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当你觉得生活“又忙又累且没意思”,一定要警惕这种隐藏的危机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10 10:56

正文

最近从一个非常自律的朋友身上,看到了什么叫“物极必反”:

为了快速减肥,她长期戒糖、戒碳水、不吃肉,结果因为营养不良,导致掉发、失眠,甚至停经;

有时加班完到家已经11点了,她还要熬夜看书、考证,最后证是考下来了,长期处在高压下的她却患上了焦虑症……

都说自律等于自由,但她感到越自律越不自由。

本以为,牺牲娱乐和享受的时间,能换来健康的生活状态和成功的自己,但问题多多的体检表在告诉她:

过度自律=自毁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也会这样:

把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得密密麻麻,一停下来休息就感到很羞耻;

制定各种“自虐”般严苛的自律计划,做不到就怪自己太懒;

不停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生怕自己落后一点,永远在努力追赶别人……

很多人追求的自律,其实是在用各种方式摧残自己,所以内心根本不自由。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自毁式自律”呢?如何获得真正对自己好的“无痛自律”?

今天,壹心理就来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的自律,是在“自我攻击”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如:骂自己无能,否定自己的一切,逼自己不许停下来……
心理学家卡伦 · 霍妮总结了6种“恨自己”的表现形式,其中3种就是:总是无情地要求自己、打击自己、折磨自己。
但这些行为披上自律的外衣之后,就变成了:做更好的自己,追求更有控制感、更自由的生活。
网上流传的一个“某大学学霸自律作息表”,从早上6点一直到晚上12点,该学霸都安排了学习任务,精确到每个时刻该做什么。
这种争分夺秒的自律状态,被很多人赞叹和膜拜,觉得“一刻也不松懈,难怪他能考上名校”。
进而把自己考不上名校、没有当上领导等,归咎于“自己不够自律”,从而产生一系列焦虑、内耗的想法:
“自律的人才是赢家”;
“没有别人那么拼,活该我失败”;
“为什么我不是这种什么都能做好的人”……
如今网上充斥着各种自律到极致的计划表和视频,自律生活被媒体当成流量密码进行鼓吹,让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风光,却看不到背后的折磨、疲惫与痛苦。
直到跟风践行别人的自律作息之后,才发现这种生活根本不适合自己。
于是,越自律,就越心累,越崩溃,越讨厌无法坚持自律的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
《意志力》书中有一段话:“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萝卜而不是巧克力,随后再遇到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当我们用“恨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控制,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爱自己,让自己变得变得更好的。
我有一位学习很拼的来访者,得了焦虑症后,治病也很拼,天天早上6点钟起来晨跑。
但一段时间之后,她的焦虑症却越来越严重了。
因为每次晨跑,她都要做强烈的自我斗争,不允许自己多睡1分钟,不让自己好好享用早餐,逼自己必须6点准时出发,跑够一个钟。
最近,她感到自己的意志力已经被消耗殆尽,无法支撑下去。
因为,当我们过度消耗意志力去换取自律生活,本质上是在“自虐”,是用压抑内心基本需求的方式,在进行自我剥夺。
世界顶尖学校麦吉尔大学,长期追踪调查159名学生的学期目标,发现:
光是压抑需求,就让人精疲力尽。
比如,让学生处在可以随意玩手机、睡懒觉、吃美食的环境里,光是控制自己不玩手机、不玩游戏、控制嘴巴,就会让TA们感到很无力,更别说打起精神学习了。
逼迫自己过度自律去为目标冲刺,的确可以获得短暂的成绩。
但自我力量是有限的,总在透支的话,关键时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在种种难关面前寸步难行。

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批判“自律”,而是想强调:
如果自律过度,搞得自己身心疲惫,甚至导致或者加重了心理和情绪问题,属实没有必要。
“总是改不掉那个让自己受苦受累的习惯,不是自控力差,而是因为它能帮我们达成某个目标。”
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倡的“目的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也就是说,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或行为,都是为了从中得到某种好处。
比如:
虽然知道会长胖但还是控制不住吃宵夜,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到“活着真好”;
虽然知道浪费钱但还是喜欢买买买,是因为购物的当下最能给我们带来情绪价值。
而当过度自律的生活,让我们突然失去了所谓的“不自律”带来的种种情绪价值,精神世界也会悄然崩盘,感到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的“无痛自律”是怎样的呢?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自律不是反人性的,自律恰恰是找到人性、顺应人性后的水到渠成。
就像当我写作陷入瓶颈时,会特别想喝奶茶、吃烧烤,我知道自己肠胃不好,但当下真的需要糖分来让自己产生快乐的多巴胺。
可我也不常点外卖,因为我发现:
我当下并不是真的因为饥饿而想吃吃吃,而是不想写作,那我就闭上眼睛躺一下,听会儿音乐。实在想吃东西,就吃点低热量的水果或者小零食。
总之,不消耗心力跟自己的人性较劲。
通常半小时后,我想吃垃圾食品的欲望就降低了很多,我也很喜欢健康饮食后身心舒畅的自己。
这就是“目的论”的另一种延申:不逼自己戒掉诱惑,而是找一个更好的、能带来情绪价值的方法。
能够从自律中获得情绪价值支持的人,才有力量长时间抵抗诱惑,形成一种自己能从中得到享受的生活习惯,真正把自律践行下去,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家Brian Galla等人在论文《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提到:打卡自律性高的参与者,往往生活中就习惯了这样做。
比如,小时候就从打卡中收获过快乐,早年的认知框架里有自律的“种子”,长大后再培养打卡习惯,会比没有“种子”的人更容易做得开心。
此外,高自律性,也和高自我意识、高自我监控紧密相关。
《意志力》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万圣节,孩子们会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有人对此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孩子戴着面具时会随意拿糖,一次性抓一大把;但当房间里放着一面能照到TA们的镜子时,孩子们就会控制自己,每人只拿一块自己喜欢的糖。
真正的自律不是对自己过度严苛,而是能从自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情绪价值拉满,也能清楚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以及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
简简单单做一些感觉很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无痛自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那想拥有自律的生活,是不是一点都不用逼自己呢?
倒也不是,凌晨6点的晨跑还是挺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的。
但逼自己的程度,一定不要大于取悦自己的程度,能得到情绪价值、达成平衡就好。
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开始尝试:
首先,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自我意识”。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完全可以被控制的,但凡出现失控和不确定性,就接受不了。
具体体现在:觉得付出一定要有结果,没结果就是自己不够努力,没有把每分钟都规划起来。
这种错误倾向,其实是自我意识偏低的表现——正因为对自己复杂的内在不够了解,才会想要盲目控制一切。
任务简单还好,一旦任务难度比较高,怎么努力都事与愿违,就会对自我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提高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就是反复告诉自己:失控是正常的——
付出没有结果是常态;每个人都可能不被喜欢;任何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
不追求“控制一切”,转而学着“接受失控”。
顺应和勇敢面对复杂的变化,自己所作的判断和决定才会更清晰。
其次,找到自己的“甜点区”。
自律之前,问问自己:
“如果自律无法坚持,是什么让我依然全力以赴?”
“如果付出没有结果,是什么驱使我依然选择付出?”
“如果事情无法控制,是什么支持我依然继续努力?”
是心里有想要达成的某个目标、某个梦想?还是你真心喜欢这件事,想做得更好?
把这些念头具体到细节,就是人的“甜点区”。
比如:
每天早上起来学英语,是为了对接客户时更顺畅,让自己对未来充满期待;
健康饮食和运动减肥,是为了穿上自己喜欢了很久的一条裙子,给自己增加自信。
我想,真正的自律,是让自己的身心更加舒畅和自由。
去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而自律,而不是为了比较、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去自律,这样你会快乐很多。
最后,善用“2分钟法则”来试错。
综艺里的明星一顿饭只吃一小碟水煮菜,这样的饮食肯定能瘦,但真的适合你吗?这种生活能让你感到“活着真好”吗?
如果你不清楚答案,可以用2分钟法则来做筛选。
2分钟法则是指:有选择性地“半途而废”,先投入短暂的热情,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
比如:坚持吃两天水煮菜,如果能坚持,就再吃几天;如果不能坚持,就歇一歇再继续尝试;
如果实在提不起劲,可能是因为它不在你的“甜点区”,你的内在没有这颗自律的“种子”,你对瘦下来的欲望不够强烈……
总之,它不在你的“自律清单”里。
比起逼自己,不如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变好方式。

不管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不要忘了本质是为了获得幸福。
如果过程都不幸福,甚至痛苦无比,那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
尤其是容易感到焦虑、内耗的人,在选择生活方式时,更要多照顾自己的内在感受。
毕竟人的身、心、脑是一体的,是相互作用的,让这三者都达到一种舒适的协同感,整个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这不是让我们贪图安逸。
生活本就不安逸,人光是好好活着就已经用尽力气。
真正健康的生命体,都像悬崖峭壁上的植物,虽然要用力生长,但永远保持令自己最舒服的姿态。
所以,请多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找到值得你去享受的自律方式。
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被无形的规则捆绑。
只要是自由生长的花,无论怎样都很美。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协会(IAPSP)会员。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Jessica
图源:unsplash

消耗意志力换取“自律生活”,其实是一种自我剥夺。
如果你也会不停地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习惯于否定自己,总是容易陷入焦虑和内耗的情绪中,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耐心地聆听你的苦恼,帮助你停止对自己的攻击,学会善待自己。通过心理咨询,你能放松身心,听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