭着自己的精神力量,她早已经在在悄悄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颂扬范雨素,也不觉她从此就是人生赢家了。但我们这些焦虑的“城里人”,是不是可以从她一家三代的生活故事中,品到一些什么?

当我们纠结于阶层固化而带来的恐惧时,有没有如范雨素那样清晰的思路,并付出相应的努力呢?

当我们无止境地追求着教育资源,渴求着教育公平的时候,有没有参透教育的真谛,并在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层面尽我所能呢?

范雨素留给我们的思考题,让我们好好想想。。。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