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培,到学习方式,再到反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会议的信息量太大!
作者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4月23日,“2017医院科教国际高峰论坛”在成都顺利闭幕。燕小六进行了360°围观。继
《医学界请来10省30多家医院要干啥?》
、《
如何做好规培?他们说……》
(点击回看),最新精彩内容又来了。
孙继红:鉴定PCCM专培医师看6大核心能力
中日友好医院教育处副处长
2013年,中华呼吸学会与美国胸腔医师协会签约,启动“呼吸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培训”。由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倡议、专业内部自发做起。2016年12月30日在8部委《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导下,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先行试点专业有PCCM、神经外科、心血管病三个专业。从此,中国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正式开始,使毕业后教育趋于完整。
按照培养目标,PCCM医师的职责包括:
1.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核心医疗照护;
2.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核心医疗照护;
3.担任PCCM科、呼吸实验室(PFT、内镜)及睡眠中心负责人;
4.担任MICU负责人;5.为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提供PCCM相关医学教育。
在3年轮转中,PCCM专培医师的角色为:
第一年,高于高年资住院医;
第二年,略低于主治医;
第三年,相当于主治医。
为了达到这一培训目标,带教老师要熟悉了解培训学员角色的定位,开展和目标相符的教学。
实行导师制
,导师资历要求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经历;要求基地至少有6名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专培医师比例1:2。
最终,围绕6大核心能力,对PCCM专培医师进行鉴定,包括:医学知识、病人照护、
实践中学习与改进、充分利用医院系统、专业精神、人际关系与交流技巧。
翟建华:急诊规培有个“委屈奖”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1.建立学员个人档案,持续跟进个人发展;学员档案由基地集中保管,分类存放,及时记录,包括学员培训期间学习、工作、考勤、发表文章及结业后1-3年的工作情况记录。希望对以后的学员培训有益,通过分析学员发展,更好的进行培训工作。
2.启用高年资主治医师模拟患者,进行角色扮演,进行接近真实的临床场景,同时进行理论、临床知识的检验,以及有效的人文沟通。
3.微信平台网上授课,鼓励“学员进讲堂”。在理论学习中,让学员们登会上讲堂,分享一个小专题,将书读厚,再将书读薄,并会得到主治医师或带教老师的点评,使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切实有效结合。
4.学员与导师双向互评。双向互评,以期改进对学员的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导师带教进行监督的改进,必要时重新遴选导师。
5.线下-线上,发展到线下和线上结合。杜绝集中上传病例和审核,以防培训内容失实等。
6.急诊轮转计划的微调:先在急诊接受理论培训,有急诊医学理念后,再去轮转,最后回到急诊医学科,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急诊医生。
经过多年实践,急诊规培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急诊科风险大,压力大,医患矛盾冲突多发。因此,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设有一个“委屈奖”,作为补偿,更多的是体现医院和基地的人文关怀。但医患沟通更要多点沟通、多点理解,已达标本兼治。
黄强:科研技师也要“规范化培训”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科技平台部科研基地科科长
考虑到科研实验室技术员数量和质量均缺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6年启动科研技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其培训目标可以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实验技术、参与管理等两方面要求。
第一层次,要求掌握基本技术,会按部就班或在指导下做实验;服从安排,协助做好实验室管理。
第二层次,根据现有实验方案独立完成课题中的实验;能完成实验室安排的管理工作。
第三层次,能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改进和设计实验,帮助研究人员优质完成科研项目;能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的“管家”。会总结,能提升,能发文章或获得基金项目。
通过这3个层次,我们希望将学员从一名“培训合格的实验技术员technician”,提升为“培养优秀的技术专家technologist”,从实验技术层面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并做好实验室的管理。
就医院科研基地的管理来看,虽然主要是按照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各类规章制度来做好安全环保、仪器设备等管理,但是还有很多思考及有待提升的方面。比如,如何保障高精尖设备发挥创新技术能力又能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如何优化科研业绩考核指标,鼓励开放服务和促进学科建设?如何确定研究、技术人员配置数量与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如何科学地动态管理实验室空间,兼顾稳定和发展?在实验室越来越严的安全环保要求下,如何不影响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医院的科研基地,归根结底是如何推动基础科研促进临床转化?
曹艳林:医生最想学什么,怎么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面临全职业周期的学习压力。以不同动机种类出发,医师可以分为主动学习型和被动学习型。主动学习包括有目的性的直线病例,找临床指南等学习行为;被动学习指学习针对性弱,目的性不强,随性性大。职称越高,医师学习时间越长。
有调查表明,在线学习已经成为医师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其中,主任(副)医师的在线学习时间最长。职称越高,在线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时间段越靠前。
对不同职称医师在线学习的时间段分析后发现,相比住院规培医师,主任(副)医师在线学习时间更偏向在晚18:00到晚22:00(60.9%vs 75.9%)。而住院医师、规培医师选择在晚22:00到凌晨2:00之间,进行学习(23.5%vs 14.2%)。
就学习内容来看,
病例讲解
是医生“最需要的医学教育视频”。其次是理论知识讲解。
此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继续医学教育成为创建医生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医院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袁钟: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编审、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年轻时,我想跟着师傅学武术。师傅说,先要相处一下,才能决定要不要教。
他说:“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件是见义勇为,一件是拦路抢劫。我得看看你品性如何,以后会不会拦路抢劫。”
这几年,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话题:警惕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有很好的技能、很强的“功夫”,在生物层面能看好病。但他们只知躯体健康,对于心理健康、医患关系等,“不通也不学”。
好在,医疗行业并没有被这些“利己主义者”占领。前不久有一项调查显示,有1/4的医生给患者垫过医药费。这是“把工作,当成善事来做!”
当你这么做了,你每天上班“就成了高兴事”。因为你先让病人高兴了。种瓜得瓜。你种下爱,就有资格得到爱。
我们如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说了很多“提高技能”、“提高诊疗水平”。但还有一个缺口:医患人文沟通。
一个聪明的好医生,其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能感动患者。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是,他会告诉患者:我不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但我会好好治你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