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互联网公司在中部城市大规模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以低价和
便捷服务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部分传统出租车司
机的订单量大幅减少,甚至有司机日流水较以往减少一半,类似“十
公里不足
4
元”、“单车日峰值订单达
20
单”、“交警指挥不了自动驾
驶汽车”等话题不断扩散,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和争议,并引起交通
部高度重视,发出提醒。
同时,《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近日对外征求
意见,提出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
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
包括北京在内,广州、深圳、上海、重庆
等多地正在开展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并开启商业化试点。
此外,从企业侧来看,
L4
级自动驾驶公司纷纷宣布
Robotaxi
量
产计划,将于未来两年向市场投放千台规模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如,
滴滴和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无人驾驶量产车,于
2025
年正式发布;
小马智行和丰田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于
2026
年量
产千辆规模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由此看来,似乎出租车网约车行业不可避免的又要迎来一次变革,
这究竟是科技公司的一厢情愿,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忍不
住发出疑问,自动驾驶,真的能和出租车网约车抢饭吃吗?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无法完全解决感知长尾问题、对于复杂问题理解偏差、无法理解交
通指挥人员指令、不能穷尽现实世界的规则等。
一是感知系统的局限性。
自动驾驶车辆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包括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来感知周围环境,在恶劣天气条件
下,如大雨、大雪或大雾,性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感知范围和精度下
降
。
此外,感知识别依赖于数据标注,如果某种场景没有训练过,车
辆就无法正确处理。
比如,将广告牌上的车辆识别为停在高速公路上
的车辆,从而紧急制动;
将车辆前方的塑料袋识别为障碍物,从而停
车等待造成拥堵。
我们无法把现实世界的所有情况变成一行行代码输
入给系统,也就意味着自动驾驶永远有人类可以轻松应对但机器却无
法处理的知识盲区。
二是地图实时更新难以解决。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还是依赖于高
精地图,但是采图制图成本高、周期长、更新慢等是制约自动驾驶的
现实问题。
比如,道路施工、临时交通管制、突发事件等难以及时在
地图上体现,导致自动驾驶车辆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
策,会出现车辆冲进施工范围、掉入道路塌陷区等事故。
图 1 自动驾驶依赖的高精地图缺失,且感知失败
三是不能听从交通指挥人员指令。
交通指挥人员包括交警、道路围蔽施工时的临时指挥人员等,他们大体是在交通规则上的约束下指
挥交通,老司机们都知道,“有交警时听交警的”,交通指挥人员的指
令在所有交通规则中具有最高优先级。
但这是自动驾驶无法攻克的难
题,所有的算法和规则都无法教会机器如何准确识别交通指挥人员的
手势,自动驾驶车辆只会遵守预先设定好的算法,除此之外的一切因
素都不在决策考虑范围。
图 2 交警面对自动驾驶汽车束手无策
看似自动驾驶还存在很多问题,无人驾驶难以替代有人驾驶,但
这些问题也正在被科技公司攻克和解决。
比如,端到端模式、无图/轻
图技术、纯视觉路线、远程安全员等,能够很大程度上提供安全冗余,
把事故率降到低于人类开车以及在可接受的限定时间内远程接管只
是时间问题。
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多地运
营,能够通过科技公司自营 APP 或者合作出行平台打车,运营时间
涵盖早晚高峰,运营范围覆盖城市主次干道,体验之后确实令人吃惊,非常平稳丝滑,但若认为当下能够替代有人驾驶的出租车网约车,为
时尚早。
笔者所在城市也有自动驾驶出租车常态化运营,每周都会乘
坐几次,但主要是因为优惠力度大、乘车费便宜,如果定价策略回归
到传统运营车辆一致,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一是等车时间较长。
据笔者观察,如果选择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
平均每次要等待 15 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超出很多人的等待极限。
当
然,这可能是因为目前自动驾驶车辆较少,大规模普及后等待时间可
能也会缩短到 5 分钟。
二是上下车不方便。
自动驾驶车辆一定会停在它认为合适的地方,
不会看到你在对它招手,就很顺畅的停在你面前。
上车的时候,经常
会眼睁睁看着车辆从你面前驶过,停在距你 100 米的路边;
下车的时
候,又要再次经历这种痛苦,你说“到了到了,停车吧,就到这”,可
机器不会听你的,它的内心是“没到没到,你没到”,然后你下车后
要无奈的往回走。
三是不能更改目的地或者临时停车。
更改目的地或者临时停车,
是网约车使用很高频的功能,可能行程临时有变,或者要先接上朋友
再出发。
如果乘坐有人驾驶的车辆,只需要一句话就搞定,但是自动
驾驶就无法做到,必须结束本单才能下车。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如果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尝鲜体验,大
家非常乐于尝试,但是若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上班、开会、
出差等行程的常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解决
这些用户痛点,顺应人性,才能真正被接受,否则补贴取消、优惠消失,消费者还是会回归到最便利的传统车辆。
目前,全国各地运行的自动驾驶车辆普遍是示范应用或者商业化
试点。
202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智
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说明:
示范
应用,是指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区域范围内等用于
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各类道路指定的路段进行的具有试点、试行效果的
智能网联汽车载人载物运行活动。
商业化试点是地方政府在部委文件示范应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
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而出台的地方政策。
如,深圳市宝安区
出台的《深圳市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指出,商业化试点是指以商业运营探索为目的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载
人、载物和专项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收费服务试点活动。
由此可知,以示范应用名义开展自动驾驶运行是不可收费的,只
有获得商业化试点才允许收费。
这里就要回到现行管理体系,如需以“自动驾驶出租车”或者“自
动驾驶网约车”名义收取运营费用,必须具备出租汽车企业、车辆和
人员相应许可资质,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应按要
求取得出租汽车相应许可。
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尚未取得市场准入,
多以测试号牌开展运行,将无法取得出租车许可。
公安部正在探索自
动驾驶车辆号牌管理机制,让我们拭目以待。
据交通运输部公布数据,单单是 2023 年,我国新核发的网约车
驾驶员证就有 148.2 万本,较 2022 年新发的 114 万本,增幅约 30%。
截止 2023 年 12 月份底,网约车司机注册量已经高达 657.2 万人。转
眼到今年 5 月 31 日,这个数字又增加到了 703.3 万本,首次突破了
700 万大关。
部分司机表示在自动驾驶车辆投入较多的地方,接单量
大幅下降,自动驾驶无疑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什么样的网约车司机,能和它卷?卷不过的话,那几百万的网约
车司机,又能再去哪里卷?
每次新技术出现,都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
比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小哥。
但对于自动驾驶,其带来的新
岗位究竟是什么,或许是自动驾驶系统的监控与维护人员,或许是相
关数据的分析师,又或许是全新领域中我们尚未能想象的角色。
在这个未知的答案揭晓之前,社会需要思考如何引导他们适应可
能的职业转变,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技术
的发展不应以一部分人为代价。
在这场自动驾驶与出租车网约车的角力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
自动驾驶必然会抢走传统交通方式的“饭碗”,也不能盲目地认为现
有的出行模式能永远稳如泰山。
当下,自动驾驶虽在技术上仍有诸多待解之题,但其发展的步伐
从未停歇。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可能拉近自动驾驶全面普及的距离。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那些技术瓶颈被逐一攻克,市场障碍被逐步清除,自动驾驶会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高效与便捷,强势闯入交通领
域的核心舞台。
所以,“自动驾驶,真的能和出租车网约车抢饭吃吗?”这个问
题的答案并非是简单的能或不能。
它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程度,
市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政策的引导与规范。
未来,自动驾
驶车辆或许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交通生态系统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将与人类司机共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
高效的交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