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这位帅哥,你竟然是个腰围一米多的胖子?!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03 13:03

正文



惯例:先上男主


前言:和他那个丧心病狂的七弟萧绎一样,我知道萧统,是从文学集《昭明文选》开始的。


这部文选据说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近一千年的许多著述,共三十卷,752篇,在南北朝时就风行一时。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李善为《文选》作注,成书六十卷。到了宋代,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唐诗三百首》横空出世后,大家就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啦)


不过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还比较小,对萧统也只是停留在“昭明太子”的概念上(但并不妨碍我和朋友亲切地把他称为“统统”),不要说萧梁了,南朝是个什么鬼我都不知道。


后来读他的传记,又忧伤又唏嘘。忧伤的是,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我曾坚持认为“美好的文字背后必然有一个高颜值的作者”,因而当知道萧统十分健硕,拥有十围腰宽(据说有一米多)的时候,萧统在我内心闪耀的光芒顿时黯淡下去了。唏嘘的是,萧统去世时才三十一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非正常死亡。虽然在南北朝那个丧心病狂的混战年代,这种事司空见惯,但统统于我,毕竟爱过,所以不能不感到唏嘘。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他人很聪明,据说三岁就懂《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九岁就能给人讲孝经,“尽通大义”了(回想起九岁时候的我,正是讨人嫌的年纪....)。再大一点,简直就是出口成章,即便是险韵,也能顷刻写成。《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几首他的诗,其中《相逢狭路间》,我个人很喜欢:“京华有曲巷,曲曲不通舆。道逢一侠客,缘路间君居。君居在城北,可寻复易知。朱门间皓壁,刻桷映晨离。阶植若华草,光影逐飙移。轻幰委四壁,兰膏然百枝....”字字句句,景犹在眼。


看不出来腰粗


萧统自己勤于诗文,身边也聚集了许多文人雅士,以至于“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为后世的文学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句话好官方)。《昭明文选》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聪明就算了,萧统人还特别仁孝善良。


史书说他出居东宫,经常思念母亲,因而闷闷不乐。不过,这是一句废话,那时萧统才五岁,是个孩子都会难过好吗。真正体现他仁孝的,是后来他的表现。


一旦久雨或积雪天气,萧统就让人到民间走访,送米送衣;如果死了没棺材入殓的,就给人置办棺材——还不让老百姓知道是自己做的。除了百姓,萧统也很顾念臣下及其家属。朝臣刘孝绰和到洽兄弟关系不好。有一回,刘孝绰带妾入职,把老母亲留在家中,作为御史中丞,到洽就奏了他一本,刘孝绰因此而被免官。他的弟弟们不服气,又上疏告到洽,还送到了萧统那里。为了避免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扩大,萧统看都没看,让人直接烧了。对太子冼马陆襄年近八十的老母亲,萧统也非常尊敬,每个月都会让人嘘寒问暖,赠送食物和衣服。对于近侍呢,萧统也是能宽则宽。有一回萧统在菜里发现了一条虫尸(可见古往今来,食堂的卫生都是一个大问题),要是萧统一声张,估计厨子不说小命没了,至少也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于是萧统不动声色地把虫捏了出来,照吃不误——纯天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对旁人尚且如此,更不必说自己的亲生母亲了。


和萧衍的正室郗徽比起来,丁贵嫔出身不大好。郗徽出生高平郗氏,是东晋以来的门阀大族,母亲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儿,寻阳公主。丁贵嫔出身草根,十四岁嫁给萧衍当妾,这算是一个中国版草根灰姑娘的故事,通常来说结局会皆大欢喜,只是前期要被虐一虐。当时郗徽特别讨厌丁贵嫔,让她每天舂五斛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斛是十斗,一斗十五公斤,也就是郗徽让人家每天舂七百五十斤米,每天,七百五十斤....难怪《南史》要说,丁贵嫔能完成任务,都是靠神人帮助。不过丁贵嫔反正村姑出身,平时粗活干惯了,也没什么意见,照做就是。人生往往啼笑皆非,太计较的人吃亏,心宽的人反而白得了好处。郗徽连生了三个,都是女儿。她因病去世后,萧衍临幸丁贵嫔,结果一生,就生了个儿子,也是萧衍第一个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后来又生了梁简文帝,萧纲。要是郗徽地下有知,可能想再死一遍的心都有了吧╮( ̄▽ ̄”)╭。



丁贵嫔谦和惯了,即便做了贵嫔也从来不摆架子,“性仁恕,及居宫内,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萧衍信佛,她也跟着吃素,日子也过的相当简朴。萧统萧纲这俩孩子,跟萧衍其他儿子比起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是如白莲花一般的圣母也不为过,可能就是跟他们的生身母亲丁贵嫔有关。


不过人生在世,终有一别。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丁贵嫔生病,萧统早晚侍疾,衣不解带。丁贵嫔死后,更是徒步跟随丧仪回宫,不吃不喝,甚至哭到昏厥。连萧衍都看不下去了,专门宣旨说:至亲去世感到悲痛是正常的,但也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啊!有我在,你就不要太悲伤啦,还是吃点东西吧,萧统这才每天喝了点麦粥。这点哪够啊?萧衍又下旨让他多吃点,还说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担心,“我比更无馀病,政汝如此,胸中亦填塞成疾”。萧统不听,结果瘦了不是一点半点。


对人如此宽厚,在治理上,萧统也主张仁政。


他十二岁去看审判犯人,觉得刑罚太重,就从宽处理了。司法部门本来是觉得萧统年纪小,他要处理就哄他玩儿一下,结果萧统真处理了,大家就懵逼了,只好拿着卷宗去问萧衍。我们都知道,萧衍他老人家对儿孙宗室是绝对的菩萨心肠,看到萧统这样罔顾司法,他不以为忤,还特别高兴(当然了,他老人家是罔顾司法的第一好手),让人照萧统说的办。有了老子的纵容,萧统每次都视司法于无物,坚持从宽处理。建康有人拐卖儿童,按律全家都要被杀,结果因为萧统在场,县令没办法,只好把人贩打了四十杖。不过,这个建康令也有自己的坚持,觉得还是不能纵容,所以把人贩打了以后,又判了个十年有期徒刑。


大头贴


人治?法治?犯了事,没关系,都不用说“我的朋友是太子”了,只要把萧统请出来放在那里一坐,就跟释迦牟尼似的,要你放下屠刀普度众生,“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司法机关也是醉了。


不过古代司法机制不健全,政哥和李斯推行铁血法制,结果被人撂了,所以后来虽有法律,中国还是以人治为主,因而对萧统不能太过苛刻。萧统之所以如此,一半是受萧衍的影响,也笃信佛教,多次在东宫讲法。另一半,则是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使然。


他这个人,往好了说,就是言必行的真君子,信什么,就做什么,往坏了说(当然也不算坏),就是比较实心眼。比如他看到天下人都以奢侈为俗,自己就穿旧衣服,不吃肉,用的东西也很简单朴素,希望能改善这种风气。但有时候我们说,过犹不及,萧统有时候,太像一个圣人了,这其实未必是好事。有一次他和名士们泛舟湖上,番禺侯萧轨兴致上来了,说要奏女乐,结果萧统正色回答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史书上说萧轨“惭而止”,其实未必没有败兴在里面。试想你和朋友出去玩,正在兴头上,大家说去唱K,结果领导突然来了一句,不要那么放纵啦,明天还要上班哟,可能你也只能微笑着学会面对了吧。


也因为这样的性格,才造成了后来萧统的死亡。五代的冯道在《荣枯鉴》中写道,“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我们要牢记的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事情出在为丁贵嫔选墓地的事上。萧统早先就为丁贵嫔买了墓地,但要下葬的时候,有人请宦官俞三副帮他卖地,说事成后给一百万中介费。俞三副就跟萧衍说,萧统那块地,不如现在这块地好(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


萧衍听了,果断换地。结果又有人跑来跟萧统说了,这块地不利长子啊,要镇一镇。萧统就在墓侧的长子位处埋了腊鹅等物。本来这件事到这就算完了,结果萧统早先的时候,因为办事不力,疏远了东宫的两个宦官。这两人内心忌恨,奈何萧统平时太完美了,根本没错可抓。这回可好,逮着小辫子,两人赶紧跟萧衍说,萧统在墓里埋了东西,是想咒皇帝早死。萧衍悄悄派人一挖,果然发现了腊鹅。他想追查这件事,幸好徐勉劝住了,只杀了道士。但萧统心里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按照他的性格,凡事无不谨慎小心,克己复礼,却因为这件事而让父亲生气,心里必定会十分不安,但真如史书所说,“由是太子迄终以此惭慨,故其嗣不立”,倒也未必。丁贵嫔去世,是在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而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萧统尚有《止三郡民丁就役疏》,“武帝优诏以喻焉”,让朝廷按萧统说的办理。萧统死后,萧纲在《昭明太子集序》中对萧统也是倍加称赞。如果萧衍真的因此而对萧统生出猜忌之心,萧纲显然不敢这样明目张胆地对萧统倍加推崇,由此可见父子两人并未产生太大隔阂。


而史书这样说,可能是因为后来萧衍立了萧纲为太子,而非萧统的儿子萧欢。但当时萧欢年纪太小,周围的叔叔们一个比一个还凶残,萧欢根本应付不来。老七萧绎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其他的大多不是什么好货,更何况还有一个大杀器,萧正德,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萧统呢。


昭明太子墓前石刻,位于南京博物院


萧正德是临川靖惠王萧宏第三个儿子,和他比起来,他那个草包老爹真心不算什么。之前郗徽没儿子,就收养了萧正德。然而萧正德“少而凶慝,招聚亡命,破冢屠牛,兼好弋猎”,一看就是小无赖的样子,不知道萧衍收养他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和萧宏关系好吗?他大哥萧懿的儿子萧渊藻,“谦退恬静,门庭闲寂,宾客罕通”,怎么也比萧正德好啊。然而成大事者言行从来出乎意料,萧衍的逻辑自然不是我这种普通人能懂的,于是他收养了萧正德。收养就收养吧,关键是后来生了萧统,萧衍又把人家萧正德改成王爷了。试想,刚开始,是作为准皇后的长子,算是嫡长子,现在又变成了一个普通王爷?!别说萧正德本来就凶残了,换寻常人心里也要失衡一下好吗。从那时候起,萧正德,“自谓应居储嫡,心常怏怏,每形于言”,就开始盘算帝位了(他后来确实也不折不挠,先投奔北魏,自称南梁废太子,后来北魏不怎么待见他,他又跑了回来。侯景之乱的时候,和侯景勾结,内外响应,终于当了几天皇帝)。


萧衍不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何况萧正德还表现得那么明显。虽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过了萧正德。他放过萧正德的原因,我猜测有两个。第一,萧衍信佛,不好妄开杀戒;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息息相关。萧衍开始信佛,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避免萧梁如刘宋、萧齐宗室那样,自相残杀。如果开了杀萧正德这个先河,恐怕悲剧又会再次上演。不过萧衍料到了开头没料到结尾,最后萧梁宗室还是互相火并了。这也是为什么如果萧统真的做了皇帝,结局会更惨的原因之一。他比萧衍更加仁慈与宽容。例如,对于因为在州横行霸道,胡乱杀人,而被萧衍赐死,不成器的弟弟萧伦,萧统也是极尽宽厚,“流涕固谏,得免”。萧统这样报人,人未必会这样待他。


萧衍心知肚明,因此早早地做了防范。萧统才刚加元服,他就让萧统“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而萧统自己,其实也很清楚这一切,但他始终坚持孔曰成仁,孟曰成义,想用生命去感化那几个狼心狗肺的兄弟们。只是他和萧衍都没有想到,腊鹅事件竟会成为一切终结的开始。而萧衍更没有想到的是,以第三子萧纲为太子,取皇孙萧欢代之的举动,拉开了后来宗室火并的大戏。



萧衍这一系


萧统侍奉孝道,腊鹅事件后,虽然萧衍不再追究,但他自己心里未必不会在意。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三月,萧统坐船采芙蓉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了池里受了伤。他害怕萧衍知道后担心,因此密而不报,即便萧衍询问,他也强自撑着回信——这其实就是他侍奉孝道与腊鹅事件的后遗症,因为心中不安,因此不敢再让父皇忧心。不过,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出萧统之为人,宅心仁厚,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时刻以他人为先。如果就人品来说,萧统绝对称得上是一流。不要说皇帝了,即便是普通人,也少有人能与之匹敌。但这样的人,也许会是一个好人,绝不会是一个好的君主。


慈不掌兵,也算是千古至理。


没多久,萧统病笃,左右急坏了,要去报告萧衍,萧统都还不让,逼急了,他就哭(我知道你们想吐槽,然而人家只是呜咽),左右只好罢了。拖了一个多月,病情突然恶化,左右赶紧上报萧衍。然而等萧衍赶到时,萧统已经去世了,年仅三十一岁,“朝野惋愕,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甿庶及疆徼之人,闻丧皆哀恸”。


然而在很多年后,我再来读他的传记,会觉得他的早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除了萧统、他爹萧衍和两个弟弟萧纲、萧绎以外,许多萧梁宗室都有诗文传世。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说,“帝王之家,文章瑰伟,前有曹魏,后有萧梁”,在文学上给予他们相当高的评价。然而,张溥也知道萧梁是帝王之家,一个王朝的宗室们,如果都成了文学青年,最后也只能是悲剧收场了——这的确也是萧梁最后的悲剧。


萧统“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夜则继以文章着述,率以常”,和他爹萧衍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个乱世,如果做了皇帝,可能会成为南唐李煜或宋徽宗那样的君主,也未可知。


他的早逝,反而成就一世美名,人们记得的,都是他最好的模样。


不好吗?


上一期:论一个皇帝如何蠢的让人心疼


 

参考文献:《梁书》《南史》《资治通鉴》

萧统《文选》

严可均《全梁文》

郭茂倩《乐府诗集》

傅刚/曹道衡《萧统评传》

田晓菲《烽火与流星》

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








在“时拾史事”公众号连载了近一年,被很多人追看过的《宋朝短信》已经出版啦。购买请戳宋朝有人@你:这就是霸道员外的日常,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