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经
"钱经"专注于钱的经营之道。钱生钱、利滚利,时间是您的最佳理财经理。K线语言会说话,它会告诉你资本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我们要学会使用它与资本市场进行对话。教育启示、人生经验、思想智慧、哲学哲理,健康养生:无价之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中国最卷文科专业,正在被淘汰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沉迷独处后,你还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吗?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159978000+!四连冠!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有人会假装痴情,来为自己谋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经

投资的世界:最幸运的不仅是赚钱,而是赚时间

钱经  · 公众号  ·  · 2019-12-30 06:49

正文


做财富的传播者, 路同行,一起成长

投资这件事,和其他很多事不同,并不是十年磨一剑就能有所成就,走正确的路特别重要。


在价值投资的框架下,投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可能很多人希望找到投资的绝对真理,但真正学进去用起来会发现,矛盾无所不在,“绝对真理”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好的投资方法,第一必须高度贴合复利原理, 本质是一定要在复利层面上逻辑扎实可靠且实证长期有效; 第二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包括性格秉性、理财期望、能力特征等等,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甚至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为什么成熟的投资人不太在乎阶段性的收益状况呢?因为通过一系列思维和行为上的进阶,我们终于让时间成为了我们最可靠的盟友。每个阶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阶段连续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


本文金句频出,背后都是作者多年投资乃至生活经历沉淀下来的智慧,值得细品。
每一个纠结的现在,都来自一个草率的过去,并将走向一个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是有惯性的,要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时间越久越积重难返。所以, 从一开始就深思熟虑的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具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不断的进步,拉开与竞争对手在能力上的距离。 以5年的时间看企业,原本差不多的格局中优秀者脱颖而出一骑绝尘。 以5年的时间看人,本来差不多的水平中优秀者连上几个台阶,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完全呈现大牛股特征。 而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处于st的边缘。


长期来看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取决于综合能力,股市不但在反映企业价值上是有效的,其对投资人能力的反映同样是有效的。 股民们的悲哀在于总是本末倒置,始终幻想高收益,却从来不为这种收益的基础添砖加瓦。n年下来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在自作聪明中浪费生命,在浮躁悔恨中不断轮回。


价值投资是严密系统的方法论,不是优美空洞的心灵鸡汤;长期持有是复利的理性选择,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久学习践行的自然结果,不是神奇玄妙的宗教修行。 别把本来复杂的弄得太简单,也别把本来简单的搞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这行终身的自我修养。


春秋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能安业,厌故喜新商买大忌;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这些正好对应投资中的专注守拙、对风险和机会转化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前瞻看问题的习惯。 可见自古做生意要成功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的,困难的是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诱惑的坚持。


投资上有两种悲哀: 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 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 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坚定一次。




未来优势型大牛股的特征: 初期业务处于某种迷雾中,市场对其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都不甚了了。 但随着公司逐步进入优势挥发期,业绩呈现出“总是超预期”的特征。 与之伴随的,是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的逐渐显性,市场估值随之从经常性平价甚至折价,进入经常性溢价。 长周期双击由此达成。


曾经说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企业的原因,但其实由此同样可以理解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的国家同样是关键性的。 优势释放初中期的公司总是不如伟大企业的绩效惊艳、规章完善、处处洋溢着“高大上”。但对于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样的公司反而提供了长长的雪道。公司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是。


一些公司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好像傻子也能经营躺着都能赚钱,其实这就像在牛市的时候傻子赚的钱也可能最多一样。“护城河”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好东西推到极致也会变成可怕的偏执。 商业世界里“有限性”和“均值回归”从来铁面无私,对企业中长期经营态势的判断,是个复杂但极重要的功课。


国内的价值投资舆论往往讨厌“创新和发展的不确定性”。 确实有些生意数十年都不变,但这不代表其价值含量也是静止和始终处于初始状态。 生意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的弹性、业务再复制的潜力等等可能不变吗? 企业内在价值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中国的改革当然引人注目而且势在必行,但被忽略的是当今世界相当多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很多国家也都在原有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甚至困境。 谁能先一步下决心并具有执行力,谁就在下一步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也许30年后的国际格局取决于今天谁更富有行动力。


很久前一个同事问我这行的春天何时才到? 我说,等你看到这行出现亿万富翁的时候。 10年不到,这个当时看起来纯属吹牛的假设已经远超预期的实现。 中国的转型之路何时能成功? 当A股的中坚力量是一批1000亿市值的创新、高附加值企业的时候。 可以拭目以待,但仅仅是等待即便正确了也与财富无关。


运气对于投资绩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拉长了周期来看,投资结果取决于能力所导致的必然性,但短中期而言运气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也可能不小:即使逻辑正确并且最终被证实,但其实现的时间周期和幅度强度乃至于节奏都可能会超出意料之外,好运气使得投资逻辑的正确性以更高的效率展现和放大,甚至原本错误的理由却受到奖励,坏运气却可能正相反。 好运气来的时候赚足,坏运气降临的时候别中大招,前者需要前瞻性和概率思维,后者要始终远离重大的行为禁区。


“获取稳健的回报”是一句很安全的话,但除非已经有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的“平稳的获取每年20%”既没法达到财务目标也不具有可能性。 长期来看要获得25%的复合收益率确实极其艰辛,但投资回报的另一个特点却是回报率极大的“不均匀性”。 认识到这种不均匀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其实有复利的规律在,收益率并不急在一时,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对的事情,良好的回报只是个时间问题。 投资人真正最幸运的,其实不仅仅是赚钱,而是还能赚时间 ——绝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感兴趣的事儿。让赚钱为生活服务,而不是生活为赚钱服务,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


猪在天上飞的久了,就真的以为自己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其实那只不过是风还没停而已。 这个世界上要想混点儿名气,没有什么比咬死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因为你总会对一次,甚至会对很久很久。 但要想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人,也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了。




很多人很喜欢强调“投资很简单”。 当然,如果隐藏掉那些繁琐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过程、不说出来那些业务分析过程中步步推进的商业逻辑、不给你看见大量的思考过程和不断讨论中的持续进步,只是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和大致的原因,那么看似确实是“很简单”的。


大多数人总是聚焦在最终结果上的差异,更有不少由此愤愤不平和叹不公平不幸运者。 但如果也愿意看看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恐怕能让人清醒很多。 以投资为例,如果把那些优秀投资人所读过的书、所写过的思考、所付出的勤奋列来比比,估计失败者中99%是不好意思对这种差异说什么的。 人无自省,事无善果。


在投资中犯错是难免的,差别在于错误的级别不同。一般的错误,严重的错误,致命的错误,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导致财务结果的天差地别。 集中发生的一般错误往往变成严重的错误,执迷不悟的严重错误可能导致致命的错误。故事开始时可能是因为专业因素,但最终的惨案大多是因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与信息的时效价值成反比。 最脆弱的公司,一点新的行业新闻和政策动向都需要小心,否则不定哪天就成为了大拐点。 正常的公司,起码每年的年报和相关的报告是很重要的,缺了这些来年的经营就很难判断了。 最优秀的公司,极端点儿讲几年不怎么关注也问题不大,它总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是很不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的,特别是那种因为可见的行业不景气而提出转型的。 这种公司一般说明其前瞻性比较差,通常没有什么真正的战略,不过是顺着行业波动而做出适应性举措而已。 资本市场对于能提出一个诱人转型前景的公司容易给赞,这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很容易成为陷阱。


《大国重器》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 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片中谈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却鲜有大市值公司。 这其实反映了有趣的现实: 商业价值并不总与社会价值或者国家战略安全价值一致,高精尖工业品的商业价值往往还不如矿泉水和空调。 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


一个人在股市上经历的跌宕起伏传奇程度,与其方法的学习价值基本上呈反比。最好的投资人的经历(特指股市经历)应该是拍成电影让人看着打哈气那类的。 这正是孙子兵法讲: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意思。明白这点的人,其实应明智的少谈自己股市的惨烈生死搏击和惊人的戏剧化转折,那真是自黑。


打过红警或者帝国的朋友应有体会,在一场混战中如果存在1个真正的高手,那么很快他就能占据优势,并且其对“基地”无论是经营的效率还是布局的思路上都明显有异于对手。 其实观察某个行业的竞争也有相似之处,当一个企业显示出眼界格局、市场布局、执行力的全面优势时,已经提前泄漏了结局。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 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还是简单很多,这倒不是说干这行的人能有多纯洁,而是这行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一点在于: 业绩才是硬道理,而业绩这东西是互相吹捧也无用或者棒杀不了的。 对一个像我这样快不惑了还没学好“社会学”的家伙而言,有这样的地方还是挺幸运的。


看到一些企业投资价值方面的讨论,上来就是资产负债表加加减减,然后分红率算算,然后一句“不考虑未来企业盈利情况,我的投资收益应该是*年回本”。 我很疑惑,最首要的企业盈利情况不考虑,那资产负债表和分红这些基本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之上的东西还有必要考虑吗? 企业毕竟不是国债。


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 取某一时段的估值差来看问题意义不大,选择溢价还是折价的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 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前提。 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


每个投资人都需要好点子,但总是不断的反复寻找它本身已经说明还不明白什么才是好点子——如果这个决策的有效期达不到起码3年以上,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内带来稳定可信和具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不能让投资人远离躁动不安的享受投资的宁静和快乐,那还叫什么好点子呢?


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相比较机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和时间。 可这两点恰好也是最不被散户重视的。 几乎什么东西都搞,天天急不可耐,这两点就足够让一个本来的聪明人输掉底裤。


初学者总对“操作体系”这词儿感觉很神秘,更想得到些“几个持股、分几次买入、间隔几个百分点”之类的秘籍。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和可以灵活处理的。 我本人既曾全仓过1支股票,也曾分散持有5、6个; 既有花了1年半时间慢慢建仓的,也有发现第二天就一次性买足仓的。 这事儿不能盯表面。


从几年的周期来看,真正具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这种时刻出现时你要富有行动力,其它的垃圾时间尽管随它去好了。 寻机操作的原因是因为不满意,如果局面很满意,不操作其实就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局面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是寻机,而非操作。瞄准不行,扣扳机再勤奋也是枉然的。


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 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短期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买好的和买的好”哪个更重要? 当然都重要,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好的”,那么既不可能买好的更难买的好。 那种“总是贵”们不就是如此吗? 其实回顾一下就很清楚,哪怕是超级牛股也大多出现过很便宜的时候,甚至是以年计的股价低迷。 那时候“总是贵”们在哪里呢? 价格当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我无意贬低以低价作为优先的投资方法,市场中可以赚钱的方法很多。 但我个人选择与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在阳光下生活。 那些终日与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活儿太累人烦心了,既然是个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何不选择愉悦呢? 如果投资意味着天天挣扎在狡诈欺骗和怀疑中,我宁愿不做了。


这一年截止目前已经差不多210多个交易日了,但我却想不起来哪个印象深刻的日k线。 任何一个猛烈的交易日放在周级别就弱化了,放在月级别就不值一提了,放在年级别就毫无意义了,更别提放眼5年以上的周期了。 对于眼睛盯着企业经营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都是和交易无关的吧。


投资人都喜欢说找自己真正能理解的公司,也就是要搞清自己的能力圈。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出怎样才算是“能力”?很多情况下,人们是看到公司确实业绩增长特别是股价大幅增长了,所以感觉看对了。 在没有条理清晰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能力圈之前,匆忙确认所谓的能力也许比没有能力更危险。


很多投资语录喜欢谈境界,但我认为境界这个东西要慎谈。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夸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 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观的自然结果,急不得。


对做实业的人而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怎样把生意做好”。 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才是好的生意”。 企业家需要在自己的行当里找到最正确的路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项事业,投资者则是分享到最好的生意及企业家的劳动果实。 投资提供了原本不可能的很多选择,感恩并善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