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DeepSeek100个搞钱思路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2元管饱的县城地头蛇,集体打退网红店 ·  3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正心知行 | 童伴之家,等你回家——心理学院赴抚州实践团第一弹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8-26 18:33

正文

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据2018年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97万人。留守儿童不仅面临着物质性的困境,还因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而面临着严重的心理性困境与社会适应性困境,使得其成为众多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为改善这种情况,2015年10月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妈妈项目(童伴计划),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为村级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监护网,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途径,为政府政策落地提供参考。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实地考察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和童伴妈妈项目,并结合我们的专业背景,探索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


Day  1:启程与相遇

8月19日,北京——乐安,1578公里,不近的距离。


▲临行


北京、天津、成都,实践团三路出发,共赴江西。尽管临行前已反复准备,但陌生的江西与未知的旅程让实践团成员心中都十分忐忑。多讨论一次、多准备一点,到达前的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于是,旅途少了一些欢笑,却多了一段一段“会议”之行。



▲翘首期盼迟来的伙伴


▲机场的第一次会议


8月19日晚,实践团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抵达了江西省乐安县。实践团成员们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江西省慈善总会、乐安县慈善总会的部分工作人员相聚乐安,听他们讲述了乐安县的发展历史、当地文化特色等。乐安慈善总会饶副会长以“绿色、红色、古色”三色向我们介绍了乐安优美的自然风光、红色传统和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以及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实践团在宾馆开启了第二次集体会议,两名江西省慈善总会的志愿者也加入了我们。成员聚在一起讨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针对第二天将要进行的家访及对童伴妈妈的访谈,实践团对前期准备的访谈提纲进行了温习梳理,确定整体访谈思路,调整每一个问题的具体问法。


▲酒店会议


Day2:初入浯塘村

8月20日上午,实践团抵达乐安县浯塘村。浯塘村村主任向志愿者介绍了当地人口、经济、养育观念、青年在外打工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实践团成员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提问。


▲村委会访谈


随后,成员们随浯塘村童伴妈妈曾小芳来到了位于村小学的童伴之家。团队一分为二,一部分成员在童伴之家讨论第二天科普干预活动的活动计划。成员们根据新得到的信息对策划案进行了修改。

  • 怎样分组更好?

  • 暖场活动是否需要修改?

  • 活动对儿童的难度如何?

  • 怎样介绍规则更方便他们理解?

......



▲踩点模拟方案


另一边,另一组同学对童伴妈妈进行的访谈也让实践团成员们生出许多感慨——


“在与童伴妈妈交谈的过程中,我深感面前这位看起来有些瘦小的女人小小的身体中蕴藏的巨大能量。曾经有过一段留守经历的她,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有着深深的理解与同情,也是因此与这份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工作中,无论是最实际的户籍、医保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学业,甚至是孩子们严重缺失的关爱,都诠释着她口中“童伴妈妈是万能的”这句看似自嘲的话。在这样高强度、高情感投入的工作中,对于童伴妈妈而言,需要的是家庭与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

——刘在田


▲访谈童伴妈妈


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活动,几位访员在对童伴妈妈的访谈结束后,也一同加入到活动准备的队伍中。一遍遍排练,只为最好的呈现,排演结束时间已经接近下午一点。


午后的烈日还未散去,但可怕的“秋老虎”也无法阻挡实践团的步伐。 稍事休整后,实践团成员们又马不停蹄地随童伴妈妈赶往村民家中入户访谈。尽管初遇时,受访的小朋友们大多还有些害羞,但那颗共同的童心让我们很快熟络起来。孩子们一点点地把志愿者们拉进了自己的世界,向志愿者们展示着自己的生活与游戏;也一点点地敞开了心扉,告诉了我们他们眼中的世界。



▲尝试拉近距离


孩子们的世界依然天真烂漫,但父母的远在他乡也给他们的童年记忆增添了些许不同的色彩。尽管当被问到是否思念父母时,大多数孩子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伤害却也在他们的话语间若隐若现地浮现出来……


“一想到孩子们父母不在身边的事实就让人痛心。特别是有个孩子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她说:“我七岁之前就被扔在了外婆家。”那种无助又弱小的感受却被她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但我能够理解她内心深处的伤痛。也许是小时候相似的经历让我产生了共鸣,每个孩子都不应该被这样留下,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爱!那些孩子们和我们一起在‘童伴之家’里欢声笑语,一起做游戏。也许我们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但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上午的欢乐,也让我心满意足了。”

——彭煜明



另一边,对家长的访谈也让志愿者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当问到孩子的奶奶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态度时,全家人不停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方式,也让成员们不禁共情到了孩子承受的巨大压力......


“家长们的眼中,所谓的‘陪伴’似乎就是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看到孩子们的父母寄回家的辅导资料,我们能感受到父辈们对于自己不曾好好读书的遗憾以及对于孩子们取得成就的深切期盼。然而,一定程度的体罚却是在督促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生了。这些并不是孩子真正需求的‘陪伴’,以及部分孩子近乎讨好家长式的努力,都令我们唏嘘。”

——吴问骋


▲入户访谈


Day3:与孩子们的种种

8月21日上午,实践团再次来到童伴之家。早到的实践团成员惊讶地发现,尽管还有十几分钟才到开放时间,已经有近20个孩子早早地等在了学校外面。那份渴切与热情让志愿者们动容,也无形中增添了我们心中的忐忑。实践团成员试着先与孩子们熟络一些,但他们只是羞怯地退后两步,转过头去,彼此小声交谈着。然而,当童伴妈妈的车子一开近,场面却突然骚动起来,孩子们喊着“来了!来了!”跑过去围住她的车,又簇拥着她走到学校大门前,等她开门。这短短的一幕,却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童伴妈妈”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


▲终于开门了


尽管事先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当四十多个孩子簇拥在不大的“童伴之家”中时,现场的混乱还是超出了实践团的预期。夏日的教室里有些闷热,孩子们的喧闹在墙壁与天花板上撞出嗡嗡的回音,更是让空气变得愈加沉重。 实践团成员们满头大汗地扯着嗓子维持秩序,竭尽全力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中争取片刻的秩序与宁静。终于,在童伴妈妈的协助下 ,志愿者们一步步将活动开展了下去。自我介绍、萝卜蹲、解开千千结、“我的家”绘画,在一项项活动中,我们熟悉了彼此,也让无尽的欢笑“掀翻”了屋顶。



虽然活动只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实践团成员们却已经都换上了“我好累,我不行了”的表情。可想而知,长期陪伴这些儿童、定期开展集体活动的童伴妈妈在工作过程中,精力与情感的消耗也一定是巨大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