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杭州地铁一号线上驶来了一辆红色的列车。都不用定睛一看,这满车的红色就足够夺人眼球。
以“城市套路深”的名义,不出意外这显然是一次营销行为。再仔细辨认,这次套路属于“网易云音乐”。出于朴素的考虑,我想选择红色也只是因为“网易云音乐”是一个红色的应用而已。
而作为城市日常通勤工具,“网易云音乐专列”立刻成为了上班族们精彩的拍照场所。据说,该公司选择了5000条意味深长的音乐留言评论——譬如“祝你们是幸福的假的,祝你幸福是真的”;“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凡难能可贵”不一而足。
读者君想他也听过不少歌曲,高潮段落逃不脱热烈后的失意、热恋后的分离。在那些夜深人静心神孤寂的时分,些许眼泪溢出的间隙穿插些关于失落的回忆。失落者将其诉诸评论端,留下些伴随音乐共鸣的文字记忆。
可是,当这些文字从隐秘的角落里翻出,丢在一天不停歇运营的地铁车厢里的时候。你就不觉得,会有点尴尬吗?
那天W同学跟我说,“你虽然不知道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多粉,但我让你看看春天的地铁有多红。”她连着发来10张图,原是近日杭州那趟号称会让人坐过站的乐评专列,红色的背景、白色的话框,圈出了一些或简短却真相,或绵长又带点故事意味的句子。铁皮车厢突然走了心,着实让闻者伤心,见者落泪。媒体大赞:网易云音乐真是做了一个好文案。
情绪和诗意的句子聚集的“合力”,配上鲜明的红色,看见了仿佛就能烧红双眼。色彩的喜好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心理。是的,我们喜欢红色,喜庆耀眼,还能镇邪。京剧里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贞和英勇;金红主色的凤冠霞帔,是以前显示尊贵身份的小姐的嫁衣或官夫人的礼服;歌剧《白毛女》,喜儿扎了红头绳,欠账也能过个年……
不过,乐评专列用红色能想那么多?可能只是因为网易云音乐的图标是红色吧。
如果北京弄一趟乐评专列,那么这些“走心”的文字可能会因为人流的阻碍,抵达不了人心。可若真有一趟红扑扑的列车向我驶来,我也不知自己有没有勇气坐进去。一个全然红色的空间,似乎会让人心跳加速,血脉喷张,无意中被催化。一个四壁都是膨胀色的列车车厢,久而久之除了让呆在里面的人愈发觉得压抑之外,似无特别。
然而,我认为这一做法降低了音乐的档次,削弱了音乐本身的力量。
我其实既不是一味坚持黑胶,煲个万元耳机的音乐发烧友,也不是song-taste关闭了就一直等下去的网络小市民。目光总盯着过去的人有自己的回味,这样一来朝前看的频率也降低了,更是很难体验“一年之计在于春”那种能追赢时间的自由感。一味追新的人若回溯自己,便会发现不知未来将漂泊至何处。对于什么东西带给我音乐这件事情,我可能粗心大意了一些。
以前家里有台老旧收录机,方方正正,又大又沉。信息匮乏的时代,去新华书店一期不落地买《Music Heaven》的磁带。唱片市场火热起来的时候,就借随声听,没钱时买盗版,攒够了就买正版。想来歌曲的载体还是变化挺快。对我来说,偶像市场从全民的超级巨星到碎片化追星,和音乐载体从反复听都听不厌的磁带到随下随删的MP3,二者步调一致。
变化更快的是歌曲的内容。1990年代初的音乐,多叙事。讲别人的故事的,印象最深的是那首《丹顶鹤的故事》,开头的女声独白就很凄然,末了唱“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整个画面也就这样印刻在了脑海里。讲自己的故事的——《笨小孩》,把日常琐碎唱进了歌词里;《心太软》,歌词都没有剧场感,全然大白话。
现在想来,传情达意是最能体现歌曲微妙的变化趋势的了。单说“愁”这种情绪,表达它的方式就值得细品。我记得当时自己听不大明白,1990年代《小芳》歌词里在唱什么,为什么歌词里那个辫子粗又长的姑娘来到小河边就哭了,而且到底是唱歌的人哭了还是小芳哭了。后来我还听到了些年代更久远一点的歌,如1940年代的《送别》。我并不知道歌曲的来历——美国人John Ordway的《梦见家和母亲》,也不知道它还是20世纪初时兴的学堂歌和新音乐的代表作。
我只是觉得,《送别》虽然唱离别,但歌词写得特别优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种风格甚至在1980年代都能见到痕迹,《浮生千山路》,“小溪春深处,万千碧柳茵,不记来时路,心托明月,谁家今夜扁舟子”;《渔唱》,“茫茫沧海中,有我一扁舟,碧海蓝天为伴,我随轻舟航,航向海天会,海鸥轻风为伍,我把网儿抛撒,忘怀于碧海蓝天,滚滚江水东流,洗去尘劳忧伤”。其实直到《小芳》,在表达个人忧愁的时候,都特别委婉。好比最古老的《诗经》那样,总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舟”这样的方式,谈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就是朱熹所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因为歌实在听得不算多,能想起来最近听过的,也是以“兴”言情的歌,就是赵照的《声律启蒙》。全歌都在唱《声律启蒙》那本书里的诗词,只在最后一句唱到,“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三冷九热,该是种不愉快的“你我关系”。
其实,不能给以前的歌贴标签,说他们总是以家国为先,不重视个人情绪,把“小我”看得很轻,而认为现在的流行歌好像特别重视“小我”,甚至将至放大成某种“大我”——唯我独尊,其他人的事都得靠边——现在很多歌直白地说“我爱你”“我寂寞”“宝宝有情绪了”以抵抗这个让人失望、让人不快的世界。以前的人也有传情达意不拐弯的,比如《天涯歌女》《月亮代表我的心》。以前的歌,即便是含蓄的,也会唱“我”,但是我和世界是可以情动于一处的,所以才会有“兴”这样的方式,以至于宋代诗论家李仲蒙会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只不过,不知为何,这辆乐评专列显得我们与外物、与世界的情动被生生割断了似的。有人说这趟车很治愈,给人以力量,是一趟心灵鸡汤专列。然而讽刺的是,温暖你的不是一个实在的身体,不是一处自然的场景,而是一些新潮的造句,句子里曾经是一些真诚却非常私人的内心表达。但展现在公共场所里,它就变了味。
有网友还特地给从4亿乐评中挑选的这85条乐评内容分类成“网易云音乐X大未解之谜”。从这些内容分类可以看出,观众喜闻乐见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叙事——自我调侃,自我回忆,自我悔恨和自我批判——一种全然自我的表达。乐评列车不仅抓住了这个卖点,还让这个方式显得迷人。每个陌生乘客,就像照镜子一样,在列车中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失意形象。
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种“皮皮虾我们走”。文字世界,其实是眼见为虚的世界。好比我自己,曾在书上读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立马把它抄写下来,然后贴在书桌上好几年,看到它就觉得犹如被打了鸡血。很后来才知道,它是出自一个预言世界终将毁于大火的哲人赫拉克利特之口。其实这就是在断章取义,每个人都会给一段脱离最初语境的话,贴上“自以为是”的意义——贴得好一点会陶冶情操,贴得不好则会导向深渊。扫一眼专列上摘取的段落,大部分都映照出了一个美丽、寂寞、有故事却得不到展示场所的“自我形象”。这些埋藏于小角落的形象如今终于公之于众。这辆列车就这样成为一趟自恋者专列。
更可笑的是,现在人的眼泪也太廉价了。试问下,这些所谓击中人心的话,让你的感动能持续多久?那句所谓唤起你共鸣的话,真的让你幡然醒悟,成了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了?
其中有一句,“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这一自我省察式的句子,与《阿甘正传》里阿甘与别人的对话正好形成了巨大反差。“(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说)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
142分钟的电影里,阿甘靠行动说话,一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承诺。我觉得,真的听音乐就有了力量的人,真的能让人“兴”起来的,不是这么一趟自恋者专列——停留在对镜独怜的情境里。
就像上车是为了下车,下车是为了奔赴承诺给自我的那份生活。
本文为独家原创。作者:苏乐;编辑:文青。未经授权其它公众号、媒介不得转载,欢迎读者朋友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