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苏国文,布朗族的头人,
和他的族人世代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中,
160度高温的之上,
茶叶能在他手中翩翩起舞。
他用传承千年的技法,
同一棵茶树的叶子,
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
他也是央视记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主人公,
第一集
谈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时,
没去安徽、浙江,
而是来到景迈山,
拍摄了这段让世界叹为观止的茶故事。
这里被称之为茶的故乡,
不仅因为这里孕育出全世界最早的茶树,
更因为这里的人视茶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和想象中光彩熠熠的“王子”不同,
眼前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
甚至没有闲散平静的老年生活,
每天清晨,叮当作响开启了一天的劳作。
苏老师扛着竹楼、手捧柴火,
操持农活的样子,平民至极。
瘦弱的身影淹没在参天古树林中,
让人不由的有种怜惜之感。
“只有明确的知道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是怎么长大的,对养育自己的前辈,
要怎么回报,
这样做人才会有意义。”
印象最深的还是苏老师蹲在火塘边,
用最原始的容器炒茶的样子。
脚边扬起柴火残灰,简陋的屋里茶香四溢,
让人实在难以置信眼前这位正是布朗族“王子”本尊。
而谈及这一缕嫩芽的渊源,
手艺人的专注会让这位平凡的老人发光。
相传,当年布朗族头人带领族人迁徙途中,感染了瘟疫,一位族人在以为弥留之际,采下头上的一片叶子含在嘴里。醒来后,病情随即得到了控制,头人认为这是一棵救命树。
从此,这棵树就变成了布朗族唯一的药品,无论有什么病,包括战争伤亡,都用这个茶来医治。
所以直到现在,布朗族都把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布朗族先祖帕岩冷给后人留下了遗训:
“我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际;唯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好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茶树。”
不由得对眼前这片被遗忘的森林心生敬畏,
这个在深山里繁衍生息的民族,
有着山民的质朴劲儿和手艺人的执念,
世世代代守护传承着
大自然馈赠的生命甘泉……
每天晚上,苏老师都点着昏暗的小吊灯,
伏案写三页傣文,
只为把毕生经验传给布朗族后人,
他说:做了一辈子,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断了根!
然而常年信息闭锁、运输不便,
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知道
在云南景迈山,
善良勤劳的布朗族人用初心守护着古树茶
这样伟大而不朽文化瑰宝
不应埋没在深山里!
中国茗茶不少,
唯有这片圣地敲响了
“世界文化遗产”
的大门,甚至屡获领导人点赞。
苏老的父亲——布朗族末代头人苏理亚1950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时,曾亲手将布朗族的“腊各信”献礼毛主席。01年的亚太经济合作论谈大会、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用景迈山古树茶专门特制的“国礼茶”赠送给各国元首。
▲布朗族人为毛主席献茶的宝贵资料
新鲜的嫩芽饱含了古树一整年的精华,
将令人心驰神往的幽香和布朗族的故事,
浸润在这一杯红茶中,
撩动着人们的心间味蕾。
究竟这小小的一片嫩芽有何魅力?
苏老师选叶制茶,极为严苛,他的茶,每年只限量制作。
/ 优良古树 · 源自纯正 /
好茶就是要一种最天然的状态。在资深茶客眼中,300岁以上的茶树才称得上“古树”,而在雨林深处的800岁古树可称之为珍品。
在这里,茶每年都沐浴在
高海拔1500米以上,日照7小时以上,茶多酚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
“红酒论酒庄,古树茶讲山头”,
晏子茗茶便采摘自这片原始森林。
这里
古茶树与森林交错参天,比比皆是历经沧桑的古木,
茶树枝干上长满了野生菌、兰花等附生物,赋予了古树红茶特有的兰花香。当秋季茶花满山的时候,甜和香的气息更浓。
/ 杜绝农药 · 茶香纯粹 /
之所以这里的茶树不催芽不打药,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是因为森林的多样生物巧妙地防治了病虫害;
落叶和野果的自然发酵,成了最天然的有机肥。
在这个谈药色变的时代,只有纯天然的才符合人们崇尚绿色生活的标准。
/ 色香味形绝佳 · 一饮倾心 /
如今,极少能喝到纯正的手工茶,
手工茶的茶香醇、汤色重,是机械炒茶不能比拟的。
细品古树红茶,定会让你过喉不忘。
条索隽秀,乌黑油润,色泽均匀
清秀的山野兰香
在鼻息间萦绕
绵长兰香和蜜香在口中慢慢发酵,
味甘醇绵,
齿颊留香
汤色红艳,清澈透亮,
生津蜜香温润、丰沛、回甘持久……
正因为古树红茶味道醇厚,所以相当耐泡,连续冲泡十几道都还是摄人心魄的鲜醇
。甚至喝完之后,杯中都残留着一丝香气。
/ 好山好树好匠人,才能出好茶 /
纯手工采摘的过程尤为辛苦,而苏老师对芽叶的标准又格外严苛。
除了只要每片茶地里最好的“茶魂”芽叶之外,还一定只要两叶一芽。
一天下来,
采摘不到40000颗符合标准的芽头,成品后的茶叶还不到1斤!
采摘后先经足时的摊晾、萎凋,让鲜叶酶活性最佳,再以布朗族当地的古法,纯手工揉晒,最后发酵、干燥,出品质好茶。
▲
布朗族王子苏国文亲手“炒茶”
当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坚持上山采茶,就像苏老师所说,这是一个活到老干到老的信仰,而坚持信仰的基础得益于好身体。
▲
经杀青后的晏子茗茶
布朗族的长寿老人很多,七八十岁了牙齿完好,眼明耳聪,记忆力不减当年,这也和常年饮用古树茶有关。
▲
晏子茗茶创始人苏晏女士与当地茶农体验采茶
/ 静心 · 静神,感受茶道魅力 /
即便买到正宗的古树红茶,如果不讲究冲泡,很可能糟践了好茶,还花了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