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歧丰︱
撰文
肖当当︱
编辑
李木易︱摄影
急不可耐想看答案的请直接往下翻,伟瓣桔(微信号bjcbnews)绝对不是标题党~
在北京市第九届“档案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档案馆再次开放建国后档案2.2万多件,涉及市委办公厅、市文化局、市民政局等12个单位,大部分是形成于1947至1987年的档案。
这些档案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市民可以通过查阅这些档案,了解北京往事,找到一份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群体记忆。
时间:上世纪50年代
关键词:人造卫星
1957年,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之际,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在此次开放档案中,有一份题名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科学小报组关于庆祝10月革命40周年期间进行的宣传工作总结”。
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到,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是一件在世界范围内,在政治上和科技上都意义重大的事件,中国政府给予了大力的宣传。这一重大成就对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影响深远。档案中介绍了当时中国科技界在宣传方面不遗余力,做了很多启蒙性、科普性的工作,也唤起了普通民众对科技的广泛热情。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它的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6公斤。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这颗卫星由一支三级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在天空中运行了92天,绕地球约1400圈,行程6000万公里,于1958年1月4日陨落。为了纪念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伟大时刻,苏联在莫斯科列宁山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顶安置着这个人造天体的复制品。
时间:上世纪50年代
关键词:烈士评定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开始评定烈士及烈属,颁发相关证件,并进行抚恤工作。有这样一份档案,题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关于蔡锷病故、遗属蔡瑞申请烈属证明的来往函+第一区公所的介绍信”。通过这件档案,我们可以看到民国名将蔡锷将军被人民政府认定为烈士的经过。
档案介绍,1951年,蔡锷先生之子致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表示其先父在云南起义,反袁世凯殉国,请求发给烈属凭证。中央人民政府经过调查认定,蔡锷将军为革命烈士,其后代蔡瑞可称为烈属,据此给北京市民政局发函要求落实。
据历史记载,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喉癌已经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时间:上世纪60年代
关键词:劳动光荣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档案,很多内容与鼓励劳动,大力发展生产有关。来自北京市农业机械局的一份档案,题名为:“怀柔县城关公社机械管理站1960年关于实行双包一奖办法的情况介绍”。
在这件档案中,记述了1960年,怀柔县城关公社机械管理站经过两年的摸索,决定通过变革,改变过去的“缺乏管理”、“缺乏计划”、“物料消耗没有定额”、“机车效率低”的局面,采用激励机制促进生产,大力推行“双包一奖”的激励机制。“双包一奖”,就是“包任务、包指标、按月评比发奖”。这种工作模式,提升了生产效率,最终超额完成了春耕作业任务。
还有一件档案,题名为“1964年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对外宾的介绍材料”。这是一份记载了向外宾介绍百年老厂渊源历史的档案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对劳动者的尊重,让百年老店重现荣光。
档案介绍,北京北部的海淀区清河镇的清河毛纺厂,在上个世纪初由满清政府的陆军部筹办,先后经过军阀、日伪、国民党统治等多个历史时期,起起伏伏,惨淡经营;建国之后,从一家为皇宫提供布料的厂子,经过改造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国营工厂,焕发了新的青春,并一直经营到现在。档案显示,60年代纺织厂的产品种类繁多,职工福利待遇比较好。
时间:上世纪70年代
关键词:票房冠军
如今,电影市场异常火爆,每年都会有春节、国庆等多个热门档期。在这些日子里,众多国产和进口大片就会展开鏖战,争夺票房冠军。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京,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无比渴望。这时,一部国产大片横空出世,它就是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保密局的枪声》。
来自北京市文化局的一份档案显示,政府部门对这部电影也是高度重视。这份档案题名: “1979年《文化工作简报》(第8期)——改进影片的发行放映工作上映《保密局的枪声》收到良好效果”。
电影《保密局的枪声》讲述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白色恐怖弥漫的上海,我党侦查员刘啸尘,在打入国民党军统保密局特务组后,经历了叛徒出卖、敌人试探等复杂情况,与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全身而退的谍战故事。
这部影片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档案显示,从1979年6月17日至30日,共放映2666场,观众达2310483人次,收获了1800多万的票房,在首都建国以来是空前的,并最终获评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我们可以想象,以当时的购买力水平,1800万多万票房,可绝不输现在那些票房十几亿的电影呢。
档案还透露了一些幕后宣传、推广的细节。比如准备同档期上映的《审妻》、《舞台姐妹》、《女驸马》等影片暂时撤下,纷纷为《保密局的枪声》让路。在宣传方面还使用了一些新手段,市电影公司在西单路口设置了一个宽四米、高2.5米的大画牌。还打破常规,提前一周发报纸预告,前后刊登两次带图预告。
档案古已有之,主要指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一定的个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