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当时不是进行全帝国范围内的自由化改革,而是把那些无法西方化的部分干脆割离出去,也许更能续命。
:1861年改革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不是一个转折性节点?
刘仲敬:谈不上什么转折,至少没有亚历山大的改革来得重要。亚历山大的改革确定了俄罗斯帝国的法统,使它有别于彼得和莫斯科公国的野蛮。从此之后,俄罗斯帝国的继承权不再依靠政变手段。1861年的改革其实是俄罗斯冒充欧洲君主制的一个自然延伸,把伪欧洲的彼得堡君主政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但是本质上讲仍然是亚历山大一世以后的一个自然延续。也许这种延续过多的消耗了俄罗斯社会的资源,使它上层和下层的背离变得更加严重了。彼得大帝的改革确立了一个西方式的技术部门,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确立了一个西方式的君主体制,1861年的改革又进一步延伸到了社会范围内,结果俄罗斯社会东方部分变得更难跟那些日益扩大的西方部分兼容了,最后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溃败。如果他们当时不是进行全帝国范围内的自由化改革,而是把那些无法西方化的部分干脆割离出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1814年3月19日,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以解放者姿态进入巴黎
问: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是否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发动的一场“商鞅变法”式的类秦政改革(解构村社基础共同体,透支组织能量),这个改革是否代表着俄国社会已经越过了一个历史节点,再也不可能回到斯拉夫派所理想的保守主义路径上去了?
刘仲敬:这个说法比较适合彼得大帝,但并不适合亚历山大二世①。从斯拉夫派的立场上来看,彼得大帝才是罪魁祸首,他把俄国强行拉到了西欧的道路上去,而且这个西欧的道路是纯粹上层的,等于是在斯拉夫社会头上输入了一个异质的顶层,而这个异质的顶层具有高度的消费性,使村社必须承担的负担不仅比基辅罗斯时代要大得多,而且比莫斯科时代都要大得多。斯拉夫人后来被西欧派攻击成为专制主义的卫道士,但是实际上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原教旨的西欧派讲究的是西欧的自由,反对莫斯科的专制;原教旨的斯拉夫派其实讲究的是基辅罗斯的自由,反对莫斯科时期的专制和更加变本加厉的彼得式的专制。因为从莫斯科的改革到彼得大帝的改革,每一次的效果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斯拉夫社会的负担,后来俄国社会的退化以及专制主义加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头重脚轻的缘故。西欧派呢,虽然他们主张西欧的封建自由和资本主义自由高于任何时期的莫斯科和俄罗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由于对西欧的一系列舶来品的爱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西欧绝对君主制输入这件事情给俄罗斯造成了过大的负担、富国强兵的压力是俄罗斯专制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这个基本事实。所以他们双方都没有掌握全部真理。
————
1、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1855-1881年在位),他的父亲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败局已定时去世,他继位后推出众多改革举措,试图重振俄国国际地位。1857年开始试行农奴制改革,1861年3月正式宣布解放俄罗斯所有的农奴。1864年1月成立地方缙绅会议,这不仅仅是一个吸收了地方各社会阶层参与的议政机关,还被赋予一些行政管理功能,包括地方的通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和慈善机构。同年11月开始司法改革,在全俄罗斯推行陪审团制度。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准备签署法令,启动君主立宪改革,出行途中遭革命分子炸弹袭击而亡。
亚历山大二世
hhh亚历山大改革有许多细节的组成部分,其中加强中央集权倒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加强中央集权是彼得和叶卡捷琳娜已经完成的事情。亚历山大的改革实际上是把地方自治会交到了贵族手里面,把伊丽莎白(叶丽萨维塔女皇)和叶卡捷琳娜女皇以后从贵族手中减除的地方行政负担又重新交给了他们,同时把彼得大帝时代以后好几朝强加给贵族的军队和官僚负担从他们身上拿走了。这样,亚历山大以后的俄罗斯贵族变成一个比较自由的阶级,比以前他们的祖辈更适合充当社会缓冲力量。但他在农村改革方面确实是最后解散了斯拉夫派念念不忘的东正教村社,使村社传统的保护人变成了唯利是图、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把原先具有一定相互联系的农民变成了所谓的富农。富农就是不管过去的乡邻,只是按照资本主义把负担转嫁给官府的那种角色。等于说他在村社一级削弱了原先斯拉夫派认为非常好、西欧派认为非常坏的那种村社共产主义。村社共产主义既有自治的一面,又有共产主义的一面,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官僚组织的侵夺,但是它在更高的一个层面,在地方自治局和陪审制这个层面,实际上是加强了社会的自治力量的,所以并不像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的改革那样,是片面强化官僚体制的。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问:您认为日俄战争时俄国败给日本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刘仲敬:严格来说,俄国没有失败,只是跟日本重新划定了一个势力范围。后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①的时候维特伯爵就坚持说,没有战胜者也没有战败者,坚决拒绝日本索取赔款的要求。而日本因为失去这个赔款,在战争中通过伦敦金融市场借来的钱很难偿还,引起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战争的结束对日本来说也不像是胜利,反而使民众暴动和对政府的严重失望情绪弥漫了起来。
————
1、1905年9月5日签订。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俄国将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俄国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移让给日本,等等。
合约签订前的谈判,左三为俄国代表维特伯爵
hhh当时的俄国即使不说是超级大国,也是一个世界性大国,而日本只是一个东亚强国,两者之间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说,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罗斯只是一个东欧强国,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以后的俄罗斯就是一个世界性强国了。东欧强国和东亚强国在自己的区域内是不会受人欺负的,而且可以打击别人,但是它在本区域以外的世界上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和弱国没有任何区别。
1815年维也纳会议,击败拿破仑后讨论欧洲势力均衡
hhh但是区域性强国比起世界性强国有一个便宜的地方:它只关心一个核心方面,不会在其他地方分散精力。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罗斯只是区域性强国,而法兰西无疑是个世界性的强国,但是法兰西扶植的波兰国王却斗不过俄罗斯扶植的波兰国王,因为俄罗斯可以把它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波兰问题上,而法兰西的主要精力要花在英法斗争上面,花在荷兰、花在北欧、花在西班牙和海外世界,敌多则力分,东欧对法兰西来说是个很不重要的地方,可以妥协和牺牲。
斯坦尼斯瓦夫·莱什琴斯基(1677-1766)的女儿是法国王后,1733年波兰王位空缺,女婿路易十五支持他再次成为波兰国王,遭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和俄国的反对,演变成为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6年他失败退位,获得洛林公国终老
hhh日俄战争时期的俄罗斯也是这个样子的。对于俄罗斯来说,三皇同盟①和法俄同盟②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巴尔干的泛斯拉夫主义跟它有重大的利益关系,但是远东这一块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殖民地问题。同样都属于殖民地问题,优先顺序还要比高加索更低一级,因为高加索毕竟更接近于大俄罗斯的核心地区和里海贸易线。换句话说,满洲和朝鲜在俄罗斯来看只是一块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在远东地区纠缠太久的话,这对它在欧洲主要方向的经营、尤其是日益紧张的巴尔干问题而言,是不值得的。所以对于它来说,放弃远东的利益,跟戴高乐放弃阿尔及利亚的逻辑是一样的,这并不说明俄罗斯国力的削弱,倒不如说是俄罗斯为了维持它的强国地位,所以舍弃了一些多余的羁绊。
————
1、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为了孤立法国,策划德意志与俄、奥两国结成同盟。1873年6月,俄奥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从而结成“三皇同盟”。通过同盟,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罗斯加强了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的力量和西部边疆的安全保证,使俄奥当时在巴尔干的矛盾有所缓和。
坐在巴尔干火药桶上的列强
2、1870年代,奥俄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利害冲突加剧,1878年的柏林会议中,德国偏袒奥匈,令俄国积怨更深。1890年俾斯麦退休,威廉二世接掌外交事务,对俄并不再续签再保条约。而这时俄国正积极发展工业,急需外资,德国拒贷而法国则批出贷款,于是俄国转而与自己原本讨厌的共和体制的法国接近。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
尼古拉二世与法国战争部长在一起,1901年
hhh当时欧洲报纸上的漫画,把俄罗斯画成一个巨人,把日本画成一条小狗,这条小狗紧紧地咬住俄罗斯这个巨人的脚踝不肯放松,俄罗斯用手杖打它,气急败坏地说:“放开我!你这个讨厌鬼!别来烦我!”这就是当时真实局面的体现。日本得不到满洲的权益、保证不了朝鲜权益是死不撒手的,而俄罗斯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权益,日本在其他地方就没有得到任何权益的希望,双方在远东地区的用力是不均衡的。所以俄罗斯尽管并不认为自己战败了,而且大部分实力也确实没有出动,而日本却已经动用了倾国的力量,快要精疲力竭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仍然愿意对日本做出让步。
日俄战争时期漫画,1904年
hhh日俄战争刚刚结束,巴尔干危机就全面爆发了。接下来,英印帝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矛盾通过1907年的协议得以解决。所以在日俄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后面的忧患是非常之多的。它随时可能因为黑海海峡和巴尔干的问题,或者是因为印度帝国和中亚的问题,跟大英帝国的关系恶化。如果跟英国的关系恶化的话,法国的支援对它不一定足够。相对于英法这样的世界性大国,日本就变成一个很次要的因素了。对于它来说,结束远东的纠葛,把力量集中到欧洲方向,这才是它最大的国家利益。
《朴次茅斯和约》文本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