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estDesign
来自「好奇心日报」,这个设计了不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家居  ·  睡前脱下的衣服放哪儿?看别人都怎么做 ·  2 天前  
国际家居  ·  睡前脱下的衣服放哪儿?看别人都怎么做 ·  2 天前  
庞门正道  ·  这鼻子,画得很特别! ·  4 天前  
交互设计学堂  ·  高德地图APP界面布局:当用户体验遇到商业转化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estDesign

嘿,是时候办场展览,严肃讨论与机器人相关的话题了!

BestDesign  · 公众号  · 设计  · 2017-02-21 18:06

正文

“你信任机器人吗?”,“你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机器人的帮助?”,“你怎么看待机器人有‘感知’这件事?”,“机器人是否正朝着进化的最顶端发展?”……

像是约好了一样,伦敦科学博物馆推出展览“Robots: 500 Years in the Making”后的第三天,德国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也举办了主题极为相似的展览“Hello, Robot.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是时候严肃讨论与机器人相关的话题了。

从人类最初依赖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在流行文化的浪潮中肆意想象机器人辅助或挑战人类的场景,到这些想象开始部分变为现实,比如高仿真机器人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工开始被机器人取代,没有人会否认,科技的进步使机器人的性能实现了飞跃式的进化,而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扭转。

所以如今,当谈论起机器人时,我们究竟应该谈论些什么?

策展人 Amelie Klein 给出的答案是: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这段关系不一定是绝对敌对或友善的,这种互动也不一定是由人类绝对主导的。她认为设计机器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机器人的设计者及使用者,摒弃成见去做一些思考。

比如“你信任机器人吗?”,“你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机器人的帮助?”,“你怎么看待机器人有’感知’这件事?”,“机器人是否正朝着进化的最顶端发展?”等等。

在这个展览中,策展团队一共提出了 14 个问题(以上几个问题被包含在内),将它们制成挂牌悬在半空,并分置在四个主题展区,让人们通过 200 多件展品,从最初活跃在流行文化中的机器人科幻故事,一路思考到人机之间的界限可能被完全消除的未来。

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准确的答案。Amelie Klein 表示,这个展览其实是在乌托邦(utopia)和敌托邦(dystopia)之间摇摆,而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在离开展厅后,人们能更全面地去了解技术,并更辩证地去思考背后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

尽管在收获机器人技术带来的惊喜的同时,我们总需去承受等量的忧虑,不过维特拉设计博物馆的总监 Mateo Kries 认为:“技术已经在那儿了,而且也会被不断地应用下去,因而我们最好去了解它并讨论它。”

第一部分:科学与虚构

问题:你见过机器人吗?你第一次遇到机器人的经历是怎样的?我们真的需要机器人吗?机器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你信任机器人吗?

绝大多数人对机器人的初体验,来自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那些虚构的机器人,外形总是和人类极为接近,只不过通常用金属制造。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很“单纯”,总是非敌即友。这个展厅中的不少展品,会勾起许多人童年的回忆。

比如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 R2-D2。它是少有的几个在所有星球大战电影中现身的角色,也是唯一一个在七部电影中都以同一形象登场的角色。它之所以重要,或许是因为总是能帮助主角脱险的角色设置,满足了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期待。与之类似的展品是日本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中的机器人模型。

任天堂在 1985 年生产的迷你机器人 Robotic Operating Buddy 在当时是十分高级的存在。对应任天堂发布的 Gyromite 和 Stack-up 两款游戏,当电视画面在游戏进行中出现特定的颜色和事件时,这款机器人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Robotic Operating Buddy(来源:wikimedia

如果认真与如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后三个展厅所讨论的内容作对比,人们可能会发现,这一展厅所唤醒的愉快或不愉快的记忆,很可能是他们对机器人的“偏见”形成的源头。

第二部分:人工与机器

问题:你认为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吗?你想成为一名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吗?

担忧因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而失业,已经困扰许多人很久了。BBC 在 2015 年曾推出过一个有趣的互动专题“Will a robot take your job?”,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不同的工种,就可以看到该职业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而不少正在服务业、工业等领域逐步取代人工的智能机器人,在这个展厅中被集中展示了出来。

比如最为醒目的那座由两个机器人逐步向中部“编织”的钢架桥。阿姆斯特丹的科技公司 MX3D 是这种机器人的开发者,他们专注于研发机器人 3D 打印技术,而展出的这个半成品,就是用该技术实现的。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逐步发展,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产消者(prosumer),开始重新流行起来。这一群体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创造产品、服务或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为了销售或者与他人交换。

不过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尽管看起来像是对机器生产的一种积极抵抗,但有些时候也无法摆脱需要向智能机器人借力的现实。比如利用 3D 打印机制造小物件。

在展馆外,有一个由机器人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搭建的亭子。该机器人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团队研发。

第三部分:朋友与助手

问题:你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机器人的帮助?你怎么看待机器人有“感知”这件事?你相信物品也有死亡与重生吗?你愿意让机器人来照顾你吗?

第一个问题别急着回答,请先仔细回顾下自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事实上,当制造出的机器人能出色地实现预设的性能时,人类对其的依赖就开始了。

只不过面对一些为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而被制造出的机器人,人们的心态会更为复杂一些:究竟应当理性地保持克制还是像对待同类一样感性地倾注感情,这个问题不仅将继续困扰着机器人的使用者,也会在机器人的制造过程中,不断左右着它们的设计者。

在这个展厅中出现的不少机器人,曾在治疗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比如机器人 Paro。这个像一只小海豹的机器人,由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发,主要被用于医院和疗养院,为老年患者带去精神安慰。这款机器人可以与人互动,并有记忆功能,能根据人们给出的反应,智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当做出某种行为并被使用者敲打后,它会“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是错误的,之后就不会重复这一举动。

Paro(来源:wikimedia

第四部分:人机合一

问题:你会生活在机器人的体内吗?你会希望借助机器人来完善天生的机能吗?机器人是否正朝着进化的最顶端发展?

这个展厅讨论的是人机互动的未来,所提的几个问题看上去都非常“科幻”,似乎又回到了第一个展厅的奇异幻想之中。

不过策展人 Amelie Klein 并不认为这是无根无据的猜想:“我们必须去讨论后果会如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智能的物理世界,对此,我们必须有所意识。现在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未来的东西感到恐惧的时候,因为它们其实已经存在了。”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巨型城堡、《黑镜》中植入到耳后的记忆芯片,不一定能成为现实,但物联网的发展,可能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依靠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打造的机器人系统中,而如今已经存在的可穿戴设备,或许也会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人类固有的身体机能。

至于人类对《西部世界》中出现的机器人反叛人类的恐惧,自机器人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如果不希望这一切发生,那么机器人的设计者将肩负重任。

这个展览的持续时间很长,如果你在欧洲,在 2018 年 11 月 4 日之前,都可能有机会观展。

该展览在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将一直展出至 2017 年 5 月 14 日,之后将在维也纳的 MAK 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2017 年 6 月 21 日至 2017 年 10 月 1 日)、比利时的 Design Museum Gent(2017 年 10 月 27 日到 2018 年 4 月 14 日) 以及瑞士的 Gewerbemuseum Winterthur(2018 年 5 月 12 日到 2018 年 11 月 4 日)举行巡展。

题图及文内图(如无注明)均来自 Dez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