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独居生活的我,躲进各种搭子群里找陪伴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穷人家小孩毕业后必做的事,我集齐了“三件套”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刷屏的网络梗,正在侵蚀这代孩子的大脑 ·  6 天前  
新周刊  ·  公路车太热,中产买不动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知书丨衷心希望下一届奥斯卡继续让我失望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2-28 19:58

正文


撰文:北海



昨天中午,看着延迟的奥斯卡颁奖礼直播,听着芒果TV时常发出的哀吟,熬到了最后的“最佳影片”单元。

 

和一如既往总要在压轴的环节请上一位/对大腕上台为“最佳影片”获奖者颁奖的套路一样,《雌雄大盗》里的银幕经典形象“邦妮和克莱德”的老主演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颤颤悠悠地上场了——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话之后,众望所归的“La La Land”(《爱乐之城》)的名字终于被念了出来……

 

到此,我以为愈发鸡肋和无聊的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终于落幕。


我失算了。

 


作为一个公众号的操持者,我能够想象我的同行们蹲守于电脑前迅疾地操弄手中键鼠改动标题、题图与按语,露出“《爱乐之城》”相关字样的画面。或许,早就准备好的押宝稿件中了彩头——内含十足的干货、衔接相映成趣的动图、遍布于内文的包袱和彩蛋。在“发送”抵达订阅用户的刹那,一切都指向着“十万加”的光明顶……



在《爱乐之城》剧组登台致谢快两分钟有余后,“BBC”新闻在我的手机里跳出了这样一条信息:Moonlight wins Oscar for best film, after La La Land is named winnerby mistake.(在《爱乐之城》被误报“获奖”之后,《月光男孩》最终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一切美好的泡沫刹那间纷纷碎裂。

 

想想那些已经抢鲜推送《爱乐之城》获奖头条的公众号们吧!既成的错误无法追回,被截屏记录的错误在网络间传诵。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在一年又一年“奥斯卡小年”的喧嚣之后,电影质量反而成了一个无关痛痒的议题。“政治正确”的场外争论倒是愈演愈烈,从去年声势浩大的关于无一黑人角色入选最佳男女主/配角的争论,今年总统特朗普“禁穆令”使得今年最佳外语片《推销员》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主动选择的缺席,到今年“金球奖”现场著名女演员梅瑞尔·斯特里普直指总统特朗普长达五分钟的发言……

 

这些“盘外招”似乎挽救着愈发无趣的奥斯卡。

 

然而它从来不是我关注奥斯卡颁奖礼的重点。

 

颁奖礼的无趣,在于电影整体质素的每况愈下。


《月光男孩》摘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桂冠


昨天早上,一位电影行业的朋友在微信端幽幽地发来了三个字——“看了吗?”我一头雾水,不知这接头暗号式的表达到底指向何物。一番刨根问底,才匆匆了解到彼时彼刻正是第89届奥斯卡颁奖礼的直播时间。匆匆打开直播链接,里面是一遍又一遍的激动和感谢。那些令我漠然的奖项昭示着一项项电影工业领域的最高成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我相信每一个观看过奥斯卡颁奖礼直播的人都能够理解身着华丽衣衫的人们在得知中奖了的瞬间刹那的雀跃。为了补足这个画面的情绪,我经常能够想到范进,他“我中了我中了”的呼唤在时间的河流中涤荡、回响。

 

虽然我了解过一些文化奖项颁布的流程和内幕,理解评价作品的标准从来不单单只是“艺术作品本身质量的好坏”,它还涉及评委的喜好(这可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判断力问题)、时局、当时的审美潮流,乃至影片公关宣传方得力与否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问题。可是作为一个耿直的人,看着被误报的《爱乐之城》和即使是正确的《月光男孩》剧组们统统站在奥斯卡最佳影片单元的领奖台上的时刻,心中还是涌现着一丝悲凉。

 

 

一张滑稽的留影

 

在这个习惯于哀叹“过去的总是美好的”舆论情境下,我也会想起我也是2008年看着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争夺“最佳影片”桂冠盛况的迷影青年。

 

简单来说,这两部都是你看完一遍会咂咂舌头、摇摇脑袋的电影。

 

《老无所依》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一大笔美金是药引子,几伙人围着它反复地杀戮、追逐,老警察们也顺着线索持续地奔忙。那徒劳的无助感会在回忆的瞬间抖露出这部电影灿烂的余韵。《血色将至》则有另一番模样,同样以钱作饵,在二十世纪初“石油热”爆发的当口,直截了当地暴露人与人之间为了得到“黑金”所表演的激荡与简白的罪恶。


《老无所依》

科恩兄弟导演作品

《血色将至》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导演作品


用文字去概述这些影像大抵是徒劳无功的。这两部电影为奥斯卡颁奖礼的“最佳影片”界定了丰碑,也同样为作为观众的我提供了不切实际的幻觉——以为奥斯卡的金字招牌之下每年都将有一批如此量级的影史杰作为争夺一年一度的最佳名额头破血流。

 

这样的幻觉足够在昨天被打破了。

 

同与我曾经整日为了电影业一些微不足道的花边新闻鸡飞狗跳的朋友一样,如今他也意兴阑珊地会和我聊聊那些看了故事梗概就已经放弃观看欲望了的电影。

 

在《爱乐之城》大热的当口,斯拉沃热·齐泽克先生对于该片的评论文章——“齐泽克论《爱乐之城》:一种列宁主义的解读”为该电影狠狠地泼了盆凉水。其中一段话比较好理解,放这儿看看:

 

(作者注:斯拉沃热·齐泽克)记得2009年伦敦举行的第一届关于共产主义之观念的会议上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公众中有一些人抱怨与会者中只有一个人是女性,没有黑人也没有亚洲人——对此,巴丢评论说,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会对与会者中没有劳动者这个事实感到不安,特别是考虑到,会议的主题就是共产主义。


《爱乐之城》海报


对于《月光男孩》的评论,引用辛辣吐槽各种电影的“诚实预告片”小组便好。他们是这样评价最终获奖影片《月光男孩》的——“故事关于一位年轻的黑人✔同性恋✔试图脱离贫困✔以及毒瘾✔剧情跨越了三十年✔根据舞台剧改编✔根据作者的真实人生改编✔所以没错,这部电影绝对够格入围奥斯卡——All OF THE OSCAR THINGS


《月光男孩》海报


竟一语成谶。


 

不知道“诚实预告片”得知这部All OF THE OSCAR THINGS的《月光男孩》成功夺魁消息的时候,是否会和我一样会心一笑。

 

衷心希望下一届奥斯卡颁奖礼继续让我失望。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文青;编辑: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