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教授吐槽
微博“银教授”唯一官方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过年回家,方言和普通话哪个“烫嘴”? | ... ·  19 小时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揣测特朗普:知道他恨什么,才能知道他 ...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返程车的星河里,藏着深深的期待丨人民锐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教授吐槽

说说美食

银教授吐槽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5-01 23:22

正文

今天看到一个说法。


说鲨鱼虽然咬人,但它不吃人。因为它咬了一口才知道人类的肉从脂肪到蛋白质含量都不是它喜欢的类型。

不禁感慨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都是挑食的。当一个动物可以肆意吃任何东西的时候,它一定是挑剔的。这么看来,一个人如果太懂吃其实是挺可悲的,因为他太容易找到食物的缺点,然后就吃得不开心了。

我希望我永远不太懂吃,这样才能在街头巷尾的小摊中轻易找到快乐,从梅花糕到臭豆腐,吃个热闹就行。


话是这么说,但一个人吃的东西多了,即便你不愿意去提升审美,审美也自然会提高。

比如我8年前在深圳吃过一家黑鱼煲,当时觉得特别棒,8年后惊闻那家馆子还开着,于是又去吃了一顿,觉得真的是。。太普通了。

我变挑剔了。


我很难说出一道菜怎么才能更好,但越来越喜欢挑一道菜的缺点。

去年特地去一家主打淮扬菜的五星酒店的中餐厅吃饭,糖醋排骨端上来,温度是半凉。

我也没从味道方面去挑剔,只是一个人再粗糙,也知道温度不对。要是吃快餐也无所谓,但我是特地来吃淮扬菜的,怎么能不挑。深圳本来就没几家正儿八经的淮扬菜餐厅,结果这家连温度都不对。怎么吃。


说起淮扬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刀工。

比如文思豆腐的一大亮点就是把豆腐切丝。为什么淮阳菜讲究刀工。

扬州自古是富庶之地。富人吃饭有个特点,爱攀比。这一点全球都是一个德行。

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说欧美所谓上流社会,宴请宾客一般都离不开鱼子酱、黑松露之类,当黑松露端上桌,在座的都会暗自打量大小,如果你家的黑松露特别大,不但显得你舍得花钱,而且你有路子能买到好食材。


扬州自古富商多,宴请宾客自然也是暗自攀比,可大家都是有钱人,你能买到的食材,我费点力气也能买到;你家厨子能做出来的味道,我家厨子也八九不离十。那我靠什么脱颖而出? 最后比无可比,只能比刀工。

刀工可不只是为了好看。

味道这种东西,把调味和火候做到就行。

但是口感呢?不同的刀工,不同的口感。

猪肉,选什么部位,切多大,口感就不一样,于是有了狮子头。

丝状的豆腐和块状的豆腐,口感也不一样,于是有了文思豆腐。吃豆腐和喝豆腐,不一样。


文人雅士也好,富商土豪也罢,人一有钱有闲,就会挑剔吃的,于是他们把厨子逼疯了,就有了后来的淮扬菜。当然淮扬菜也不是只有刀工,说起其他肯定也大有文章,反正我不太懂,也不敢说。

美食这东西,越说越露怯。前段时间我吃长江刀鱼,我一个字都不敢说,因为第一次吃,屁都不懂。


想要在美食界装逼,大量的钱和大量的时间,你至少要付出一样。

忘了谁说来着,说一个美食家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培养,而中国人吃饱饭也就三四十年的时间。

这个是有道理的,中国历史上不缺懂吃的大佬,但是中国的老钱们,因为历史原因,断层了。

后来的你我都是刚爬上岸的新手,腿上的泥巴还没擦干净,谁也不敢说自己特别懂。


最近在朋友圈里刷到有人去顺德吃美食,结果抱憾而归。

顺德是什么地方,粤菜大厨之乡。2016年,我还特地从深圳打车去顺德吃了几天。怎么会难吃。


其实是口味的隔阂。


我曾经发过的这么一条微博,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一些东西:


辣椒这种神奇的东西,简直就是乐器届的唢呐,穿透力碾压一切。

如果粤菜、淮扬菜是钢琴,那么川菜湘菜就是唢呐。

什么精雕细琢鲜美绝伦?在味觉刺激的领域根本敌不过辣椒摧枯拉朽的噪音轰炸。因为辣是一种痛觉,跟味觉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如果你从小吃辣菜长大,以后再吃什么粤菜淮扬菜,大概是这样的历程:初吃味同嚼蜡,吃久了也许能品出一点鲜,但你永远不会有带劲的感觉,因为你的美食基因已经被辣椒锁死,三天不吃辣,嘴里淡出鸟,必须要吃辣续命。反之,非辣地区的人就稍微幸运点,他们从小不吃辣,长大后吃辣的技能和习惯却能练出来,因此既能从清淡菜系里品出天地,也能在川湘的海洋里纵情遨游。


今天写这么多吃,不瞒各位,主要是因为我要卖吃的,而且今年主打小龙虾。

我必须要让你们知道,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我也不是新手。

比如我昨天就为“吃”而失眠了。人生首次失眠。焦虑心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