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微信回复礼仪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妥善表达观点,避免在沟通中给人带来困扰。文章提到回复“嗯”是否合适的问题,引发了两派观点。此外,文章还通过几个例子强调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握好语商,避免因为言语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文章通过几个例子,包括张嘉倪和应采儿的采访表现,强调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握好语商,避免因为言语不当而引起尴尬和冲突。
文章强调了优秀沟通的重要性,指出会说话的人往往情商高、待人真挚、善良温暖,同时提出了语商的概念,强调了语商对人生发展的影响。
微信聊天的时候,你喜欢回复别人“嗯”吗?
最近,关于微信礼仪,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情,山叔想和大家探讨一番。
一位浙江姑娘,在回复老板消息的时候发了个“嗯”,结果引来了批评指教。
姑娘表示很委屈,不理解,准备辞职走人。
对此,网络舆论阵地赫然分为了两派。
一方觉得,微信回复没必要上纲上线,是老板过于苛责。
另一方反驳,认为与上级说话要讲究最基本的礼貌,甚至还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
其实在山叔看来,回复“嗯”无关礼貌与否,重点在于给人的感觉,是铺面而来的冷漠与敷衍。
试想一下,你兴致高昂发了一堆文字,却换来冷若冰霜的“嗯”、“哦”,是何感想?
更何况当我们的交流重心,从面对面逐渐转移到社交平台,没有了表情和语气的外在加持,你的每一个字,都会被无限放大,被拆开解读。
见字如面,放在此处,正是此理。
说话表达,不论何时,知分寸,掌火候,明时务,太重要了。
微博上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最让人反感的回复。
评论中,网友们金句频出,句句戳人。
@是豆卷呀:明明可以用嗯嗯、好的,为啥就有人喜欢发“嗯”。
@yaaaaa:我最讨厌“哦”,不管是谁发,看到这个字就不太爽。
@小渔村啊:神讨厌……。。。好像跟我说话很无语一样。
或许是无心之言,但你不知道究竟给别人带去多大的困扰,而得罪人还不自知,更是蠢笨!
线上交流如此,线下交流亦是。
前不久,张嘉倪的一段采访就惹得争议不断。
那段时间,《妻子的浪漫旅行》正处于话题巅峰,张嘉倪和老公甜甜的爱情刷屏了网络。记者针对性地采访,无可厚非。
然而,似乎张嘉倪并不买账,还很不耐烦。
“这还有多少个问题呀。”
“你们怎么那么多问题。”
“这不都三个了吗怎么还有?”
有人形容说,媒体是给了张嘉倪一个机会,让她趁热打铁,进一步推广。
可到最后呢?
因为语言表达之故,双赢的局面非但没达成,结果还不太美好。
你心直口快,无所顾忌;可听者有心,不甚尴尬。
应采儿也是其中的代表。
一档节目中,采儿问魏大勋会讲英语吗?大勋说不会,主要来就是看着你们。
采儿想也没想就怼一句:那你来干嘛?你当我们是狗吗?来看着我们?
场面一度尴尬到极点。
不置可否,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维,想要言行举止让所有人满意,太难,可把握言语的分寸,并不难。
直爽本是难能可贵的优点,一旦过了头,就是洗不白的污点了。
《关键对话》一书中提过这样的观点:
大部分影响生活的事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表达沟通不善而导致的。
语言是种奇妙的东西,能让你不经意间得罪人,当然也能动人于无形。
山叔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很简单,却很真实。
我有一次和妹妹去逛商场买衣服,妹妹已经参加工作四年了,她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没有号,需要调货。
售货员面露难色地说:不好意思,这件衣服要调货,会不会耽误你开学穿?
妹妹笑地花枝招展:不会不会,我过了年再来拿!
售货员真的看不出来年龄吗?
其实未必,只是人家选择用更有利的方式来表达。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山叔一直很欣赏王俊凯,不久前他也因为“说话的艺术”登顶热搜。
起因是阿信曾被小凯粉丝喊话,不要用微笑表情,致力于求真相的阿信找到契机,终于问出了口。
而王俊凯的回复,是轻松俏皮的语气,又恰到好处的留下空间,引得网络大片称赞。
有人说,会说话的人不只是情商高,更是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真挚待人和温柔善良。
通透澄澈又能给别人带来温暖的人真的好棒啊。
讲师李易真,曾提出过一个语商的概念,耳目一新的同时,我深表赞同。
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部总和,需要一个词来准确输出,它就是语商。
语商的高低,往往限制了人生发展的高低。
你会发现,会说话比会做事重要得多,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成为别人判定的标准。
更何况是现在能被截图、被录音的网络时代,一石往往激起千层浪。
到时候,好意被曲解成恶意,无心之言被无限放大,你除了百口莫辩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