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全球首位AI程序员Devin的诞生,对于程序 ... ·  5 天前  
高可用架构  ·  B站评论系统的多级存储架构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杰奎琳·杜普雷:她如夏花绚烂,她比烟花寂寞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8-21 22:12

正文


在15年的音乐生涯里——从1961年到1976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凭借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让万千音乐爱好者如痴如醉,让那些原本不为古典音乐所动的人也深陷其中。无数狂热乐迷倾心于她那饱含生命力的音乐演绎以及充满魅力的个人生活。她和身为钢琴家的丈夫一起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功,并携手演绎了一场与音乐有关的爱情剧。


对于年轻的音乐人,尤其是女性而言,杰奎琳就是他们的英雄。可惜天意弄人,这位音乐奇才的人生随后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她在28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并于42岁那年辞世。挥霍,忧郁,才华横溢,我们难以将这位传奇音乐家的短暂一生概括为三言两语,唯有翻开KINFOLK 夏季刊,静心读一段属于她的故事,犹如聆听那如泣如诉的大提琴。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


杰奎琳自幼便展现出音乐天赋。在学会说话之前,她就已经会随着音乐调子哼唱了。6岁那年,杰奎琳入读伦敦大提琴学校。关于演奏大提琴时的坐姿,这间学校所教授的方法是用双腿夹住琴身,而其他学校则要求女学员保持更矜持的姿势,即双腿并拢于大提琴的同一侧。前者的教法显然更适合杰奎琳,她在演奏时总是分外忘我,从不刻意抑制自己的身体动作——也因此被描述为“懒散”和“浮夸”——这是她早年间表演时便有的标志,并一直伴随着她的音乐生涯。通过一些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杰奎琳在演奏的过程中头部和躯干经常会剧烈地抽搐,这是全然忘我的表现,是一个音乐家被自己的音乐所感动时的真情流露。


10岁的时候,杰奎琳开始拜英国音乐家威廉·普力兹为师,后者教会了这位年轻音乐家演奏技巧,并保留住她对音乐的乐趣和好奇心。随后一年,杰奎琳击败了年龄几乎是她两倍的竞争对手,赢得了著名的苏吉亚天才奖。作为推荐人,普力兹如此评价杰奎琳:“她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思想,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大提琴家及音乐天才。”这一奖项包含了6年的大提琴课程,并让杰奎琳的听众群体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距离16岁生日还有5个星期的时候,杰奎琳在伦敦的威格摩尔音乐厅上演了艺术生涯的处女秀。而那个时候,她已经从学校辍学了。


▲杰奎琳音乐的受众群远远不止于那些传统的音乐会听众。对于年轻的音乐人,尤其是女性而言,杰奎琳就是他们的英雄。


杰奎琳的进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升了人们在聆听其音乐时的愉悦感。就像奥林匹克运动选手一样,杰奎琳几乎代表了她所在领域的人类最高水平。“流行大提琴家”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杰奎琳音乐的受众群远远不止于那些传统的音乐会听众。而在有些乐迷看来,和以色列籍阿根廷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历经6个月恋爱之后的婚姻,更是让杰奎琳在音乐事业上步步攀升。结婚之后,她改信犹太教这一举动既是向丈夫示爱,也是向与她共事的许多优秀犹太音乐家致敬。同样令人兴奋的是,杰奎琳成功地打入了一个由男性音乐家组成的精英团体,这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关于杰奎琳的传记通常着墨于两点:老生常谈的“神童”比喻以及关于后期疾病的叙述,但这么做容易忽略或否定两者之间所发生的其他事情——那些间或平凡但永远重要的人生细节。


▲杰奎琳和自己的丈夫、以色列籍阿根廷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杰奎琳的母亲艾丽斯·杜普雷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作为音乐家其职业生涯也获得过一定的成就。得益于不俗的钢琴天赋,年少的艾丽斯赢得过不少奖学金,并获得游学外国的机会。在波兰学习期间,她与背着手风琴到此旅行的德雷克·杜普雷相识。这对夫妻日后养育了3个孩子:出生于1945年1月26日的杰奎琳,以及一个大她3岁的姐姐希拉里和小她3岁的弟弟皮尔斯。


1948年,杜普雷一家五口搬到伦敦的一个郊区。最早显露出卓越音乐天赋的是大姐希拉里。她一开始学习的是钢琴,后来改学长笛。因着杜普雷一家满溢的音乐抱负,家庭不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包括艾丽斯本人那被推迟的音乐梦想。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女儿们的课程和比赛所占据。此外,她在杰奎琳的音乐会和比赛中担任了10年的伴奏,一直到女儿在威格摩尔音乐厅上演首秀为止。从那之后,杰奎琳演出的伴奏者改为英国古典钢琴家欧内斯特·拉什。


▲杰奎琳的才华,受到了很多音乐家前辈的肯定。


杰奎琳音乐生涯的光芒何时盖过姐姐希拉里,我们尚不得知,但其结果和影响被记录在了《家族里的一位天才》一书中。这本无畏敢言的书由希拉里和皮尔斯共同撰写,并由此催生出了一部同样充满争议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书里把杰奎琳描述为一位抑郁、狂躁且嫉妒心强的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此书和电影在着重揭露杰奎琳缺点的同时,也塑造了姐姐希拉里作为受害者与英雄的双重形象——这位家庭主妇为了逃避名望带来的痛苦,选择在乡间过着朴素的生活;她养育着4个子女,并从此远离音乐事业。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杰奎琳的同事们纷纷站出来捍卫她的名声。他们不满书里关于这位大提琴家自私自利、颐指气使的描述,也为其贬低杰奎琳的音乐天赋而感到愤懑。


当然,传记的撰写本身就具有挑战性,杰奎琳也已经多次证明她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对象。那些试图通过文字了解她一生的人,可能会被其中细微的矛盾之处所迷惑和误导。她的故事本质上是关于音乐的,真正能够描述她的,是她所留下的那些难忘的音乐作品。很多人未曾透彻了解就轻易下定论,比如,关于杰奎琳相貌的描述就可谓千差万别,很多传记作家和记者甚至都无法就她的外貌和体态达成一致:惹人注目、体格健壮、容貌美丽、非同寻常、笨拙不雅、害羞胆怯、懒散邋遢这些词都曾被用来形容她。


▲卓尔不群但短暂的一生


26岁的时候, 杰奎琳开始发现自己的双手时常会失去知觉,但医生对此却不予理会,认为这是由疲劳、压力和癔症所造成的(她还因此接受了心理分析)。经过两年的带薪休假后,她在1973年重新拿起了大提琴,准备接下来的4场音乐会。许多乐迷都认为杰奎琳已经成功“复出”。不过,在奉献了3场演出后,她永远地告别了舞台。在最后一场公开演出中,她在伦敦演奏了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那个时候,她已经连鞠躬都觉得困难,诸如打开大提琴琴盒这样简单的事情也完成不了。演出过程中,她完全依靠视觉而非触觉将手指和琴弓按在正确的位置上。而现场那些起立为她鼓掌致意的听众们对杰奎琳所遭遇的困难一无所知。


最终,杰奎琳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之后,她不得不为余下的人生做打算。她在一次采访中承认:“我很难重新去做一些认为值得一做的事情,所以‘重建’成了我的工作。我唯一知道怎么做的事情就是演奏大提琴。”


▲杰奎琳与音乐家们合作


杰奎琳生命最后的时光充满了孤独感。讽刺的是,最终让其备受孤立的正是她曾拥有的成就和财富。杰奎琳生命最后的几年时间里,她的丈夫忙着每年开100场音乐会,并在杰奎琳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和一位情妇生下了两个儿子,虽然丹尼尔过着双重生活,但许多人认为他在那段时间里对杰奎琳的照顾是尽心尽力的。他每晚都会和妻子通话,并不时回到伦敦探望她。相反,杰奎琳的父母和姐弟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她的身边。有人认为杰奎琳的母亲是因为心痛而回避,但也有人认为她是失望——对女儿的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杰奎琳在朋友和丈夫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


杰奎琳的音乐生涯虽然短暂,但她给世人留下了46张专辑。特别是对年轻的女音乐家来说,她既是一位行业模范,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女权主义的标志性人物,只因她自信地坚持着独特而耀眼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以无所畏惧的精神留下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 THE END -


本文节选自KINFOLK夏季刊“关系特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KINFOLK中文版



在你的观看或聆听记忆里,谁是最令你念念不忘的那一位?欢迎分享你最欣赏的人物传记小说或电影,聊聊对方的作品与故事,我们一起探寻更多动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