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化债以来,各省市根据自身债务状况,面临不同的融资环境,进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融资规模以及投资、经济增速。今年1季度是观察债务政策对各地经济、财政以及债务影响的重要窗口。从今年1季度数据来看,除融资方面重债省份和非重债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外,经济和财政等方面并未出现以债务为界的分化。化债政策影响有待继续观察。
重债省份融资整体弱于非重债省份,且更为依赖政府债券。
从社融数据看,由于去年一季度的高基数原因,大部分省(市、区)社融今年一季度表现同比减少。在化债的背景下,重点省份与非重点省份融资情况呈现分化特征,重点省份表现整体弱于非重点省份,除政府债券外,其余融资渠道均弱于非重点省份,主要体现在企业债券、非标融资及信贷方面。
其中,政府债券方面经济较强地区出现同比收缩,上海、福建等地收缩明显,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加的均为贵州、天津等化债重点省份;企业债券的分项来看,12个重点省份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少增193亿元,非重点省份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2987亿元,重点省份企业债券融资整体收缩;非标融资方面,12个重点省份非标融资为负,而非重点省份一季度非标融资2554亿元。
经济分化并不以债务为界。
从各省GDP增速来看,重债省份和非重债省份的分化并不明显。一季度,我国GDP为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一共16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高省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线“,天津则与全国增速持平,14个省市低于全国水平。而从增速分化来看,重债省份和非重债省份差异并不明显。吉林、重庆等重债省份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两位,而广东、陕西、江西等非重债省份1季度经济增速却在全国处于后列。山西一季度GDP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是唯一总量减少的省份,主要受到煤炭产业周期下行的影响。
投资增速对债务的反映同样并不明显。
部分重债省份1季度投资增速亮眼,内蒙1季度投资增速债30%以上,黑龙江、甘肃、辽宁等也实现了两位数左右或以上的增长。而广西、云南等重债省份1季度投资则大幅下降,分别同比下降20.4%和8.1%。此外,贵州、重庆等重债省份投资也处于较低增速水平。但广东、河南、陕西、江西等非重债省份投资增速同样较低。投资和债务之间并未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资源性省份企业盈利下滑更为明显。
大部分沿海省(市、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排名靠前,部分资源型省(市、区)由于基数原因利润下滑较为明显。
其中下滑排名前三的为青海同比下跌66.2%,山西同比下跌45.8%,内蒙同比下跌28.4%。19个省(市、区)工业企业利润上涨,其中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省,上涨最为明显。一季度各省份居民收入同比均增加,
上海、北京等高基数省份增速相对较慢,低基数省份增速较快。
部分重债省份1季度财政收支两旺,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大部分省(市、区) 的预算收支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但部分省(市、区)表现存在差异。部分重债省份财政收支两旺,
例如天津、重庆以及吉林等省市,1季度财政收支均处于高增长区间。而广西1季度财政收支则均出现明显收缩。重债省份调整过程中分化明显。
财政收支增速变化格局之下,2024年一季度仅有1个财政盈余省(市、区)——上海,2024年上海市实现财政盈余381.9亿,其余省(市、区)2024年一季度均为财政赤字,
其中四川、河南、湖南和湖北财政收支赤字超过1500亿元,天津市财政收支赤字最少,为-156.9亿元。
2024年1-3月全国30省份土地市场中
,仅四成省份成交额实现同比增长,中西部省份整体土地出让情况较弱。
风险提示:
统计数据误差、相关政策边际变化、经济发展超预期。
各地一季度经济、财政和融资数据相继公布,我们通过盘点各地经济增长、财力以及融资状况的变化,分析各地发展态势和未来债务风险。
GDP总量上,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分省(市、区)来看,广东、江苏一季度GDP总量均超3万亿元,分别为3.15万亿和3.10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10.7%和10.5%,山东、浙江一季度GDP均超过2万亿元,占比分别为7.4%和6.8%。2024 一季度前四大省(市、区)GDP占全国GDP总额的35.5%,前十大省(市、区)GDP占全国GDP总额的61.6%,占比均与2023年同期占比基本持平。
从各省(市、区)排名变化来看,各省GDP排名变化不大,2024年一季度末与2023年末排名相比,GDP总量排名前十中河南反超四川,成为全国经济第五大省,安徽反超上海成为全国经济10大省。
从各省GDP增速来看,重债省份和非重债省份的分化并不明显。
一季度,我国GDP为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一共16个省份一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线”,天津则与全国增速持平,14个省市低于全国水平。而从增速分化来看,重债省份和非重债省份差异并不明显。吉林、重庆等重债省份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两位,而广东、陕西、江西等非重债省份1季度经济增速却在全国处于后列。山西一季度GDP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是唯一总量减少的省份,主要受到煤炭产业周期下行的影响。
而从工业部门工业增加值来看,31个省份中有28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宁夏增长明显,黑龙江同比下降最多。一季度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湖北等9个工业大省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同比增长13.9%,西藏同比增长12.1%,甘肃同比增长11.4%是增长最快的三个省(市、区)。其中山西、青海,黑龙江同比下跌,分别为-2.1%,-4.5%,-4.9%。
我们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个口径观察居民消费变化。
消费增长增速较弱的是上海、青海等地。其中,海南、青海、西藏、新疆、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分别同比下滑4.2%、3.4%、0.4%、0.4%、0.1%,消费需求拉动有一定压力。而消费需求表现较为强劲的则是基数较小或经济增长较为强劲的地区,如贵州、浙江、辽宁等地。
从对外贸易来看,整体外贸形势尚可,但各地进出口情况分化较大。
21个省实现同比正增长,10个省为负增长,地区间分化程度较大。中西部地区进出口金额增速较高,尤其是西藏和新疆,同比增长分别达216.7%、42.7%,明显优于其他所有省(市、区)。江西、河南和湖南同比增速较弱,分别为-39.4%、-23.4%和-23.3%。
重债省份投资分化明显,并非都出现明显回落。
部分重债省份1季度投资增速亮眼,内蒙1季度投资增速在30%以上,黑龙江、甘肃、辽宁等也实现了两位数左右或以上的增长。而广西、云南等重债省份1季度投资则大幅下降,分别同比下降20.4%和8.1%。此外,贵州、重庆等重债省份投资也处于较低增速水平。但广东、河南、陕西、江西等非重债省份投资增速同样较低。投资和债务之间并未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我们分别观察企业、居民和政府三者收入各省分布情况。用工业企业利润来观察企业面,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观察居民收入变化。由于财政较为重要,我们将财政收支单独成节进行分析。
一季度分省(市、区)来看,大部分沿海省(市、区)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排名靠前,部分资源型省(市、区)利润下滑较为明显。
一季度,部分资源性省(市、区)工业企业盈利下滑,其中下滑排名前三的为青海同比下跌66.2%,山西同比下跌45.8%,内蒙同比下跌28.4%。此外,新疆、陕西、河北、江西一季度企业盈利跌速均在10%以上。19个省(市、区)工业企业利润上涨,其中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省,上涨最为明显,同比上涨75.7%,另外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区)同比增速超过50%。
相对来说,一季度各省份居民收入同比均增加,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省份增速相对较慢,低基数省份增速较快。
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速最低的后三个为上海、天津、北京,分别同比增长4.9%、5.1%和5.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最高的为西藏,同比增长8.74%,其余除黑龙江、新疆超过7%之外,其他省(市、区)都在7%以下,相互差距并不大。
2、各省市一季度财政收支
一季度各地财政收支增速分化,各地区财税走势整体偏缓,收入增长承压,支出低增长。因基数效应、产品利润的下降、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国家对企业实施的税收减免和缓交措施,导致各省(市、区)的预算收入普遍较低。同时,受制于收入增长动力不足以及前期基数较高,各省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也显著放慢。
具体来看,大部分省(市、区) 的预算收支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但也存在特殊省(市、区)。如天津市财政收入增速相对较快的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达到了25.7%;青海省、山西省财政在保持一定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的同时(同比增速分别为4.4%和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明显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6.6%和-16.0%。
部分重债省市财政收支双旺
。例如天津、重庆以及吉林等省市,1季度财政收支均处于高增长区间。而广西1季度财政收支则均出现明显收缩。重债省份调整过程中分化明显。
财政收支增速变化格局之下,2024年一季度仅有1个财政盈余省(市、区)——上海,2024年上海市实现财政盈余381.9亿,其余省(市、区)2024年一季度均为财政赤字,
其中四川、河南、湖南和湖北财政收支赤字超过1500亿元,分别为-1984.3亿元、-1857.6亿元、-1537.6亿元和-1506.84亿元,天津市财政收支赤字最少,为-156.9亿元。
2024年1-3月全国30省份土地市场中,成交额及成交面积多数同比下滑,仅四成省份成交额实现同比增长,共有11个省份成交面积同比增长,中西部省份整体土地出让情况较弱。
2024年1-3月30个省份中山东、福建、重庆、湖北、海南、黑龙江、天津、陕西、河北、上海、青海和北京共12个省市成交金额同比上升,其中上海、天津和福建增速强势,成交额同比增速分别为709.28%、150.90%、143.94%。1-3月成交金额同比跌幅超过50%的有吉林、贵州、安徽、云南和江西,其中吉林降幅最为严重,达74.29%,其他省份分别同比下降65.41%、57.48%、55.94%和51.45%。
在化债的背景下,重点省份与非重点省份融资情况呈现分化特征,重点省份表现整体弱于非重点省份,除政府债券外,其余融资渠道均弱于非重点省份,主要体现在企业债券、非标融资及信贷方面。
从社融数据看,由于去年一季度的高基数原因,大部分省(市、区)社融今年一季度表现同比减少。
一季度社融中北京、西藏同比多增,分别同比上涨1028亿元、134亿元。而其余省(市、区)社融较上年同期均减少,其中江浙和广东收缩明显,同比减少2846亿元、1399亿元、2531亿元,位列所有省(市、区)的末席。
政府债券方面重点省份表现优于非重点省份,经济较强地区融资出现同比收缩,上海、福建等地收缩明显,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加的均为贵州、天津等化债重点省份。
一季度共有26个省(市、区)政府债券净融资减少,5个省(市、区)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加,分化明显。其中上海、福建和河北政府债券净融资大幅减少,同比分别减少617亿元、556亿元和538亿元。而贵州、浙江和天津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幅明显,分别增加174亿元、159亿元和123亿元。
从社融数据中企业债券的分项来看,12个重点省份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少增193亿元,非重点省份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2987亿元,重点省份企业债券融资整体收缩。
从城投债的净融资情况来看,在债务管控的背景下,由于名单内主体的范围、出函的便利性等因素影响,各省份表现差异较大,15个省(市、区)表现为净偿还,14个省(市、区)表现为净融资。
从净融资来看,排名前三的省(市、区)为江苏、山东和重庆,净融资分别为216.46亿元、215.76亿元和93.43亿元;排名后三的省(市、区)为浙江、天津和湖南,浙江净融资同比大幅下降211.78亿元。从债券余额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城投债余额继续居前,其中江苏省余额占比23.27%,上述三省余额合计占比达到46.40%。
非标融资方面,12个重点省份非标融资为负,而非重点省份一季度非标融资2554亿元。
我们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承兑汇票来衡量非标融资。今年一季度,重点省份中仅有天津、云南、吉林、内蒙古、重庆非标融资为正。
风险提示:
统计数据误差、相关政策边际变化、经济发展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4年5月14日发布的研报
《
分化尚未以债务为界——各地一季度经济、财政和融资盘点
》,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