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岁的小陈(化名)每年必做肝功能检查,
年年检查结果都显示一切正常,
这让他很放心。
但今年医生却告知他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
他的肝部有较明显的肝硬化征象。
“肝功能都正常的,为何会成肝硬化呢?”
小陈百思不得其解。
苏州市五院肝病科专家提醒,
不能被肝功能正常所蒙蔽,
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果不注意干预控制,
病毒就可能由“潜伏”转为“活跃”,
从而导致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说起来,小陈还是一个对肝病比较重视的人。因为母亲患有乙肝,他是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两对半检查是“小三阳”,所以小陈每年坚持做肝功能检查,而每年的检查结果都显示肝功能“工作正常”,这让小陈吃了个“定心丸”,以为肝脏没有任何问题。
今年3月份,小陈觉得腹部不舒服,到苏州市五院做进一步肝穿刺检查,发现肝脏病变程度是“G1S4”,属肝硬化。小陈很困惑地问:“虽然今年的肝功能检查还没做,但去年8月份的肝功能检查是正常的。怎么这么快就成了肝硬化呢?”
苏州市五院肝病科主任李明解释,
肝脏具有代偿能力,只要30%的肝细胞正常,就能维持肝脏的正常工作,肝功能检查显示不出异常。
因此,不要被肝功能正常所蒙蔽,一定要进行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检测、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病情。
“很多人对‘小三阳’认识有误区。”李明进一步介绍,“小三阳”一般代表病毒数量少,传染性弱。但通过近年来的数据观测发现,即使肝功正常的小三阳患者,不管有没有家族病史,有部分患者会有慢性炎症活动,而且有肝纤维化的倾向。再加上患者对这方面的认知有误区,“小三阳”更容易在悄无声息中让肝硬化来得“不声不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是人体的“化工厂”。肝脏夜以继日承担着身体代谢和解毒,功能多、任务重,所以肝脏其实也是一个容易受伤害的“娇嫩”器官。既然肝功能正常者也有可能患上肝炎,那平时有没有症状呢?
李明表示,
对于肝炎病毒携带者来说,
病毒的持续感染和肝脏炎症的持续发生是造成肝硬化的首要原因。
病毒携带者一定要警惕病情隐匿性发展。以隐匿性乙型肝炎为例,它是指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也有一些轻重不一的典型症状,比如,身体乏力、疲劳、失眠、黄疸等,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口干等症状。
但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道不适,从而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
“隐匿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的可能性小于症状明显的乙型肝炎,但仍为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李明提醒,乙肝“小三阳”患者,不能单靠肝功能是否正常来进行鉴别。他建议,每3个月门诊采血复查一次肝功能,每年复查一次HBV-DNA和B超检查肝脏,当出现脾脏肿大、血小板下降等情况时考虑做“肝穿”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做“肝穿”。
部分市民对“肝穿”有恐惧心理。李明表示,现在的肝穿刺是在B超引导下使用的一种特制穿刺细针或穿刺枪,穿刺全程仅需1—2秒。检查痛苦小、成功率高,并不可怕。
今天是“全国爱肝日”。今年“全国爱肝日”的主题是“早防早治,预防肝癌”。从事肝病治疗多年、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苏州市五院肝病科主任李明分析认为,肝病发展呈现两个新的特点,一是肝癌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在中青年,发病过程主要是先患上乙肝,再进展至肝硬化,最后变成肝癌。来苏州市五院看病的肝炎病人中,
肝癌病人9成以上是因为乙肝引起的。
二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期肝病发现者越来越多。
“控制肝病病情关键在于三点: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李明说,肝病发现得越来越早这是进步现象,说明人们对肝病越来越重视,而肝病发现得早,才能早干预、早控制,实现“早防早治,预防肝癌。”
李明介绍,早发现的最好办法是重视每年的肝脏体检。特别是肝炎病毒携带者,
最好每半年体检一次。
早干预就是要重视随访并及时治疗。尤其要关注肝炎病毒载量这个指标,它能直接表明肝脏病毒的多少,以及复制、活跃的程度。而早控制则需要患者对自己的生活“多加小心”,做到
不熬夜、不酗酒,饮食要清淡,不能过于劳累。
来源|扬子晚报记者 薛马义
通讯员 陈磊
编辑
|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