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修图系
一个坚持原创的修图公众号。分享资源,教程。为修图师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修图系

从0开始学修图 | 关于“锐化”,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修图系  · 公众号  ·  · 2018-03-19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修图系

发送“ 修图 ”即可获取软件包和海量修图资源!




从0开始的系列文章中,小修偶尔也会根据文章内容,做一些实例讲解,有心的朋友肯定会发现, 基本上每个实例的最后一步都是锐化。


锐化,在修图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今天就和大家 聊一聊锐化的那些事儿。



01

为什么要锐化?



“毒德大学,刀锐奶化”。


这句经常在各大摄影论坛灌水的句子,应该有不少人知道,所谓“刀锐奶化”,就是说, 画面对焦精准,像刀锋版锐利,而焦外像奶油般化开。


虽然这句话,现在有些嘲讽的意思了,但是依然可以看出, 锐利的图像更惹人喜爱。



上面两张图片,左边的比右边的更锐利、更清晰,而 清晰的图像,比模糊的图片更容易被人注意到。


相较于模糊的图片,清晰的图片让人感到干净清澈,而模糊的片子有一种难言的不舒服。


锐化可以让不清晰的图像变清晰,让清晰的图像变的更清晰,所以, 适当的加一些锐化,可以增加图片的质感, 让图像更优秀,而 做好局部锐化,也可以增强图片的空间感。


(过度锐化)


锐化更是一把双刃剑,用的适当,可以增加图片质感,如果过度锐化,反而会破坏画质。



02

锐化的原理



锐化的原理,并 不是增加画面的分辨率 来使图像更清晰,而是 通过增强图像边缘的对比度 ,来加强边缘,从而实现锐化。



原本在浅灰和深灰之间,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我们知道,增加对比最直观的手段就是让亮的更亮,暗的更暗。


通过锐化之后, 浅灰的地方出现了比浅灰更亮的灰,而深灰的地方出现了比深灰更暗的灰 ,出现的这两种灰色仅仅只在分界线两边,符合我们对于提高对比的定义。


随着锐化的程度加强,浅灰会逐渐变亮,直至白色,深灰会逐渐变暗,直至黑色,这也是 为什么我们在过渡锐化的时候,会出现白边/黑边和曝死的原因





03

锐化的方式



说到锐化的方式,


可以让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去死了。


PS滤镜 自带就有六种锐化:




除此之外, 高反差保留也是非常受人喜爱的锐化:




LR和ACR自带的锐化功能:




锐化小工具:



另外各种锐化滤镜:nik Sharpener Pro,Ultra.Sharpen.Pro,FocalBlade,TopazSharpen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 各种锐化小技巧:


Lab模式锐化,查找边缘锐化 等等。


千万别紧张,对于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效果的人来说,这么多锐化方法也只不过是为了锐化而已。


所以,相对于了解各个锐化手段的优劣, 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效果。


小修 主要推荐USM锐化,智能锐化,高反差保留锐化和Sharpener Pro滤镜。



04

锐化的劣势



1)锐化, 无法让本身模糊的图片变清晰 ,只能让清晰的图片更清晰。




2) 锐化会增加图片的对比度




3)锐化会 增加图片的饱和度,甚至会溢出




4)锐化受浏览媒介和印刷影响


不同印刷方式和材质的不同,在屏幕上看到的最佳锐化效果,最终也会千变万化,受硬件约束,屏显的效果会比印刷的效果要好一些。


即便不做印刷,受屏显的影响,在我方看到的最佳效果,传播到其他人的屏显上,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 锐化并没有最佳值。



5)锐化 容易破坏高光和阴影


普遍的锐化操作是整体操作,由于锐化并不能识别哪些需要锐化,哪些不需要锐化,所以很容易对高光和阴影造成破坏。



所以,锐化的时候要 善用蒙板来遮盖掉不需要锐化的地方




05

常用锐化术语




常见的锐化属于有: 数量,半径,细节,阈值。


数量 控制锐化的强度,数量越多,锐化的效果越强。


半径 前面锐化的原理里,我们知道锐化之后,会从边缘的地方往两边产生新的颜色来增加对比。而半径就是值从边缘往两边扩散的幅度,半径为1时,则往边缘两边扩展均为1个像素,以此类推。


细节 细节越少,则画面中被锐化的边缘越少,之后很明显的边缘才会被锐化,细节越多,则有更多细小的细节被锐化。


阈值 阈值和细节类似,阈值决定了多大反差的相邻像素边界可以做锐化处理,而低于这个反差的,则不做锐化处理。


四个调整项并没有黄金值,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目标来做锐化处理:

1)通过数量项控制锐化强度。

2)通过半径项控制画面,保证锐化后画面不会出现白边和黑边。

3)通过细节和阈值项保护画面中的反差较小的小细节不被锐化。





06

常用锐化案例对比



下面以USM锐化,智能锐化,和高反差保留锐化来做比对。


高反差保留锐化 :将需要锐化的图片复制一层,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或“叠加”。


如果想要更强烈的锐化,可以将混合模式改为“线性光”,然后对复制的图层执行:滤镜--其他--高反差保留,根据需求来确定高反差保留的半径值。



在前几年,高反差保留锐化的方式非常流行,但是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新版PS对USM锐化和智能锐化的算法改进,效果已经超过高反差保留锐化了。


实际上使用“柔光”“叠加”后的高反差保留锐化,锐利程度其实很低,而“线性光”又很容易脏,再加上图层混合模式的特性,无论对高反差保留层去色或者不去色,效果都不理想。


不去色,会增加画面的饱和度以及整体对比度,很难控制。


去色的话,又会导致画面掉色,至于降饱和到多少合适,却需要一点点的尝试,很是浪费时间。


如果大家比较懒,不喜欢局部锐化的话,要么使用优秀的锐化插件,要么就直接使用USM锐化或智能锐化。


之所以 推荐Sharpener滤镜 ,是因为这个滤镜有专门的输出锐化:



优势是可以根据图片的输出方式,是屏显还是印刷来进行锐化。



07

总结



1)如果一张照片拍摄的时候,有些许跑焦,那我们在锐化的时候可以选择数量大半径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图像的清晰度。


如果拍摄的照片已经是“刀锐奶化”了,那我们锐化的时候,则可以选择数量小,半径大,为图片增加一些对比和厚重感。


2)由于锐化会对高光和阴影有所破坏,所以我们要 善用蒙板 ,将不需要锐化的地方保护起来。


3)通常来说, 多次锐化的效果要好过单次锐化 比如我们在使用USM锐化的时候,三次“数量40,半径4”的锐化要好过一次“数量120,半径12”。



4)在彩色图像上执行锐化操作,会对图像的颜色发生改动,所以建议 使用明度混合模式来进行锐化


将需要锐化的图像复制一层,在复制层上执行锐化操作,将其图像混合模式改为“明度”。



将“图层 1 拷贝”的图像混合模式改为明度,在它上面执行锐化操作,可避开色彩的变化。如果我们后续觉得这个锐化效果不好,也方便我们改图。


5)通常来说,大部分图像都可以用锐化的方式提升质感,但是有些图片就不需要锐化。


比如漂亮的雪地场景或者长时间曝光水流图片,每个纹理都已经清晰通透,锐化处理反而破坏了原先的雪地或者水流的平滑感。


虽说锐化处理可以将无细节图片突出细节,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余的锐化处理反而会让图像质量下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