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赛文交通网
有观点的交通财经类交流平台;关注创新,支持创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男孩放鞭炮烧毁车辆,监护人负全责! ·  昨天  
新北方  ·  连夺8金!中国暂列第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赛文交通网

自动驾驶,真的能和出租车网约车抢饭吃吗?

赛文交通网  · 公众号  ·  · 2024-07-23 17:20

正文

双月 | 作者
YGG | 编辑
包图网 | 头图来源

某互联网公司在中部城市大规模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以低价和 便捷服务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传统出租车司 机的订单量大幅减少,甚至有司机日流水较以往减少一半,类似“十 公里不足 4 元”、“单车日峰值订单达 20 单”、“交警指挥不了自动驾 驶汽车”等话题不断扩散,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并引起交通 部高度重视,发出提醒。

同时,《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近日对外征求 意见,提出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 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 包括北京在内,广州、深圳、上海、重庆 等多地正在开展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并开启商业化试点。

此外,从企业侧来看, L4 级自动驾驶公司纷纷宣布 Robotaxi 产计划,将于未来两年向市场投放千台规模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如, 滴滴和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无人驾驶量产车,于 2025 年正式发布; 小马智行和丰田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于 2026 年量 产千辆规模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由此看来,似乎出租车网约车行业不可避免的又要迎来一次变革, 这究竟是科技公司的一厢情愿,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忍不 住发出疑问,自动驾驶,真的能和出租车网约车抢饭吃吗?

技术发展角度:技术足够成熟了吗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无法完全解决感知长尾问题、对于复杂问题理解偏差、无法理解交 通指挥人员指令、不能穷尽现实世界的规则等。

一是感知系统的局限性。 自动驾驶车辆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包括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感知周围环境,在恶劣天气条件 下,如大雨、大雪或大雾,性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感知范围和精度下 此外,感知识别依赖于数据标注,如果某种场景没有训练过,车 辆就无法正确处理。 比如,将广告牌上的车辆识别为停在高速公路上 的车辆,从而紧急制动; 将车辆前方的塑料袋识别为障碍物,从而停 车等待造成拥堵。 我们无法把现实世界的所有情况变成一行行代码输 入给系统,也就意味着自动驾驶永远有人类可以轻松应对但机器却无 法处理的知识盲区。

二是地图实时更新难以解决。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还是依赖于高 精地图,但是采图制图成本高、周期长、更新慢等是制约自动驾驶的 现实问题。 比如,道路施工、临时交通管制、突发事件等难以及时在 地图上体现,导致自动驾驶车辆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 策,会出现车辆冲进施工范围、掉入道路塌陷区等事故。

图 1 自动驾驶依赖的高精地图缺失,且感知失败

三是不能听从交通指挥人员指令。 交通指挥人员包括交警、道路围蔽施工时的临时指挥人员等,他们大体是在交通规则上的约束下指 挥交通,老司机们都知道,“有交警时听交警的”,交通指挥人员的指 令在所有交通规则中具有最高优先级。 但这是自动驾驶无法攻克的难 题,所有的算法和规则都无法教会机器如何准确识别交通指挥人员的 手势,自动驾驶车辆只会遵守预先设定好的算法,除此之外的一切因 素都不在决策考虑范围。

图 2 交警面对自动驾驶汽车束手无策

看似自动驾驶还存在很多问题,无人驾驶难以替代有人驾驶,但 这些问题也正在被科技公司攻克和解决。 比如,端到端模式、无图/轻 图技术、纯视觉路线、远程安全员等,能够很大程度上提供安全冗余, 把事故率降到低于人类开车以及在可接受的限定时间内远程接管只 是时间问题。

用户体验角度:用户体验做好了吗

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多地运 营,能够通过科技公司自营 APP 或者合作出行平台打车,运营时间 涵盖早晚高峰,运营范围覆盖城市主次干道,体验之后确实令人吃惊,非常平稳丝滑,但若认为当下能够替代有人驾驶的出租车网约车,为 时尚早。 笔者所在城市也有自动驾驶出租车常态化运营,每周都会乘 坐几次,但主要是因为优惠力度大、乘车费便宜,如果定价策略回归 到传统运营车辆一致,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一是等车时间较长。 据笔者观察,如果选择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 平均每次要等待 15 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超出很多人的等待极限。 然,这可能是因为目前自动驾驶车辆较少,大规模普及后等待时间可 能也会缩短到 5 分钟。

二是上下车不方便。 自动驾驶车辆一定会停在它认为合适的地方, 不会看到你在对它招手,就很顺畅的停在你面前。 上车的时候,经常 会眼睁睁看着车辆从你面前驶过,停在距你 100 米的路边; 下车的时 候,又要再次经历这种痛苦,你说“到了到了,停车吧,就到这”,可 机器不会听你的,它的内心是“没到没到,你没到”,然后你下车后 要无奈的往回走。

三是不能更改目的地或者临时停车。 更改目的地或者临时停车, 是网约车使用很高频的功能,可能行程临时有变,或者要先接上朋友 再出发。 如果乘坐有人驾驶的车辆,只需要一句话就搞定,但是自动 驾驶就无法做到,必须结束本单才能下车。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如果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尝鲜体验,大 家非常乐于尝试,但是若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上班、开会、 出差等行程的常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解决 这些用户痛点,顺应人性,才能真正被接受,否则补贴取消、优惠消失,消费者还是会回归到最便利的传统车辆。

政府监管角度:监管机制完善了吗

目前,全国各地运行的自动驾驶车辆普遍是示范应用或者商业化 试点。

202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智 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说明: 示范 应用,是指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区域范围内等用于 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各类道路指定的路段进行的具有试点、试行效果的 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载物运行活动。

商业化试点是地方政府在部委文件示范应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而出台的地方政策。 如,深圳市宝安区 出台的《深圳市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指出,商业化试点是指以商业运营探索为目的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载 人、载物和专项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收费服务试点活动。 由此可知,以示范应用名义开展自动驾驶运行是不可收费的,只 有获得商业化试点才允许收费。

这里就要回到现行管理体系,如需以“自动驾驶出租车”或者“自 动驾驶网约车”名义收取运营费用,必须具备出租汽车企业、车辆和 人员相应许可资质,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应按要 求取得出租汽车相应许可。 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尚未取得市场准入, 多以测试号牌开展运行,将无法取得出租车许可。 公安部正在探索自 动驾驶车辆号牌管理机制,让我们拭目以待。

社会接受角度:社会准备好了吗

据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单单是 2023 年,我国新核发的网约车 驾驶员证就有 148.2 万本,较 2022 年新发的 114 万本,增幅约 30%。

截止 2023 年 12 月份底,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已经高达 657.2 万人。转 眼到今年 5 月 31 日,这个数字又增加到了 703.3 万本,首次突破了 700 万大关。 部分司机表示在自动驾驶车辆投入较多的地方,接单量 大幅下降,自动驾驶无疑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什么样的网约车司机,能和它卷?卷不过的话,那几百万的网约 车司机,又能再去哪里卷? 每次新技术出现,都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 比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小哥。 但对于自动驾驶,其带来的新 岗位究竟是什么,或许是自动驾驶系统的监控与维护人员,或许是相 关数据的分析师,又或许是全新领域中我们尚未能想象的角色。

在这个未知的答案揭晓之前,社会需要思考如何引导他们适应可 能的职业转变,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技术 的发展不应以一部分人为代价。

结语

在这场自动驾驶与出租车网约车的角力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 自动驾驶必然会抢走传统交通方式的“饭碗”,也不能盲目地认为现 有的出行模式能永远稳如泰山。

当下,自动驾驶虽在技术上仍有诸多待解之题,但其发展的步伐 从未停歇。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拉近自动驾驶全面普及的距离。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那些技术瓶颈被逐一攻克,市场障碍被逐步清除,自动驾驶会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高效与便捷,强势闯入交通领 域的核心舞台。

所以,“自动驾驶,真的能和出租车网约车抢饭吃吗?”这个问 题的答案并非是简单的能或不能。 它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程度, 市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政策的引导与规范。 未来,自动驾 驶车辆或许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交通生态系统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将与人类司机共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 高效的交通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