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西部智谷,技术开发
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蓉漂,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成都。
从2103年开始租房,到现在已经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
一次工作的变动,一次房东小幅度的涨租,都不得不重新选择住处。
虽然没有网上那些住长租公寓被驱逐、租到甲醛房患急性白血病这些夸张经历。
但这次疫情,因为是小区租户而被“特别照顾”,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第一次觉得作为租客,别说被保护,有时可能连受到伤害后都维权无门。
想到每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交给了房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找不到安全感、没有前进动力的焦虑,成为了与吃饭睡觉一样普通、常规的事....
看着身边的人陆续买房、买车、结婚,而自己28岁的年纪,除了有只猫,仍然一无所有。
@王俊柯:金融城,设计师
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0岁之前在成都拥有一套房子,现在完成了一半——今年30岁。
我其实很早就有买房的打算,也是知道买房必须得趁早的那类人。
虽然月收入还过得去,但身为一个家里不仅没矿,还有坑要填的寒门子弟。
自己并不能像理想中的那样,夫妻两人加上双方父母,集合6个钱包凑齐首付垫垫脚勉强上车。
年前的时候看到,成都新房均价达到1.7万+/㎡,户型还以一百平以上的改善为主。
手里30万出头的首付预算越来越难买到房,我就是那种典型的工资赶不上房价上涨的人吧...
实体经济本身就不好做,加上这次疫情,更是收不敷出。
都说现在手握现金才是王道,但总觉得这点闲钱存在银行会跑不过通货膨胀。
一直想做点理财,结果基金和股票的行情一天比一天差,美股都跌破20000点了。
投资住宅,又被限购卡得死死的。
买公寓来赚取长期租金,可能是摆在面前的唯一选择了。
但一看最近降价厉害就心虚,后期还要面临出租、转手等不确定因素...
李然、王俊柯、曹鸿,可能只是众多当代青年人的一个缩影。
他们的焦虑,大抵是因买房开始,但最终都选择以买房结束。
@李然:
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机会,让我偶然明白,战胜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直接破局。
我朋友在2018年成都低价盘、剪刀差横行的时候,东拼西凑买了套单价1万多的新房。
虽然首付大部分都是借来的,还要承受近6000元的月供,生活拮据、为还款发愁。
但他这种买房后的焦虑和我现在租房不同,他的语气里透露着安全感,和奋斗事业的冲劲。
今年买房的思维模式可能得调整一下了,以前总盯着好位置看,一会嫌弃这一会嫌弃那。
现在与其被那些高不可攀的门槛惹得一身焦虑,还不如找一套符合自己预算的房源先上车。
最近公寓打折力度大,不过细想下,这反而是去泡沫、降低风险的一种机会。
并且投资公寓确实也是我目前最好的选择了,只要地段、产品好,会考虑购买。
有人会问,既然当代青年人都为买房焦虑,为什么还一定要买房?
对于买过房,或正准备买房的人一定清楚,
它意味着稳定、安心,以及资产的保值
。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成都住宅市场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明显的改善化。
产品升级、户型集中在百平米以上,房价站上2万、甚至3万+/㎡,买房门槛越来越高。
但与此同时的是,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各区域的城市面貌、配套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买房早已不是非三环内不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选择一套低总价公寓来过渡或投资。
之前因为写打折楼盘稿件,加上最近帮家里亲戚找房,接触到了不少商办产品。
在众多楼盘中,保利·大都汇让我眼前一亮,对于年轻人,自住和投资它都非常合适。
首先是价格上的优势 ,保利·大都汇现在推出“让新青年,有房有铺”活动。
拿出50套房源九折优惠,算下来最低带装修价格才7000元/㎡,总价仅27万起。
最关键是
,首付还只要0.5成起,
用一个月首付在成都买套房,在它身上真的不是梦。
其次是地理位置,它打破了我对低价盘周边肯定就很荒的思维惯性。
纵向上,它位于北中轴——北星大道沿线上;横向上,刚好处于3.5环。
并且这个位置是大丰和北部新城板块的交汇处,近年来已发展成城北核心区域。
城市面貌新,周边已有保利城、绿地城、城北优品道等楼盘入住,生活气氛日益浓厚 。
配套方面,保利·大都汇也已然齐全,距离已经开通的地铁5号线(皇花园站)约1.4公里。
至于商业配套,借用当地人的原话:“说这个地方就是城北的黄金商圈,一点也不过分”。
在北星大道和大天路(3.5环)交汇形成的十字路口
,
保利、龙湖、绿地、优品道
4
家开
发商,围绕4个街口,分别打造了4个商业综合体。
超40万方的总体量,规模堪比两个万象城。
家门口就能满足各项生活、娱乐所需。
另外,周边还有国内首座、可以容纳4.7万人同时观演的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已建成)。
以及将作为大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已入围2023年亚洲杯申报球场的凤凰山国际体育公园。
(凤凰山国际体育公园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