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原籍:德国 《阿图罗·乌依可抗拒的崛起》(1941) The Resistible Rise of Arturo Ui |
离开原因: 1933 年,布莱希特从纳粹德国前往丹麦,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于 1941 年到了美国。 《阿图罗·乌依可抗拒的崛起》是一出讽刺剧,剧中每一个愚蠢恶毒的角色都能在纳粹党那里找到现实版。 |
✩ |
| 汉斯·奥古斯都·雷 & 玛格丽特·雷 Hans Augusto Rey and Margret Rey 原籍:德国 《好奇小猴乔治》(1941) Curious George |
离开原因: 汉斯和玛格丽特的父亲都是德国籍犹太人,本来居住在德国汉堡市。因为纳粹在德国兴起,汉斯前往巴西工作,并在那里迎娶了玛格丽特。1935 年后到法国居住,当 1940 年纳粹入侵法国,夫妇俩又不得不搬到美国,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就包括了《好奇小猴乔治》的手稿。 |
✩ |
| 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 原籍:奥地利 《巨变:近代西欧的政治和经济的源头》(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
离开原因: 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许多像波兰尼一样的杰出社会主义者陷入危险中,他在 1933 年被要求从担任编辑的《奥地利经济学人》杂志辞职,于是他前往英国工作。在此期间他做的一些笔记,为之后写作《巨变》一书打下了最初的基础。1940 年波兰尼到达美国佛蒙特州。 |
✩ |
|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原籍:德国 《浮士德博士》(1947) Doctor Faustus |
离开原因: 托马斯·曼反对希特勒上台,1930 年曾在柏林发表公开演讲“呼吁理智”。1933 年他和妻子前往法国、瑞士旅行,在得知发生于当年五月的纳粹焚书运动后,他决定不再回到德国。1939 年时托马斯·曼移民到美国。 《浮士德博士》的主人公是一位将灵魂与魔鬼作交换的作曲家,对纳粹统治的德国表达了自己的讽刺。(长按下图二维码可购买哦) |
✩ |
| 狄奥多·阿多诺 Theodor Adorno 原籍:德国 《权威主义人格》(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
离开原因: 1932 年被纳粹免除了教师职务之后,阿多诺离开德国前往牛津大学学习,1938 年时搬到美国。阿多诺的著作,是想弄清楚哪种性格类型容易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 |
✩
|
|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原籍:德国 《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
离开原因: 由于是犹太人,阿伦特大学毕业后无法在德国的大学获得教职,于是在 1933 年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前往巴黎居住,并在那里帮助其他犹太难民。当维希政权接管法国之后,她被当成“战侨”关了起来,最后在 1941 年设法移民到了纽约,并在此定居下来。 与阿多诺和其他同时代的德国犹太裔移民一样,阿伦特一直想弄明白为何民主制度会崩溃,独裁主义又为何会兴起。 |
✩ |
| 列奥·施特劳斯 Leo Strauss 原籍:德国 《自然权利与历史》(1953)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
离开原因: 列奥·施特劳斯 1925 年开始在德国柏林犹太学院任职,从三十年代开始先到巴黎再到伦敦任教以及作研究。纳粹上台后,他无法再回国,于是在1937年搬到了美国,以在古典哲学方面的研究著称于世。 |
✩ |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原籍:俄罗斯 《洛丽塔》(1955) Lolita |
离开原因: 纳博科夫出生在俄罗斯贵族家庭,十月革命爆发时他和家人在各个欧洲国家之间辗转流亡。最后在 1940 年迁居到美国,尽管收到许多工作邀约,但他最终决定在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昆虫学家。《洛丽塔》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小说。(长按下图二维码可购买哦) |
✩ |
| 伊莎贝尔·阿连德 Isabel Allende 原籍:智利 《精灵之屋》(1982) 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
离开原因: 推翻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政变爆发之后,伊莎贝尔·阿连德于 1973 年逃到了委内瑞拉,前者是一名社会主义领导人,同时也是阿连德父亲的表亲。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她又搬到了加利福尼亚。 根据她自己的流亡经历,阿连德利在自己的首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几代人之间的故事,尽管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但却与智利有很多相似之处。 |
✩ |
| 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law Milosz 原籍:波兰 《冬日钟声》(1985) Bells in Winter |
离开原因: 米沃什在波兰熬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加入了战后的政府,1951 年前往法国,最终在 1961 年移民至美国。《冬日钟声》是他的诗集作品。上海译文今年将会出版米沃什诗全集(点击红色字体可看详细)。 |
✩ |
| 约瑟夫·布罗茨基
Joseph Brodsky 原籍:前苏联 《小于一》(1986) Less Than One |
离开原因: 因其持有不同意见,布罗茨基 1964 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72 年被驱逐出了苏联,随后到美国定居,并用英语写作。他定义自己为:“我是一名犹太人;一名俄语诗人;一名英语散文家。” 布罗茨基热衷于扮演社会中的诗人角色,体现在他那些关于政治、文学以及个人流亡经历的散文全都体现了这一点。《小于一》《悲伤与理智》《水印》等作品分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长按下图二维码可购买《水印:魂系威尼斯》) |
✩ |
| 努鲁丁·法拉赫 Nuruddin Farah 原籍:索马里 《地图》(1986) Maps |
离开原因: 20 世纪 70 年代,法拉赫因为在小说中描述了关于独裁者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残酷统治下的生活,而被逐出索马里,直到 1996 年才第一次重回故国。在他的小说中总能看到在动荡的祖国中迷失、艰难寻找未来的人物形象。 |
✩ |
| 阿列尔·多夫曼 Nuruddin Farah 原籍:阿根廷、智利 《死亡与少女》(1990) Death and the Maiden |
离开原因: 多夫曼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1954 年移居智利在智利大学任教,1967 年成为智利公民。作为被赶下台的社会主义领导人萨尔瓦多·阿连德的文化顾问,多夫曼被迫与于1973年逃离智利。 在《死亡与少女》中,多夫曼将一个深受拉美体制折磨的女性,与给她带来折磨的警察国家体制下的恶棍之间爆发的冲突搬上了银幕。但渗透在其中的,是作者本人或许也没有看清的浑沌世界。 |
✩ |
| 雷纳多·阿里纳斯 Reinaldo Arenas 原籍:古巴 《黎明不会来》(1992) Before Night Falls |
离开原因: 阿里纳斯因其批评古巴政府的作品而遭入狱囚禁,之后在 1980 年成功移居到了美国。 阿纳斯的回忆录发表于他自杀之后的1990年,从其贫困潦倒的青年时代到最后决定自杀,这本回忆录讲述了他的整个人生。它也是一部关于政治幻灭及流亡历的痛苦故事,并且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
✩ |
| 克里斯蒂娜·加西亚 Cristina Garcia 原籍:古巴 《在古巴做梦》(1992) Dreaming in Cuban |
离开原因: 加西亚还只有两岁时,他们一家人随着第一批逃离古巴的人一起,于 1961 年离开了祖国居住在美国纽约,而当时菲德尔·卡斯特罗刚刚上台执政。 加西亚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等工作。《在古巴做梦》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从古巴逃亡出来的三代女性的故事,她们都对这个国家怀着复杂的情感,有爱和怀念,也有厌恶嫌弃。 |
✩ |
| 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原籍:德国 《大外交》(1994)
Diplomacy |
离开原因: 身为德国犹太人的基辛格,在 1938 年随家人一起离开了这个国家,在美国纽约定居,并于 1943 年成为美国公民。 基辛格凭借自己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长按下图二维码可购买上海译文出版的基辛格回忆录《白宫岁月》) |
✩ |
| 梁昂 Loung Ung 原籍:柬埔寨 《他们先杀死了我父亲》(2001) 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
离开原因: 1979 年从红色高棉政权逃离出来后,梁昂在美国佛蒙特州定居下来。 梁昂这本贴近“杀戮战场”的回忆录想要呈现一种历经艰难挫折的集体记忆,“如果你在那时候也生活在柬埔寨,那这也是你的故事”。 |
✩ |
|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Madeleine Albright 原籍:前捷克斯洛伐克 《国务卿女士》(2003) Madam Secretary |
离开原因: 奥尔布赖特一家在 1948 年捷克共产党接管国家政权后,因为对此表示反对而被迫移民到美国。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务卿。 在书中她讲述了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国务卿的经历,以及她作为捷克难民走过的匪夷所思的历程。 |
✩ |
| 迪纳夫·孟格斯图 Dinaw Mengestu 原籍:埃塞俄比亚 《天堂结出的美丽硕果》(2007) The Beautiful Things That Heaven Bears |
离开原因: 1980 年,孟格斯图一家为躲避埃塞俄比亚发生的战争而逃往美国,而迪纳夫当时才 2 岁。后在伊利诺伊州居住。 在他第一部小说中,孟格斯图描述了华盛顿特区移民和难民的世界。“我该如何在美国生存,”小说的主人公兼杂货店店主 Sepha Stephanos 说,“尤其是在我根本没有摆脱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下?” |
✩ |
| 伊斯梅尔·比亚 Ishmael Beah 原籍:塞拉利昂 《长路漫漫:一个童兵的回忆》(2007) A Long Way Gone: Memoirs of A Boy Soldier |
离开原因: 比亚 12 岁时被迫成为了一名童兵。在那场塞拉利昂的内战中,估计至少有五万人丧生。1997 年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在美国纽约定居下来。 比亚的回忆录难得地以儿童兵的视角看待残酷的战争。幸运的是,他最终摆脱了这一切。 |
✩ |
| 玛莎·格森 Masha Gessen 原籍:前苏联 《无脸的男人》(2012) The Man Without a Face |
离开原因:
格森一家是犹太人,这个身份使他们的宗教信仰等在前苏联受到诸多限制。1981年他们一家获准离开。 格森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经过克格勃多年打磨形成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她认为普金实行的是一种独裁统治,担心其他人会对此视而不见,并将普金想像成为他们希望的领导者。 |
✩ |
| 瓦德·拉特纳 Vaddey Ratner 原籍:柬埔寨 《在榕树的阴影下》(2012) In the Shadow of the Banyan |
离开原因: 在熬过了四年的强制劳动、饥饿和残忍对待之后,拉特纳与母亲在 1979 年逃离了红色高棉政权,移民到密苏里州的乡村地区。 拉特纳的第一部小说可以说是她自己惨痛经历的再现。一个才五岁的小女孩,见证了波尔布特的军队给日常生活带来的恐惧。这一切都超出了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理解范围,于是作者创造了一个美好与恐怖的交织的世界。 |
✩ |
| 加里·施特因盖特 Gary Shteyngart 原籍:前苏联 《小失败》(2014) Little Failure |
离开原因: 与其他犹太裔公民一样,施特因盖特及其家人在前苏联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了歧视,在 1979 年时获准移民。 当施特因盖特的母亲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小失败”时,她一定是开了个小玩笑。这位风趣的作家在回忆录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笨手笨脚小男孩来到美国的故事。 |
✩ |
| 阮清越 Viet Thanh Nguyen 原籍:越南 《同情者》(2015) Viet Thanh Nguyen |
离开原因: 阮清越一家于 1975 年逃离越南,在哈里斯堡市定居下来之前,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难民营里。 阮清越第一部小说《同情者》,获得了 2016 年普利策小说奖。这本书为曾经一边倒的叙事中加入了越南人的声音。作为对由美国军人和政治家单方面讲述越南战争的历史而表示不满的人,阮清越说:“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由战败者来记录历史,而非胜利者。” |
✩ |
| 陈武 Vu Tran 原籍:越南 《龙鱼》(2015) Dragonfish |
离开原因: 陈武于 1975 年出生于胡志明市,当时这座城市已被北越占领了五个月,1980 年他与母亲及妹妹一起乘船离开了这里,期间曾在海上漂了五天之久。 陈武的小说《龙鱼》并没有描述任何对逝去故乡的怀念之情。那个地方只有伤痛的记忆和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