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砍柴
纵横古今,出入文史。十年砍柴,只做原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大猩猩选股实验。《旧金山纪事报》大猩猩扔飞镖 ... ·  20 小时前  
媒哥媒体招聘  ·  哇唧唧哇招聘! ·  昨天  
猫笔刀  ·  摩拳擦掌,前夜 ·  5 天前  
视觉志  ·  年轻人最新休闲方式:看房子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砍柴

中国与朝鲜半岛为何是唇齿相依,中华国运系于此

文史砍柴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3-22 23:21

正文




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关系,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唇齿相依。


何谓唇齿相依,就是牙齿和嘴唇互相依靠,无法分割。从古至今,中国和朝鲜半岛确实是如此,朝鲜半岛的政治局势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国运。也由于这种紧密的关系,在任何一个时代,中原王朝都对朝鲜半岛的变化非常关注,而且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历史上朝鲜半岛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常常成为大国角力的舞台,甚至是战场。古代在朝鲜半岛上角力的大国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近代以后,加入了俄罗斯和美国。


我们回顾一下从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1200年内,中国和日本因为朝鲜半岛的问题发生过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对东亚政治秩序和各国国势消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我们或许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对朝鲜问题中国无法置身于外。



第一次是白江口之战,白江口是今天韩国的锦江入海口。公元663年,也就是唐高宗龙朔三年,日军4.2万人,战船1000余艘与唐军共1.3万人,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大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将日军围住,致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战争结果是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这场战争的远因可以追溯到自隋朝就开始的征伐高丽之战。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政权。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强大,隋炀帝亡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征伐高句丽,激发国内矛盾。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然对唐朝采取敌对态度。唐太宗在位时,数次征伐,都未能取胜。

 

当时百济和新罗在朝鲜半岛南部,与日本隔海相望。百济和日本关系密切,且与高句丽组成联盟,一起欺负新罗,新罗只好向唐朝求援。唐朝数次出兵,一直到唐太宗驾崩,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其父亲未竟的事业,终于在白江口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后,终于认识到与大唐在诸方面的差距。日本这个民族能知耻而后勇,打不过你,就虚心向你学习。此后数百年间,日本一直不断地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直到明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是对中国甘拜下风的。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又久静思动,放不下他们从海岛踏上大陆的民族梦。万历朝有三大征,分别是平定宁夏哱拜之乱、播州杨应龙之乱,和援朝驱日。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一直和朝鲜维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当时的朝鲜对明朝的忠诚是实心实意的,从制度到文化全面学习中国。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休养生息,让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此后,他见日本国力增强,遂萌发野心,想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20万侵略朝鲜,一时势如破竹,先后攻占朝鲜的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大量攻占朝鲜境内的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最忠诚的藩属国有难,明朝不能不管,于是派李如松率兵入朝对日作战。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598年,丰臣秀吉在失望中死去,群龙无首的日本不得不和明朝议和,撤军。日本以朝鲜半岛为跳板,逐步进入东亚大陆的梦又破灭了。日本又老实了近四百年。

 

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开始上升,而清朝和他的藩属国朝鲜仍然在固步自封。国力稍微有点起色的日本,又把觊觎的目光盯住朝鲜半岛。于1876年找了个借口和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对日本打开大门。


当时的朝鲜政治架构和清朝有些相似。清朝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朝鲜是高宗李熙即位,他的生父大院君李罡应摄政。高宗的妻子闵妃精明强干,后妃干政,与公公大院君产生矛盾。


本来保守的大院君是亲华的,闵妃则亲日,她聘请日本教官训练新军。由于新军的待遇高,旧式部队的将士不满意,1882年爆发了“壬午兵变”,这些反叛的军人闯进王宫,又烧了日本使馆,杀死日本教官。这事就闹大了,日本准备以此为借口派兵朝鲜。


当时大清朝驻日本的公使叫黎庶昌,他获得情报后马上拍电报给清廷,要求尽快处理这个事儿,不能给日本以口实。清廷派吴长庆率领庆军坐船,抢在日本前头登陆,进入了汉城,平定了局势,惩处了造反的军人,将背后煽风点火的大院君逮捕,并送到中国软禁。


壬午兵变后,袁世凯和庆军的一部分就留在了汉城,然后对朝鲜的一些权力进行接管。


这时候朝鲜官员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对大清朝失望,他们提出要亲近并学习日本,要求改革,摆脱清朝的控制。这一派叫开化派。


1884年是农历甲申年。开化派的大臣利用一次聚会,挟持了国王李熙,把一些亲华派的官员杀掉,强迫国王发出诏书改革政府。这次“甲申政变”是日本公使策划下的。袁世凯闻讯后,在来不及获得朝廷批准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当机立断,率兵进入王宫,杀死叛乱的官员解救了朝鲜国王,又牢牢地控制了局势。那以后,袁世凯几乎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但是,清朝在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几次交手都没有吃亏,是非常侥幸的,完全靠袁世凯这样的能吏个人所起的巨大作用,对朝鲜问题清廷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思考,继而寻求解决之道。这一年,清朝内部发生了“甲申易枢”。慈禧太后突然下发诏书,解散了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所有的军机大臣都被驱逐,重用了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恭亲王可以说是满清王室中最懂洋务的,也明了世界大势,因此受到了嫂子慈禧太后和弟弟醇亲王的嫉恨。这位醇亲王志大才疏,所用的一帮人多是眼光短浅之徒。


从1884到1894年这10年内,看起来清朝仍然控制了朝鲜半岛的主动权,但日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朝鲜的渗透,包括培植亲日派,扩大对朝鲜的贸易量,收集朝鲜和中国的情报,他们等待摊牌的那一天。


这十年间不是说没预警,一些有识之士建议当机立断,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或者干脆进一步,废除其藩属国地位,把朝鲜变成大清朝一个行省。但清朝没有这样的能力,列强环伺下自顾不暇,哪敢这样做;或者给予朝鲜完全独立的地位,大清朝只是它一个友好邻邦,从朝鲜半岛脱身。可废除几百年的藩属关系,守旧派肯定不干,最高执政者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朝鲜的问题,就一直这么拖下去。

 

1894年1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官府无力镇压,求助于清廷。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赴朝。日本政府得讯后,急派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军赶赴朝鲜。清帝国和日本在朝鲜爆发了冲突,引发了“甲午之战”。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清帝国大败。从此日本成为了东亚的霸主,而清帝国进一步沦落为列强谁都敢收拾的半殖民地。

 

从甲申年到甲午年,整整十年,清朝从太后到大臣,一直就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让朝鲜半岛的问题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底部,最后直接影响到清帝国的自身安全。甲午一战,清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只过了十七年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