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智前线
关注数字化和智能化,汇聚最专业的人,提供有料有趣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晚点Auto  ·  晚点对话何小鹏:我的造车血泪史 ·  昨天  
晚点Auto  ·  晚点对话何小鹏:我的造车血泪史 ·  昨天  
网信湖南  ·  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  昨天  
连州点点网  ·  假的! ·  2 天前  
连州点点网  ·  假的!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60 条思考,读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60 条思考,读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  3 天前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开工!开弓!开攻!创新驱动启新程,BGI开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智前线

小众的炒菜机器人,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数智前线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4-08-22 12:1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炒菜机器人在C端和B端市场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C端市场满足特定人群的小众需求,而B端市场则更多应用于酒店、连锁餐厅、食堂等商用场景。文章还提到了炒菜机器人面临的一些痛点,如价格高、智能化程度不够等。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炒菜机器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本文还介绍了炒菜机器人在商用市场的应用情况,以及厂商和资本的态度和布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C端市场:满足特定人群的小众需求

炒菜机器人在C端市场主要满足特定人群的小众需求,如不会做饭或不想做饭的人群。产品智能化程度一般,存在价格高、操作繁琐等问题。

关键观点2: B端市场:商用场景广泛应用

炒菜机器人在B端市场,如酒店、连锁餐厅、食堂等商用场景应用较广。主要需求来自三个方面:老龄化趋势下的人机替代、餐饮连锁化率的提高、中餐出海的需求。

关键观点3: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炒菜机器人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厂商正在重点布局视觉、传感器检测等技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

关键观点4: 炒菜机器人面临的问题

炒菜机器人面临一些问题,如价格高、智能化程度不够、火候控制等。此外,还需要提高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的教育程度。


正文


C端的产品现在还是满足特定人群的一些小众需求为主,而B端产品则在连锁餐饮、酒店、食堂等有了不少的应用。 ‍‍
‍‍‍‍


文|游勇 ‍‍‍‍‍‍‍‍‍‍‍‍‍‍‍‍‍‍
‍‍‍ ‍‍‍‍‍‍

编|周路平



2024年初,斯坦福大学研发的ALOHA机器人惊艳世人,这款人形机器人在视频里来回走动,挥舞着锅铲,做出了滑蛋虾仁、干贝烧鸡、蚝油生菜等一道道菜肴。这不禁让人感慨,现在的科技都这么发达了吗?


但现实生活中的炒菜机器人并不是视频中的场景,更多是自动化烹饪,或者说是多功能料理机。在这之前,一直有不少厂商在让锅和做菜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傻瓜式,比如在锅上增加称重功能,在锅盖上增加了自动旋转的锅铲,在锅的旁边增加了内置各类菜谱的屏幕。 你只需要备好菜和调料, 按照机器的固定步骤来操作,也不用自己去翻炒,事后可以自动清洁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智商税”的说法,最典型的是,机器所能替代的翻炒是最简单的环节,麻烦的是备菜和清理厨房。还有人觉得炒菜机器人做出的饭菜没有锅气,缺少灵魂。



01


到底是谁在买炒菜机器人


张琛是一位智能家居爱好者,平时喜欢鼓捣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他在去年花了四千多元买了添可食万的炒菜机器人。他和妻子都不太会做菜,炒菜机器人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炒出来的 菜味道和色泽都还可以 ,而且 菜谱很全 ,常规的菜都能做。”张琛说。每天,他需要按照菜谱里的内容准备好所有的食材,然后把盐、糖按比例兑成盐水和糖水,倒入填料盒里,炒菜机会自动依次加入这些食材和调料。而很多炒菜机器人也会带有屏幕,用户也可以按照屏幕提示一步步操作。


很多人不会炒菜,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掌握不好火候和用不准调料。而炒菜机器人将做菜变成了傻瓜式的操作,每做一步,都会有指引和提示音。


不想自己做饭或者不会做饭,但又不愿意吃外卖的人,是炒菜机器人非常典型的用户。 他们大多是城市白领或者是有孩子的宝妈 ,炒菜机器人切中了他们的痛点——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做,吃得放心,而炒菜机能提供流程式菜谱,精准控制调料;另一方面,机器翻炒时都是盖着锅盖,可以避免油烟。


Momo是一位移民到澳洲的家庭主妇。澳洲比国内的情况更加特殊,如果不在家做饭,基本只有两种选择: 点外卖,不方便且难吃;去餐馆,价格高且难吃。


对于她这种有孩子的家庭,她的生活已经严重依赖机器,除了常见的洗衣机,也买了洗碗机和专门的洗奶瓶机,这些在她的生活中已经变得必不可少。



今年上半年,在朋友的种草下,momo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博世的炒菜机器人Cookit,专门从国内海运到澳洲。它不仅可以煎炸煲炒,甚至可以和面做主食。而且菜谱很多,不用动脑筋跟着做就行;锅深且温度能到200度,油炸很方便,炒菜时的锅气也足。“基本上只要在家吃饭,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功能”。


她本人会做菜,但因为需要一直站着不停搅动,让她觉得很累,而且还需要面对很大的油烟。所以, 她往常的做法都是,备好料,然后叫老公炒,现在发现机器比老公好使。


比如Cookit以温度控制精准为卖点,炒菜机器人能帮助她更好地控制温度与时间,比如炸天妇罗,多少度多少分钟都可以精准控制。


甚至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另一位买了多台炒菜机器人的宝妈告诉数智前线,她平时 用添可做中餐,用美善品做西式面点和中式面点 。添可做饭智能更高,但没有刀头,无法研磨和揉面。但美善品不擅长做中式菜。



02


尚待解决的痛点和短板


试用了两周之后,张琛最终决定退货。


他没有看到身边有人在用炒菜机器人,甚至在他买完之后,朋友都嘲笑他,说这是个智商税。而父母一辈更是难以理解,觉得这是个没用的东西。


当然,他之所以退货 不是因为旁人的眼光和说辞。而是四千多的不菲价格和不匹配的智能体验


比如,食材和调料的配比是固定的,2个西红柿炒2颗鸡蛋对应4克食盐,但如果某天家里来了客人,往锅里倒了4颗鸡蛋,虽然炒菜机器人有自动称重功能,但即便知道你放了4颗鸡蛋,也不会主动增加调味料,还需要用户自己额外添加。


“每一步,你都要摁一下,就真不如自己炒两下。”张琛说,“每次你做完饭,它洗完锅,你可能还要把它卸下来,锅盖自己重新洗一下,然后这个灶台再擦一下。”




“我买这个,肯定我是个懒人。但既然我都懒了,最难的那一步,其实是备菜洗锅, 它就是翻炒,然后帮我放点调料,你会觉得不值这个价 。”张琛说。炒菜机的智能化程度一般,操作系统也有点粗糙,界面容易卡顿。


另外,张琛也需要自己切菜和收拾厨房。添可的食万商城也提供半成品的净菜,这些菜品包装上都有二维码,在炒菜机上扫描之后,可以直接跳转到做菜步骤,实现了食材与炒菜机器人的打通。


但净菜的价格比自己在菜市场买的贵了不少,不仅有免运费门槛,而且没有办法及时配送,需要提前多天下单,由快递配送,在他所在的吉林市,一般两天才能收到货。


一位网友则告诉数智前线,她花了一万三千多买了法国厨电品牌玛婕斯,像土豆烧排骨、玉米排骨汤等炖煮类的菜做出来味道不错,但像炒菜花、炒蒜苔等需要爆炒的菜, 味道不能让她满意。她觉得非常麻烦,也不方便洗


“所有面对个人用户的自动炒菜机器,都面临着需要自备食材,洗锅,准备调料。问题是连炒菜都不会的人,哪有那功夫去做这些?”这是一位网友的发问。


还有人吐槽炒菜机器人火力不够,炒出来的菜像是炖出来的一样;自动清洁存在卫生死角,经常需要拆卸下来手动清洗。


价格高也阻挡了很多人的体验热情 。在京东销量前列的产品中,从捷赛、九阳的四五百元到添可、米家的三四千元,到博世的一万多元的设备都有,但要想有一个还不错的体验,从众多用户的反馈来看,基本要花三四千元以上的价格。


“这个产品还是非常早期。”星辰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子森坦言,“ 现在还是满足特定人群的一些小众需求为主。 ”进入这个赛道的资本和厂商都太少了,没有大力去推这个品类,使得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的教育都远远不够。


其实,炒菜机器人在过去几年在产品成熟度上已经有了不少提升。以前的产品,从加食材到添料每一步都需要用户在旁边自己操作,显得非常鸡肋,而现在很多产品配置了投料盒,实现了自动投料。


不久前,奥维云网也公布了一则数据, 2024年上半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销量已达6.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82.1%。 而全年预测线上销量有望达到14万台,同比增长54.4%。添可透露,2024年开年,添可食万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300%多。


尽管增速看起来很快,但因为基数小,对比扫地机器人(国内年出货400多万台)和洗碗机(194万台)品类, 炒菜机器人的出货量依然还是很小的数字


而面向用户的C端炒菜机品牌这些年并没有大量增长。2017年之后,九阳、苏泊尔、方太、美善品、添可等陆续推出了炒菜机器人。


小米米家曾在2022年推出过一款 米家烹饪机器人 ,当时雷军还发微博宣传,这款售价高达5999元的产品,经常被吐槽放料不精准、烹饪时间太久,洗锅不干净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而米家烹饪机器人后来也没有再推出过新款。


方太旗下的米博品牌也曾推出过炒菜机器人,但如今已经没有在市面销售,昙花一现,“总的感觉就是没有发展起来,对用户要求很高。”



03


商用市场开始升温


相比于这些用于个人和家庭的产品,还有一类是 专门用于酒店、连锁餐厅、食堂等商用场景的炒菜机器人,它们比C端的产品应用得更早,也更广泛。




这些产品的形态和需求与C端产品有很大差异。它们往往块头很大,带有一个大大的圆筒,追求的是效率和标准化,降低成本。它能很好地平衡当下各方的需求:消费者要新鲜现炒,餐饮业要降本增效,厨师要工作更加体面。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让这个赛道出了不少风头。冬奥会主办方在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而在大型赛事中亮相,也让炒菜机器人进入更多公众的视野,此后几年,资本也在向这个赛道倾斜。


不久前,炒菜机器人公司 不停科技宣布获得近亿元融资 ,背后的投资名单里包括了李泽湘教授旗下的清水湾基金。而创始人陈锐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帮助公司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3轮融资。


紧接着,前美团高管老K创办的 橡鹿科技也宣布获得近2亿元战略投资 ,背后的投资方不仅有IDG、源码资本这类顶级的VC,还有京东、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


而这两家炒菜机器人企业的客户大多 是餐饮连锁企业和酒店


目前,橡鹿旗下的美膳狮已用在了国内1500家门店,主要覆盖餐饮、酒店、企业大型食堂、养老机构等,佛山希尔顿的自助餐厅就用了美膳狮的产品。


不停科技的财务顾问、星辰资本创始合伙人李子森告诉数智前线,炒菜机器人在B端的应用,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老龄化趋势下,机器替代人是大势所趋。 而厨师这个工种又比较特殊,不能快速上手,培训一位厨师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很苦很累,年轻人不想做,流动性还高,机器替人的需求比较旺盛。


二是 餐饮的连锁化率越来越高 ,通过机器替代厨师出餐,能提高出餐速度和标准化,解决后厨的成本问题。事实上,连锁餐厅也是目前对炒菜机器人需求比较旺盛的市场。


比如,餐饮连锁品牌老乡鸡在2021年采购了12台智能烹饪机器人,投放到合肥4家门店试运营。在试运营的基础上“老乡鸡”将在全国1000余家门店陆续投入使用智能烹饪机器人。


而另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小菜园在IPO招股书中披露,2023年,小菜园已在门店中应用炒菜机器人,实现“操作调味精准、菜品口感稳定”。这种 炒菜机器人的价格为5万元一台 。而小菜园本次IPO,其中募资的1.5亿元计划用于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


三是 中餐出海的需求 。比如在北海道或者北欧的某个酒店里,往往很难招到会做中餐的厨师,但消费者又有这种餐饮需求。


不停科技的产品出货到了17个国家及地区,客户包括世界头部餐饮集团和餐饮运营商。而橡鹿科技的产品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美国等多个国家落地。其实在珠三角一带,已经有不少做炒菜机器人的公司,产品也主要销往海外。



04


AI将带来哪些想象空间?


尽管现在的炒菜机器人,已经能实现自动加料和自动清洗,但从用户的体验来看,这些智能化程度依然不够。


ALOHA视频里展示的效果虽然让人惊艳,但其实ALOHA机器人并不是在自主操作,背后仍然有人类在远程控制,而且也是在多次尝试之后才拍出来的效果。



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炒菜机器人也看到了更多可能。 添可声称已经接入ChatGPT,可以对料理包进行数据分析 。当用户输入一个菜品,大模型在云端将所有菜谱都学习一遍,然后结合炒菜机器人的硬件特点和用户需求,自动生成一个数据包,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在最新一轮融资后,橡鹿科技也将重点 布局视觉、传感器检测等技术 在炒菜机器人上的应用,包括将在2025年推出基于视觉的新一代AI炒菜机器人。AI将用于温度控制,能根据食材克重、起始锅温的不同,自适应烹饪所需要最佳温度、时间和转速。


而不停科技的炒菜机器人也 采用了TCTA算法技术 (TeleCooking Translation Algorithm),将大厨颠锅技艺及火候数值转化为数十万条烹饪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模拟,对大厨翻锅、火候拿捏的技艺进行1:1记录和还原,以数字化菜谱方式将厨师烹饪全流程记录留存。


“现在的产品都还没有走到真正智能化的那一步。”李子森说,现在的炒菜机器人基本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包在运行,很少用到A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