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奇麻麻在哪里
瓜妈,中科院发育学博士,看得懂脑电波,唱得响儿歌,做得精辅食。有两个高知不高冷的闺蜜,时尚辣妈土根妈和职场女神元妈,三个人将一起呈现给麻麻们神奇的带娃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乐游上海  ·  市中心又一新地标,明起对公众开放! ·  5 小时前  
上海发布  ·  2月份沪牌拍卖结果公布 ·  昨天  
掌上澄江  ·  你好澄江丨抚仙湖畔,春风抚芦苇 ·  3 天前  
掌上澄江  ·  你好澄江丨抚仙湖畔,春风抚芦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奇麻麻在哪里

看穷人的逆袭!哭着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重新审视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神奇麻麻在哪里  · 公众号  ·  · 2018-10-22 09:25

正文



瓜妈说:


周末去看了一部最近分数很高的新片《嗝嗝老师》,之前就听说口碑不输《摔跤吧爸爸》,印度良心导演阿米尔汗还亲自为它打call。

女主角奈娜,患有先天性抽动秽语综合症。会不由自主地打嗝、抽动,发出听起来奇怪的声音。情绪紧张的时候尤为严重。

她立志当老师,五年时间,投了18次简历,不断被拒,有12所学校明确告知“你真的不适合当老师”。

终于有机会去当地最好私立中学教书,还是要带全校鄙视的最差班级F班。


因征地建校,这所贵族学校无奈招入了14名来自贫民窟的学生。在等级森严的印度,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是残酷现实的写照。


富人区和贫民窟,隔着一条街区;优等生和差等生,隔着一个走廊。
这就是这所学校的生态环境,也是“差等生”变成全校眼中钉的根源所在。

他们抽烟喝酒赌博恶作剧考试不及格不务正业,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或是被当成学校里的隐形人。


奈娜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原来,从F到A,从差劲到优秀,只隔着一位好老师的距离。

剧情套路并不新鲜,结尾也是毫无悬念的合家欢,但是我真的是哭着看完的,感动于
底层孩子为逆袭克服外界环境的努力:这世上总有人经历着你想象不到的艰难,却站在生活的废墟之上创造了“奇迹”;

有感于女教师 为人师表的毅力和决心,一个“有病”的人,非但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治愈了那么多受伤的心灵。

虽然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故事,但给我们自己教育孩子都有很多的启示。 在谈“教育”即焦虑过度的今天,让人忍不住思考究竟 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


“育人”永远在“教人”前

别人眼中无可救药的孩子,最后成为站在讲台上接受勋章的学生;连及格都费劲的学生,转身考到了年纪第一名;

成就这些“不可能”的,是一位好老师。

奈娜知道这群孩子的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心理状态与其他班级学生完全不同。所以 因材施教,尝试“不走寻常路”的教学方式。

她会把教室搬到操场,会用煮熟的鸡蛋讲解抛物线,会通过打篮球讲数理化。

她用孩子们喜闻乐见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 原来学习不难,答案就在生活;原来我们也能做到,并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废柴。

奈娜“脱轨”的教学遭受质疑,可优等生们却羡慕这样一反常规与众不同的课堂乐趣。

最后,
关注“人”本身的老师,教出了高分逆袭的孩子 ;只关注“成绩”的老师,却让同样只关注结果的优等生走上歧途。


教书,育人。 很多人能做到“教书”,却忽视了, ”育人”才是首要。



孩子们身上不起眼的“特点”,都有可能是闪光点


这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

别人眼中的差生一无是处,可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长处:

靠赌博赚钱贴补家用的男孩,有强大的心算能力;

喜欢听歌的男孩,随时随地都能rap起来;

在家帮忙务工的女孩,很了解日常中物理化学知识的应用;

家开汽修店的孩子了解齿轮的运转规律,什么胶粘性最好……


孩子们身上不起眼的“特点”,被奈娜发现,成为闪光点。

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很低的孩子们,在重新认识自我后,有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像奈娜鼓励爱赌博的男孩“喜欢赌,没关系,那就好好学,赌个大的,去更大的堵桌,去全世界的股票市场去!”

一个人找到自我价值,是咸鱼翻身的前提。

而这个价值被无限地肯定,那是多么让人强大的力量!


用心 观察和倾听,找到“症结”所在

就像婴儿的哭啼是在表达需求,三岁孩子的“闯祸”是求关注一样,我们探寻行为背后的逻辑,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

当奈娜发现那些贫民窟的孩子作天作地是
源自无法正视自己的恐惧,以及自卑和自我价值感缺失导致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她决定根除孩子们的“心病”,用折纸飞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不满意的部分,然后折成飞机飞出去。鼓励他们抛掉过往,放下恐惧,朝前看,往前走。

小小的“仪式感”,完成了孩子们放飞自我的过程。


有时候,不是一个人不想变更好,而是你没给ta重新来过的机会。


那些行为密码,唯有蹲下身子用心倾听、真正了解,才能去正确解读,合理引导。

“被看到”和“被倾听”,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让ta成为自己

奈娜能了解孩子们的心境,很大程度来自儿时相似的心路历程。

孩子们因为“穷”成为异类,她因为自己的“病”而需要面对异样目光。

连亲生父亲都嫌她丢人,因为奈娜会因为抽动打嗝发出汪汪汪的声音。一起出门时,父亲为避免尴尬,总是“替”她点餐,代她发言。女儿长大后,他又不顾及她的真实感受,帮她找工作,不屑于她当老师的梦想。

这给她心理造成很大阴影,成为横在父女之间的巨大嫌隙。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觉得“你不能“。

奈娜的幸运是儿时遇到一位好校长,让她有勇气成为自己。

就算疾病相伴终身,也没能阻挡她当一名好老师,教书育人二十余年,直到白发苍苍从校长的位置退休,度过职业生涯最后一天。

为人父母都说“爱孩子如生命”,敢为孩子付出一切,可有多少人能真正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在这个父母皆焦虑的时代,我们焦虑的,到底是孩子能否长成健康快乐的大人,还是能否长成我们心目中早已投射千百遍的“优秀”的人?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奈娜才能成为自信乐观的姑娘,善解人意的教师;


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贫民窟的孩子才能放下怨念,懂得靠自己才能走出阶级局限,走进父母未曾见过的更大的世界。


原来的他们怨天尤人,认为“贫民窟”是他们丢不掉的宿命,索性破罐子破摔。有两个男孩子在折纸飞机时并没有写下自己的恐惧,因为信命而不相信改变的力量。

直到后来看见同学们的发愤图强,就算被勒令停课不准上学,也不耽误他们在菜场、在船上、在马路边随时随地翻开书本学习。他们终于意识到, 一直“背负”过往,不尝试改变,就永无出头之日。


为人父母,我们都想在能力范畴内给予孩子最好。甚至有时候很自然地把良好的教育资源、富庶的生活条件对等于最好的教育。

可是,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接纳他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或缺陷,接纳他们很大可能只是一个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的现实。

毕竟,这世上,很多人连过上最平凡的日子,都需要拼尽全力啊!


瓜妈最后说:

之前有个妈妈跟我聊天,说自己生活在小县城,没有很多早教资源,自己英语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宝宝,特别担心自己的生存环境会让娃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好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给宝宝最好的生活,内心感到愧疚,感到焦虑。

其实,我特别不赞同用“原生家庭”来束缚住自己的想象和孩子的未来,“阶级固化”的现象存在,是因为“思维的固化”,但如果 父母意识到了可以冲破束缚去改变,相信孩子不设限的人生,那就给了未来无限的可能。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即便生活在小城市,有个妈妈跟我说,特别感谢我们的推荐,让她在小城市也能得到最先进的教育资源,比如我们经常推荐的绘本、益智玩具,都是全世界孩子的经典;还有个妈妈跟我说,自己英语不好,开始上在线英语课程,重新拾起英语,是想给娃一个行动起来的榜样。

教育的真谛最终不在贫富,而在于那些我们常说的字眼, 爱、信任、陪伴……

与其背负原生家庭的过往,不如冲破思维的束缚,用爱去改变吧。和大家共勉哦!


相关阅读:

有钱人和穷人家的父母最大区别原来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